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少奇并不在36位军事家之中,但他的许多军事抉择均获毛主席赞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12 07:22: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刘少奇并不在36位军事家之中,但他的许多军事抉择均获毛主席赞赏                                                                2025-03-11 15:30                                        发布于:天津市
   
                                    

老覃昨天在《
刘少奇在新四军工作时如此倚重陈毅,为何反对授予陈毅元帅军衔?
》中有提到,关于授予元帅军衔人员的范围,是在1955年1月中旬的中央军委座谈会上就框定好了的,即:授予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元帅军衔。
而在1954年9月重新成立的中央军事委员会里,一共有12个成员:毛主席,朱老总、彭老总、林总、刘伯承、贺老总、陈老总、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元帅军衔又分为两级:大元帅和元帅。
即毛主席将会被授予大元帅军衔,其他11人将会被授予元帅军衔。
不过,毛主席本人主动辞去了大元帅军衔,导致大元帅军衔空缺;邓小平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军队中没有其他职务,没有授予军衔,因此共和国实际授予的元帅就是10位,即大名鼎鼎的十大开国元帅。

我们应该知道,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前身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刘少奇从1943年3月开始就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了,而从1945年7月到1919年9月的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他都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他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因此,老覃之前在《
他位居开国元帅之列,却不在36位军事家之中,原因应该是这个
》一文中,曾说过刘少奇的资质是可以列入开国元帅之中的。
据说,毛主席在辞掉大元帅军衔时,曾对刘少奇说过“你在部队里搞过,你也是元帅”,刘少奇表示要学习毛主席,不要元帅衔了。
与刘少奇的情况大致相同,周恩来、杨尚昆、李先念等人也表示不参加评军衔了。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央军委两次审议确认了36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
这36人中,有五位国家主要领导人,10位元帅,10位大将,以及在新中国建立前献身的11位我军高级指战员。
这五位国家主要领导人在1955年都没有授军衔,他们是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杨尚昆、李先念。
也就是说,刘少奇并不在36位军事家之中。
刘少奇为何不能列入36位军事家之中呢?

老覃在《
他位居开国元帅之列,却不在36位军事家之中,原因应该是这个
》中也作了简单的分析:实战方面有欠缺。
以华中时期他所策划过的三次战役为例:曹甸战役没能取得预期中的成功;郭村战役打成了险仗;黄桥战役全赖陈毅和粟裕及时修改了作战计划才得以完美收官。
而老覃在《
刘少奇在新四军工作时如此倚重陈毅,为何反对授予陈毅元帅军衔?
》中也提到,刘少奇本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不但从不以军事家自居,还经常坦承自己在军事上是外行。

如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他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委员和华中局书记,就频频上书毛主席,要求委派军事指挥员来协助自己的工作,一再强调,“我个人在军事上多少还是外行”,“在军事上是不能负责的”。
毛主席尊重他个人的意愿,委派陈毅统一指挥苏北军事。
但话又说回来,刘少奇的实战战术虽然不行,但他在理论上,在战略大局观上,还是非常厉害的,曾多次得到了毛主席的叹服。
比如说,1941年1月4日,顾祝同执行蒋介石将皖南新四军“一网打尽,生擒叶、项”的指示,悍然向新四军发动突然进攻,制造出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与长征初期的血战湘江、西路军蒙难,被并称为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
“皖南事变”发生后,我全党全军义愤填膺,忍无可忍,强烈要求反击国民党,为新四军死难将士报仇。
1月14日,中央发出指示:“在政治上军事上迅即准备作全面大反攻。”
15日,毛主席电告周恩来、叶剑英并告彭德怀、左权、刘少奇、陈毅等人,说:“蒋介石一切仁义道德都是鬼话,千万不要置信。中央决定发动政治上的全面反攻,军事上准备一切必要力量粉碎其进攻。”
对于这次全面反攻,毛主席强调必须是“猛烈坚决”的,“不怕决裂,猛烈反击”,“我们的温和态度须立即终结”。
周恩来、叶剑英、彭德怀、左权、陈毅等人都热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刘少奇却表现得异常冷静,他向毛主席建议“在政治上全面反攻,在军事上暂时不实行反攻”。
他的理由如下:一、国民党虽然向我新四军发难,但其并未对日投降,仍继续抗战,如果在这时候对它发起全面反攻,不利于抗战;二、皖南事变的后半程,蒋介石曾一度下令制止,说明他也有所顾忌,不敢把乱子闹大;三、事变发生后,何应钦下令只说严防我军报复,没有说继续乘机进攻我军;四、我华中根据地地域广阔,兵力不够,稳固尚不能得,遑论反攻?
刘少奇最后的结论是: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政治上的大反攻,但在军事上除个别地区外,以暂时不实行反攻为妥。
刘少奇认为,国民党是理亏的一方,现在正义和道义掌握在我方手里,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舆论都偏向我方,在政治上实行全面反攻可以获得绝对的主动权,而一旦实施军事反攻反而会削弱这种效果。

刘少奇断言:如此一来,我在政治上有利,可能使国民党在半年至一年内,不敢再向我华中进攻,则我在军事上可以稳健发展,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毛主席读了刘少奇的复电,击节赞赏,定下了“政治上取全面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的方针,对蒋介石进行“一打一拉”,把蒋弄得苦不堪言。
以至于蒋介石不得不在3月1日召开的第二届国民参政会上灰溜溜地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
原先的新四军由南方8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1.03万人组成,因为无法打破敌伪顽的夹击,发展缓慢,到“皖南事变”时只有2.5万人。
经过“皖南事变”后,由于蒋介石暂时不敢再生事端,新四军军部重建,部队迅速发展壮大,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已达到了30多万人。
可以说,在刘少奇“在政治上全面反攻,在军事上暂时不实行反攻”的思想指导下,我党在与国民党的无声博弈中大获全胜。

抗日战争结束后,毛主席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刘少奇在延安代理中央主席期间,又制定了一个军事杰作——“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调动10万大军进军东北。
以当时的战略局势论,国共双方,是谁得东北谁就占据战场上的主动。刘少奇指挥的这次军事部署,堪称大手笔,把我军从东北、华北到华中连成一片,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5年10月11日,毛主席从重庆回到延安,对刘少奇的战略部署大为满意。
毛主席人虽回来了,但劳累过度,不得不住院治疗。
刘少奇继续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又作出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东北布局。
毛主席病情稍有好转,他在详细研究了东北局势后,写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其指示精神与刘少奇“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完全是不谋而合。
刘少奇之子刘源上将据此曾写有《不忘初心卫中华,了却军民天下事——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军事、军队》一文,文中把刘少奇称为“无冕军事家”。
对此,老覃深以为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2 01:39 , Processed in 0.00841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