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述红色故事 · 衡阳篇|罗荣桓元帅的故事 2019-10-05 11:50
![]()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即日起,衡阳新闻网全媒体中心特别推出《重述红色故事·衡阳篇》专题策划,通过一个个经典的红色故事,带领读者穿越历史长河,共同缅怀革命先烈。 ![]() 一个人的临终遗言,是至善至诚的,罗荣桓元帅的临终遗言是这样说的: 我尽力争取不死, 继续为革命奋斗, 如果死已经来临, 我也决不畏惧,绝不发愁。 我给你们留下的只是党的事业, 别的什么都没有。 我的遗嘱是一句话, 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跟着毛主席走! 罗荣桓逝世的当晚,毛泽东正在中南海颐年堂会议室听汇报。闻此噩耗后,毛泽东提议大家起立为罗荣桓默哀。会后,毛泽东悲痛逾常,几天内夜不能寐,写成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逢。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这首诗表达了毛主席对罗荣桓的倚重和惋惜之情。邓小平同志在追悼会上对罗荣桓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永远学习他的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和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艰苦朴素的作风。 江泽民同志在《罗荣桓军事文选》出版座谈会上说:“罗荣桓同志是对党忠诚、敢于坚持原则的典范;是实事求是、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典范;是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 罗荣桓的一生是一心向党、一心为民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罗荣桓元帅的几个故事。 ![]()
第一个小故事《从连队党代表起步》
![]()
![]() 1927年8月底,罗荣桓领导的通城暴动汇入了秋收起义的洪流中,通城和崇阳自卫军也被改编成了师部警卫连。罗荣桓仍沿袭在农军的职务,任党代表,部队里的一切对于他几乎都是新的课题。摆在罗荣桓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是:究竟应当怎样当好党代表。他向警卫团的老兵谭希林等请教,但是当时的警卫团只是团里才有党代表,谭希林等处于基层,对于如何当好连队的党代表,也讲不出所以然来。不过,他们还是向罗荣桓介绍了警卫团团长卢德铭的一些优良作风。
罗荣桓听了战友们的介绍,知道卢德铭指挥部队,不仅仅是依靠发号施令,更不是依靠打骂,而是依靠自己的模范作用。一切事情他都走在前头,让大家照自己的样子做。所以大家都发自内心地尊重他。罗荣桓便以共产党员卢德铭为榜样,成为人民军队第一批连队党代表之一,开始了中国人民军队首创的连党代表的实践。
罗荣桓从当连党代表开始便坚持了一条:凡是要求士兵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作为无声的命令。打仗冲锋时,他和连长肩并肩站在队伍的最前头,退却时又在最后面负责掩护。行军时,他的肩头经常扛着几支病号或是掉队战士的枪。宿营时,他每夜都要查铺,逐个将战士们的夹被盖好。每逢发零用钱,他和连长、司务长又总是最后去领。他自己病了,咬着牙坚持工作,可战士病了,他却要一天几趟嘘寒问暖,还要吩咐伙房给做香喷喷的病号饭……
在抵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部队进行了改编,毛泽东宣布,为了加强党的领导,要把支部建在连上,小组设在班排,营团建立党委。还提出了官兵平等,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毛泽东要求各连党代表都要积极培养发展新党员,在湖南酃县水口叶家祠堂,毛泽东亲自主持的全团第一批六名新党员的入党仪式。
仿效毛泽东已做出的榜样,在途中,罗荣桓除做宣传工作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连队建党上面。当时,特务连除罗荣桓、曾士峨和副连长张宗逊外,一个党员也没有。为了迅速在连队建立党支部,罗荣桓行军时一面帮助战士们背枪,一面同他们拉家常,了解情况,物色和培养发展对象。很快,他就熟悉了全连每一个战士的经历、家庭和思想状况,并从中选择了八名发展对象,让他们填写了入党表格,并且在江西遂川县大汾举行了简单朴素但又庄严的入党仪式。
毛泽东和罗荣桓等党代表在水口、大汾等地发展了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批士兵党员,有了这批党员,“支部建在连上”才开始落到了实处。罗荣桓1957年回顾在我军建军史上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时写道:“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定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从三湾改编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再到古田会议的召开,罗荣桓通过发动群众,与群众宣讲革命斗争,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群众工作“七部曲”:
第一步:分发土豪的谷物给贫雇农以发动群众;
第二步:进行口头和文字宣传、化装讲演、召开群众大会以宣传群众;
第三步:建立工会、农会等以组织群众;
第四步:组织赤卫队以武装群众;
第五步:建立党的支部或地委以领导群众;
第六步:举办群众领袖、党的干部训练班以训练群众;
第七步:分配土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当时,罗荣桓带领的第二纵队,经过贯彻古田会议决议,掌握了这“七部曲”,群众工作出现了崭新的气象。部队一驻下,战士们主动地向群众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道理。部队打了土豪,除完成筹款任务外,把全部东西都分给了群众。每次出发前,大街小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支部还派人挨家挨户检查群众纪律,看看借了东西还了没有,损坏了东西赔了没有。这样,红军的政治影响扩大了,军民关系也更加密切了。队伍一出发,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恋恋不舍,齐集村头夹道欢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罗荣桓后来成了元帅,他的路程就是从深受士兵爱戴的连队党代表开始的,他是红军最早的优秀的连队党代表之一。
![]()
第二个小故事:《一碗甲鱼汤》
![]()
![]()
毛泽东说:“罗荣桓在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地区,做好了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事业。”“论军力,山东排第一。”高度评价罗荣桓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山东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唯一全面控制了战略要点的省份,发展成为我党我军的重要战略区,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关于“甲鱼汤”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山东抗日根据地至今还在广为流传的故事。
那是1945年夏天,山东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斗争如火如荼。罗荣桓因1929年攻打梅县时不幸腰部中弹,一直未治愈,长期劳累,生活艰苦,医疗条件差,导致病情加重,他是经常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罗荣桓和战士们一样,穿的是褪了颜色的军衣,盖的是打了补丁的被子,吃的是高粱煎饼加点咸菜。即使身患重病,急需加强营养,他从不搞特殊化。这可急坏了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改善罗荣桓的生活,但又不许打公家的主意,到哪里去找营养品给他滋补身体呀?
