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56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砚台:被价值低估的收藏品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09:27: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砚台:被价值低估的收藏品
2015-07-29

2015年7月17日开始的“惟砚作田:上海博物馆藏砚精粹展”让一部分人看得津津有味,也让另一部分充满疑惑:黑乎乎的一块石头,有什么好看的?的确,砚台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砚台收藏也是一个非常偏的收藏冷门,但近年来,小小砚台却频频拍出百万甚至千万元高价,以砚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其蕴藏的文化、艺术内涵来说,它的价值目前仍远远被低估。
   

    好砚台的材质就是稀缺资源
    一方砚台,兼具了材质美、雕刻美、书法美以及强大的文化内涵,非常值得玩味。更何况,在所有收藏品当中,砚台是保存起来非常方便的。
    先看材质美。中国古代三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石砚,都是罕见的矿石。砚台是用来发墨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墨强、而且不伤毛笔,这就要求好的砚台必须材质坚硬、密度极高,好的砚石其硬度接近于钻石,同时好的砚石还显得温润、娇嫩,一方材质名贵的砚台,呵口气在砚堂,马上就会有细密的水珠渗出来,可以直接研墨。
    古代一些名坑出产的砚石,向来为历代文人所珍视,比如歙砚里的龙尾坑,端砚里的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很多名人都曾特地赋诗赞美。
    因此,砚台收藏,首先要讲究材质,那些早已“绝版”无法再开采的名坑砚石,尤其是有着珍贵石品(即纹理和石眼)的,价格一向高企。

计楠铭凤凰池端砚

    砚台造型体现文人追求
    再看雕刻美。中国砚台一向属于雕刻文化里的一种,无论是对于整体砚台的造型设计、雕琢、打磨,还是因材施为、巧夺天工的各种纹饰图案,都是我们欣赏的重点之一。
    宋代以来的砚台,就讲究砚台四边都略微往里收敛一点点,不但在视觉上更美观,还直接传达了中国文人内敛、谦冲的精神。砚台每条边的线条,都因为手工打磨,而达到一种能体现哲学精神的境界。宋代和明代的砚台,在形制上达到了文人崇尚的天人合一的理想高度,其线条之美,几乎可以看作是当代世界极简主义的先声,也是中国明代家具制作理念的又一体现。
    所有者身份决定砚台身价
    一方好砚台,往往会引来无数文人殚精竭虑为之题铭,或讲述砚台得来经历,或记录创作过程,或赞美砚台材质、造型,或撰写人生格言,传递给家族后人,其优美的书法刻在砚石上,更显金石气。总之,一方砚台上的铭文,可以直接决定它的市场价值。目前市场上价格最高的几方砚台,都同历代名人息息相关。如目前拍卖市场上成交价格最高的两方砚台,都是由乾隆御制和御题诗的,分别拍到了1400万元和973万元。百万元级别的砚台,要么是清代皇家御制,要么是有纪晓岚、吴昌硕、朱彝尊等名人的题铭。
    从市场角度看,1999年时,一方清乾隆澄泥伏虎砚在北京拍出121万元,创了当时砚台拍卖纪录;2010年北京保利又以1400万元拍出一方非常相近的清乾隆澄泥伏虎砚,10年时间,砚台才涨了10倍出头一点。2007年,西泠拍卖在国内第一次推出砚台专场,大量名人题铭的佳砚上拍,几乎全部成交,但130方砚台总成交额仅1800万元,最高的一方也不超过100万元。

陈洪绶铭抄手端砚

    为何唐宋时砚台价值连城?
    古人很早就把砚石的材质特性与文人的道德操行相比拟,认为其造型线条的内敛与峭拔、质地的坚硬与温润、工艺上的雕琢与自然,均是一种分寸感极强的表现,恰如文人的德行。
    在中国唐宋时期,因为砚石的难得,一方好砚台可谓价值连城,成为贡品。但在当今的收藏市场,其价值被大大低估了。同样是中国传统艺术最高等级的宋代器物,一件宋瓷最高市值达两亿多元,而宋代砚台只有十多万元。
    再与书画相比,砚台是中国书画的“摇篮”--一位名家一生的砚台不过几方,最多的也就能存世几十方,而他的书画呢,少则几千件,多则上万件。当然,这样比较有点牵强,但名家砚台的价值洼地也是一望便知。
    由此可见,砚台从其历史文化角度的理解和价值挖掘尚未展开,人们对其的认知还十分有限,市场价格也处于明显的洼地之中,因此具有很好的收藏前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5-15 10:23:16 |只看该作者

砚台:方寸中的大市场

本帖最后由 兰天 于 2016-5-15 10:25 编辑

砚台:方寸中的大市场
        2015-09-09

近日,江苏苏州爱涛春拍推出“研古”砚台专场拍卖,该专场成交率达88.7%,多件拍品以高溢价率成交。其中“清康熙端石老坑海天旭日砚”作为本场最高估价拍品,以177万元成交。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受到历代文人追 捧。砚台自古便具有较高的收藏投资价值,据说宋时曾有一位江南富商央求书法家米芾,愿以一座园林豪宅换得他所藏的一方南唐后主李煜的灵璧石砚。
   
    进入现代,曾一度被纳入小众收藏的砚台,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认可。特别是具有一定年代的古砚,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充满艺术美感的造型,成为丹青墨客 和投资收藏者关注的热点。古砚收藏需注意哪些基本问题?其投资前景是否值得期待?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古砚收藏家黄海涛。

“乾隆御用”御题诗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清乾隆)

    砚台历史悠久种类丰富
    砚 台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与笔、墨、纸并列为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由于其质地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黄海涛介绍,砚台由古时 研磨器发展而来,古代岩壁画和彩陶画等遗迹或遗存物上的颜料,都来自研磨器的加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 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在砚台收藏领域,黄海涛可称得上是从藏家出身的专家。他进入这一领域已有30 余年,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他先后收藏了自史前研磨器至汉、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近现代等历代砚台1000余方,材质包括石、泥、瓷、 砖、水晶、象牙、铁、银等数十种,其中包括汉三熊足砚、汉鹞子捕雀砚、南北朝石砚、唐贞观款凤字形端砚、唐银锡砚、宋桃形玉砚、宋庙前青歙砚等珍贵藏品。
    据了解,砚台按材质分类,基本上可分为石质类砚(如端砚)、泥陶类砚(如虢州澄泥砚)、瓷质类砚(如青花瓷砚)、金属类砚(如铜砚)、宝玉石类砚(如玛瑙 砚)、有机宝石类砚(如砗磲砚)、杂类砚(如木砚)这几大类别。而砚台制式的分类,在宋代就有几十种之多。至于砚台的社会属性分类,则有文人砚、民俗砚、 官家砚、皇家砚等,制作风格包括广作(粤派)、皖作(歙派)、苏作(海派)、京作(京派)。
    按照制作年代的不 同,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砚台大致可分为古砚和当代砚。古砚因有文人参与和历史价值而备受藏家追捧,当代砚则因与雕刻大师结缘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2006年5月,“端砚制作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歙砚制作技艺”也随之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种,被划入传统手工技 艺的范畴。
    砚台尚处价值洼地且潜力较大
    虽然砚台收藏尚属冷门,但其在拍卖市场中却表现出“热”的一面,特别是古砚,在近10年中屡屡拍出高价。近几年来,古砚台的拍卖价格更是稳步上升,屡创新高。
    自 2007年,杭州西泠印社推出“历代名砚专场”后,砚台拍卖就此脱离瓷杂类,成为独立的拍卖门类。即便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疲软的几年里,砚 台的拍卖成交额也相当亮眼,如2009年西泠印社“文房清玩·历代名砚专场”中,“吴昌硕铭、沈石友铭石破天惊端砚”以235万元成交;2010年北京保 利春拍中,清乾隆“乾隆御用”御题诗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以1400万元成交,打破了当时砚台拍卖的世界纪录。2012年西泠春拍中,一方清铭紫云砚估价 150万元至250万元,成交价为586.5万元。
    黄海涛认为,从投资角度来说,砚台可称得上是一支“潜力 股”:一是因为历史上砚台是贵族收藏的热门;二是目前砚台尚处于价值洼地;三是各类传统艺术品中,砚是唯一没有大幅群体上涨的艺术品;四是一些“先知先 觉”者已在吸纳建仓;五是民间藏家的惜售,中高端藏品已经很难在民间出现。
    而就市场表现来看,黄海涛表示,古砚 和当代砚相比,目前古砚的价格更高,市场表现更好:“究其原因,包括艺术品自身的价值规律;砚台制作的目的、性质、特点、投入;以及砚台发挥的作用、使用 者的特点及砚台的制作工艺。”他说,传统砚文化在当代的异化,造成了很多当代砚的自身价值大打折扣。
    “回顾中华 砚文化发展史,唐代砚雍容华贵,如出水杨贵妃;宋代砚冷峻峭拔,如风中李清照;明清砚外柔内刚,如章台柳如是。”黄海涛指出,一些当代砚的制作缺乏对传统 文化的深入理解,一味追求繁复形式的堆砌,与砚台的文化属性相差甚远。但也有很多当代砚制作者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将中华传统砚 文化的工艺美学发扬光大,“这些制砚艺术家的作品值得期待。”