机会终于来啦!罗荣桓住在山东莒南县筵宾镇下河村的滕东余家,工作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去村东的小河里捉鱼捞虾改善生活,居然意外地摸到了一条小小甲鱼。大家喜出望外,赶紧招呼做甲鱼汤,烧水的烧水,剖鱼的剖鱼,好不热闹。不一会儿,一小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甲鱼炖汤,就送到了罗荣桓面前。在那么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中,能够意外地找到一种能为罗荣桓滋补身体的甲鱼,这让每一个工作人员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和成就感,一个个眼睛瞪得大大的,一动不动地盯着罗荣桓,希望他快点喝下这碗难得的甲鱼汤。
罗荣桓缓缓端起桌上的甲鱼汤,忽然觉得想起了什么,又迅速地放下了。他对身边的两个工作人员说:请你们把甲鱼汤送给房东老大娘。因为老大娘这才也得了重病,还是罗荣桓安排卫生员为大娘看的病,老人也正需要补身子。
老大娘看到罗帅身边的战士送来的甲鱼汤,非常感动,说什么也不要,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硬是要他们搀扶着去见罗荣桓,跨过门槛,走进院子,再推开罗荣桓办公室的门,一把抓着罗荣桓的手说:“罗司令啊,这万万使不得,您是八路军司令,喝了这碗汤,能早一点养好身体,早点打败日本鬼子。我这把老骨头了,有点病正常啊!”
罗荣桓动情地说:“老姐姐,你就喝了吧,八路军和老百姓本来就是一家人,我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老人最后实在拗不过罗荣桓,当着他的面,一口一口地流着泪把这碗甲鱼汤喝完了。说也神奇,病很快痊愈了,老大娘那个高兴,逢人便夸,她的命是罗司令给的,八路军对咱老百姓真是好啊!
是啊!一碗小小的甲鱼汤,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也正是通过这碗小小的甲鱼汤,折射了我们党、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那种赤诚的人民情怀。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类似甲鱼汤的爱民故事,才出现了“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袋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拥军盛况;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类似甲鱼汤的爱民故事,才传诵着“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的拥军佳话;也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类似甲鱼汤的爱民故事,才能使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深刻道理和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第三个小故事《战锦方为大问题》
![]()
林彪和罗荣桓都是沉默寡言的人,但是,林彪是外冷内也冷;而罗荣桓却像热水瓶,外冷内热。林彪个性强,过于自尊,爱惜羽毛。1930年6月,罗荣桓任红四军政委,与林彪搭档。由于罗荣桓心胸开阔,在非原则问题上有容人的雅量,同林彪合作较好,受到毛泽东的赞扬。到解放战场时期,罗荣桓任东北野战军政委,再次成为林彪的搭档。林彪专注于作战指挥,对政治工作、后勤工作等不太关心。罗荣桓对他这个特点十分了解,称之为林总的重点主义。罗荣桓从苏联治病回国以后,便把部队须臾离不开而林彪又不太爱管的政治工作、训练、装备、动员、后勤保障、军工生产等项领导工作都担负起来。他对作战处长苏静说:“在山东将近7年,我对军事指挥已经比较熟悉,搞起来很有兴趣。但现在组织上要我给林总当政委,我就要尽力保证他顺畅指挥。”
罗荣桓进入东北后提倡互帮互助,维护部队团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和“诉苦教育”,组建了二线兵团,组织军工生产和后勤建设,提高了战士的阶级觉悟,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1948年9月7日,毛泽东发出《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明确指示:“置长、沈两敌于不顾”,“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以造成关门打狗之势。
这时,罗荣桓分析了东北敌人的态势,他说:“东北敌人的态势从地图上看是个‘人’字形。长春是头,沈阳是肚子,北宁线是一条腿,从沈阳经辽阳到营口的中长路南段是另一条腿。现在如果打长春、沈阳,敌人会拔腿就跑。砍掉敌人两条腿,它光剩下头和肚子,就只能束手就擒。毛泽东坚决主张先打下锦州,同时把长春围起来,沈阳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林彪当时获悉蒋介石从关内增兵4个师到锦州附近的葫芦岛的消息,对攻打锦州产生了动摇,与其打没把握的仗,不如回去打长春要稳妥一些。他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我们准备了一桌菜,却来了两桌客,怎么吃?”罗荣桓回答他:“首攻锦州是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深思熟虑的军事意图。”“一桌菜两桌客人多加些碗筷,就够了。”意思就是说只要保证枪支弹药充足,就不怕敌人来犯。
在罗荣桓的极力劝说下,最终在攻打锦州上下了决心。锦州一解放,东北敌人全线动摇。蒋介石在日记写道:“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没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辽沈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军东北50万大军最后只剩1万余人逃脱。事实证明,罗荣桓在打不打锦州这个重要问题上是坚持原则的,罗荣桓说服林彪,忠实执行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军事意图,他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刻领会,他的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都给当时知道此事的将士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罗荣桓元帅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共产党人如何牢记初心、践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今天,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忠于党、忠于人民,牢记初心使命,敢于担当,奋勇拼搏,多为人民解难题,多为人民谋福祉,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来源:衡阳新闻网综合
编辑:司建双 责编:周旭峰 三审:陈琴
▓ 版权声明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