吴昌硕铭、沈石友铭“石破天惊端砚”

    投资者应广泛学习并谨慎购买
    作为一种艺术含量极高的艺术品,砚台的价值核心可以说是其人文属性。砚台坚密温润的砚体,精致典雅的设计,传承了历代文人雅士的希冀与钟爱。此外,赏玩功用的强化使砚台的价值不再局限于材质,设计、雕琢和文化内涵对一方砚台的价值来说也尤为重要。
    黄海涛认为,对想要进入砚台收藏领域的爱好者来说,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注意的问题。他表示,新入门的爱好者最应看重的是砚台这种特殊工具、特殊艺术品的性质和 特点,即它首先必须是能用的砚,而不是能看的雕塑。其次,要看砚台的材质、雕刻艺术、承载的文化信息如何,“如材质优良、雕工精美、有文人题刻砚铭,就是 选择高档藏砚的标准。收藏砚台,特别要注意,不是先找砚,而是先找人,即要找对老师。不要迷信‘名人’,要相信‘明人’(明白人),避免进入迷信名人的陷 阱。”黄海涛说。
    与其他门类收藏品遇到的问题类似的是,砚台也需要收藏者擦亮眼睛,明辨真伪。据了解,砚台造假 古已有之,并且是当前古玩领域造假之风的重灾区之一。黄海涛表示,目前,仿明清名人砚遍地开花,并在国内几大古玩市场大肆批发。江西、福建、山东的仿唐宋 古砚堂而皇之地在博物馆展览,一些创业类网站上,还有教授制作仿古砚的技术方法。在国内某鉴宝栏目中,甚至把仿古砚推崇为民间国宝,足以证明问题的严重 性。
    黄海涛曾在其所著的《开悟堂聊砚》中,提出了“三观、三维鉴定法”,即对砚台的远观、中观、近观。远观形 气,即造型与气韵;中观包浆,即老砚上自然形成的氧化层以及附着物等;近观纹饰,即放大镜下看雕工、刀法以及铭文识别等。他认为,要避免赝品以假乱真、误 导视听,其根本在于综合治理:“制假砚者,永远不可控。名人可控别乱讲,藏家可控别乱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6-6-1 17:52:39 |只看该作者
关于制砚艺术的几个规律性问题

2016年04月08日08:03   新华网  我有话说(2人参与)收藏本文     

  一、粗和细的问题

  粗细和优劣不是一个概念,细的不一定都好,粗的也不一定都坏,因为所谓粗不是粗糙更不是粗制滥造。至于细,精雕细刻、细而巧、细而雅是好的,象清初苏州顾二娘制的砚,精细纤巧,格调雅致,自成一家。细如果流于细琐那就不好了,如有些龙凤、山水砚就属于这一类型。粗中有细和细中有粗,前者是好的,后者则往往不佳。个人的理解是:粗中有细即雕制粗犷豪放,在整个构思、制作过程中,注意大关系,追求整体效果,或者说是考虑的很周密很成熟了,然后以奔放的刀法一气呵成;另一方面,是在粗细关系上有所侧重,该细的地方细,该粗的地方粗,粗细形成对比,更突出了细,从而能够以粗显细,粗中见细。有的地方制的砚,吃亏就在于雕刻的太多,形似细实为粗。这是想雕刻精细,而没有达到精细,粗看象细,细看则粗;或从雕工上看用了很多的工,但因为没有缜密的构思,而造成了杂乱无章、拼凑堆砌的现象。

  传统制砚讲求不留刀痕,要用圆刀,不能用立刀等戒律。我们认为在墨堂、砚池、边线处理等方面,都应该这样做,如在墨堂、砚池、边线等处用立刀出现了刀痕,那便显得粗糙,不干净利落,是要不得的。但在有些纹饰雕刻方面却不尽然。

  二、主和次的问题

  制砚在造型、雕饰等方面的处理,应该有主次之分。前面已经述及砚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欣赏品,而实用为前提,失此就不能成其为砚了。我见过不少的砚,甚至是巨砚,雕饰成了主要的,好像单纯为了表现雕刻技艺,有的甚至使用立雕、透雕,在砚石上占去了大量的面积,而墨堂部分仅占整个面积的四分之一甚至五、六分之一,而且浅而不能容墨。这就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了。这样的砚,即使砚石很大,也使人感觉是小东西,甚至觉得它不象是砚,而成为失败之作。因此,我们认为墨堂部分应当是主,在比例关系上,墨堂一般应不小于砚材的三分之二:雕饰部分是次,所占面积一般不超过砚材的三分之一。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特殊情况例外,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砚材特点,雕饰的需要,灵活对待。

  三、线和面的问题

  线是东方艺术的生命,我国的绘画、雕塑、书法以及其它造型艺术形式,在其艺术表现方法上都离不开线。就中国画来说,线就是用笔,是用笔画出来的线来表现体面关系的,因此国画的线是体面的高度概括。如石分三面、树生四枝等等,就是以线为骨来表现体面、层次的。从古代的帛画、壁画到现代的白描写生,从山水、人物、花木、亭台中,都可以看到线的作用。如果把中国画的线去掉,就好像把一个人抽掉了骨头,不知为何物了。就雕塑而言,包括立雕、浮雕、线雕以及各种塑像等等,东西方亦有所不同,其明显的不同点即东方的雕塑,是用体面来体现线,所以线在东方雕塑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制砚艺术在造型、雕饰等方面,也不例外,同样也存在着线和面的问题。就造型来说,砚的轮廓线和墨堂的边线,有起有伏,有方有圆,有曲有直,变化多端,这些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复杂的线的变化,直接关系着砚的生动、呆板、大方、琐碎等美的法则问题。如墨堂的边线处理,就有挺拔、流畅、浑厚、朴实之分,而且这些线,也都是用不同的几个面来形成的。雕饰纹样则更是如此,不论浮雕、线雕,不论雕刻山峦、花木、云水或各种生物形象,线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纹样是先用线画在砚石上,然后用不同的刀法构成的体面把线再体现出来。

  四、动和静的问题

  动和静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黄宾虹先生画论中说:“既要天马腾空之劲,也要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又如有人称蔡邕的字是:“划如金石,体若飞龙”等,都是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在艺术表现上只静不动便显得死气沉沉,只动不静便会使人感觉头晕目眩。砚本身是静的东西,有不少砚铭中提到静,如“以静为用“、“质坚而静”、“严骨静质”等等,这都是指砚的质而言;就砚的造型来说也存在着和动的要求,如方的形状感觉静,图的形状感觉动,方形觉得呆板,圆形觉得不稳定,于是就产生了形状上的方圆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砚的形状是在变化中求静。一般的规律是上小下大、上圆下方显得静,相反的便有不稳定的感觉。另一方面,有的砚上端的雕饰面积太大或太繁,便觉得有些头重脚轻。在制砚的形、饰上都要注意变化和统一、动和静的问题,特别是在利用自然形砚材时更要注意到这一问题。

  在雕饰纹样和雕刻技艺方面,也应当注意到静和动的关系。有的纹样气势生动,如翻腾的波浪、漂浮的游云,飞翔的禽类,奔腾的走兽以及行草字体等等,如果在制砚上使用这类的图案和字体,在运刀上就要适应其动的要求。有的纹样沉静朴实,如青铜器上的某些填充纹样,日月星辰,山谷亭台以及隶书金文等,制砚运刀时就应适应其静的要求。有的则是静中有动,如行云新月,幽谷飞瀑,风竹雨蕉,隶篆行草相结合等,在使用刀法上就应根据动静的变化适应其要求。

  另一方面,砚形和雕饰之间,也存在着动与静的关系,这种关系处理得当,便会产生既沉静而又活泼的艺术效果。

  五、方和圆的问题

  前人论砚,问制砚的要诀,谓之:“方圆而已“,这句话说得很概括,很形象。近数年来通过名砚观摩和不断的制砚实践,才体会到这是十分有道理的。

  制砚在造型、雕饰的处理上,方与圆的处理是否恰当,是否符合美的规律,是整个制砚艺术的关键性问题。概括的说即要求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从砚的整体来看或从局部来看,都存在着这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进一步的说,在方圆的处理上,局部的圆有时存在于整体的方中,从而也可能改变整体的方;反之局部的方存在于整体的圆中,从而也可能改变整体的圆。甚至砚的一个局部中,有时也存在着方圆的关系。如果只有方没有圆,便觉得呆板生硬,只有圆没有方,便感觉得松弱无神,为了改变这些关系,于是便产生了方圆的变化。在整个制砚过程中,都要有怎样处理方圆关系的明确概念和符合美的规律的处理方法。

  六、刚和柔的问题

  从美学的艺术美、美感来谈论艺术,各种艺术品所表现出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工巧上,即运用表现工具的技术技巧,大都存在着刚与柔的统一问题。

  现实美和艺术美、美感,是有差异的。但所谓美感,总的说来,不外乎雄伟的美感和秀婉的美感。王国维在论述美学文中云:“一切美术品,观后生优美之情,谓之优美;观后生壮美之情,谓之壮美。而壮美感人至深,至于何谓优美,何谓壮美,因观者感受不同,持论亦不同。”当然,观者的感受不可能是同一的。但不论是雄伟的美感、秀婉的美感和壮美、优美,从直觉来说,雄伟即是壮美,秀婉即是优美,而这两种美感完全可以归结为刚与柔,并存在于各种艺术品中。

  一切精致的艺术品所存在的刚与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为骨,柔为肉,相辅相成,互映互照,刚柔相济,刚柔协调。如书法,前人论晋、唐、宋、明名家之字,常用的评语有:“苍劲有力,娟秀有致”、“浑厚而刚直,秀逸而朗达”、“笔奔如箭,力劲如钢”、“矫健凝重,端谨静肃”。而赞二王之字则云:“劲秀俊逸皆备”等等。可以看出,这些评语是说有刚有柔。绘画也是如此,表现对象的本身存在着刚柔,如山水画,一般是山石为刚,水木为柔。奇峰突兀,悬崖绝壁,使人发生雄伟的美感,微波粼粼,数株垂柳,使人发生秀婉的美感。但有时因内容主题的不同,画面主体的易位,在艺术表现方法上,刚柔关系便要发生变化。如画面突出的百丈飞瀑或是苍劲的松柏,虽是水木,却应为刚;园后的远山,楼旁的岩屏,虽属山石却已成柔。又如传统图案,唐代的卷草要柔,汉、魏的画像石刻则刚,但卷草、画像在艺术效果上的刚柔关系,也是随依主题而有所更易的。这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当然制砚艺术自不例外。砚石的质是坚的,但好的砚石嫩润如玉,触之如儿肤,感觉上却又是柔的。这样的砚材,发墨而不损笔,并久用不乏。相反,有的砚石质松,粗糙,虽发墨而损笔,有的甚至石墨俱下,那就谈不上刚柔了。因此,就石质而言,便存在着刚柔的关系。刚中有柔者为上品,刚而燥者或松而燥者为下品。

  在制砚过程中,根据选取的砚材的特点,因材施艺,通过艺术加工,精心雕琢,才能使石质与造型上,产生刚柔统一的艺术效果。石莫坚于玉,玉莫坚于白玉,白玉的硬度很高,但经过巧手加工过的白玉,白璧无瑕,称之谓“羊脂“,顾名思义,便知它给人在视觉与触觉上是非常柔软的,握在手里好象少时就会化为液体似的。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在砚的造形上、雕饰上,通过艺术构思,认真的审量简繁,粗细、主次、虚实、线面、动静、方圆的关系,从而得到准确、鲜明、生动、协调的艺术处理。否则,刚柔便得不到体现,更谈不到什么壮美和优美了。

  总之,制砚艺术从石质到艺术加工,从整体到局部,从造型到雕饰,都会因艺术处理不同,而产生刚与柔的变化,要求制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造型雕饰的好坏也应该这样要求。

  七、有法和无法的问题

  前人论画有“无法中有法”“须入乎规矩之中,又要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这里所说的“法”,是艺术表现上的一般法则,同时也包括艺术表现上的方法。任何艺术形式,都有法则和方法,制砚艺术也是如此。“法”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然后再用以指导实践,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法”也就会变格和发展,所以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艺术实践应不离于法,但有不能拘于法;离于法便走歪路和弯路,拘于法便不会有所创造有所发展。高南阜制砚有时把砚铭、印章等刻于墨堂中,这样的处理似乎是离于法了,在他之前少见有这样处理的,但特殊的情况下,如此破格逾矩的做法,也自有它独到之处。但把这种处理方法固定下来,不分对象依样为之,则往往会有破坏墨堂的感觉。又如在砚上刻残碑,种鼎文字等,在明清砚中时有所见,但一般都是刻于砚背,前面提到的王子若刻的百汉碑砚便是这样,而鲁砚有的则配个地把它刻于砚额,或刻于砚面的一角,或刻于墨堂的外面,甚至把残碑、刻石、钟鼎、甲骨文字作为砚的装饰而出现于砚面,破格的处理,出现一种特殊古朴浑厚的艺术效果,虽然过去很少见有这样处理的,但只要有协调的效果,又有何不可。但不适材适型的生搬硬套,字不成章、文不达意,则不仅不起装饰作用,反而破坏了砚面。又如前人制砚讲求不留刀痕,用圆刀不用立刀等,这是经验之谈,有它一定的道理,有时也应该这样作,但前人很少有在砚上可画像石刻、青铜器纹样的。鲁砚破格的使用了这类的纹样,如果还是,墨守成规在雕刻方法上不留刀痕、只用圆刀,便不会有相应的效果。因此,为了适应纹样的要求,留有刀痕,使用立刀立凿,又有何不可。

  总之,掌握了造型的基本规律,不论其砚型的基本规律,不论其砚型如何变化,都能够找到符合砚的质静、稳定的美的形态;掌握了纹饰雕刻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技巧,便有可能随心所欲,不论何种纹饰和表现方法,都能够符合艺术上的美的要求;而且能够使造型和雕饰融为一体。因此,从事任何艺术形式的创造性劳动,一是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一是要有熟练的艺术表现技巧,在此前提下所作出的作品,乍看起来好像无法,实际上其法已溶乎其中;“无法中有法”,而又不拘于法的道理。(文/刘克唐、翟军德)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5 15:21 , Processed in 0.01221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