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冬雪 于 2016-6-25 04:55 编辑
真山难老:不会医术的诗人不是好书画家(图) 2016年06月24日 16:09
雅昌艺术网专稿
导言:浙江美术馆经过三个月闭馆修整,即将在2016年6月30日新装亮相。首次登场,向公众带来的“见面礼”便是涵盖较为全面,极其珍贵的“真山难老”傅山作品展。专注研究傅山的艺术,对其生平和文本了如指掌的学者白谦慎表示,展出的部分真迹“我都没有见过,这是我头一次见。”作为浙江美术馆与山西博物院的馆际交流展,本次将展出山西博物院藏傅山书画精品66组件,有不少作品是第一次亮相,其中有13 件册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
傅山画像 【为人:不会医术的诗人不是好的书画家】
展览名寓意
展览以“真山难老”为名,“真山”是傅山清兵入关以后的号,反映了他反清复明的志节,也反映了他标举真率的艺术主张;“难老”两字是傅山在山西太原晋祠“难老泉”的题字,“难老”意指傅山的书画艺术壮观磅礴。
处世状况
傅山出身书香门第官宦大家,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诗人、医学家,也是当时三晋大地的传奇人物,他博极群书,医术高明,被尊为一代宗师,是明末清初学术界的一座高峰。
傅山的人生可以分成两半,40年左右在明代,40年左右在清代。明末清初新旧朝野的变换,国破家亡之时,傅山加入了“反清复明”的抵抗运动,文人墨客在这一时期面对这一政治变动,而触发创作灵感,这一批特立独行、书画风格冷逸出尘的文人士大夫被后人称之为“遗民画派”,傅山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透过他的诗文书画,可以看到一个风云变幻、天崩地坼的时代,也见证了中国17世纪书画史的转捩和嬗变。
![]()
![]()
傅山《历代名臣》赞之王羲之 因淡泊名利的脾性,而未能载入史册
傅山总是会说:“我的嘴巴惹祸。”只因其是脾气极大,才气也大的奇特之人。他喜欢骂人,还特别会引经据典,很有水准的骂人。
傅山交友范围广泛,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都是他的知己好友。1678年,康熙皇帝颁布了一个决策,为了赢得汉族文化人的认可,特别举办了一次特科考试。让民间有志、有才人士到帝都参加“博学鸿儒”科考试,优秀者能走上仕途,为国所用。当时的傅山拒绝与满清政府合作,甘愿当遗民。但康熙皇帝下令,深入地方官员推荐人才,必须参加考试。就这样全国范围内的150民优秀人士一起聚集北京,傅山是其中之一,他的朋友则起码不止5个,还有8到10个是他之前就认识的。就算到了帝都,傅山仍以身体病痛为由,没有参与考试。
清朝初期,为了保持气节,傅山入山为道士,也因他视功名利禄为浮云,从而使得其生平未能记入清朝史册。
【书法:善于“混搭”型书法家】
开书法杂体之风
![]()
草书临王羲之《伏想清和帖》轴 傅山精通各种书法,1650至1660年代,傅山的思想比较混杂,所以书法也表现出比较混杂的一面,到70年代之后,逐渐固定下来。他晚年的作品中,受到了王铎、二王、颜真卿和隶书的影响,经常会在他的书法中看到诸多字体通汇贯通,也被人称为“草楷篆隶俱造绝顶”
傅山也可说是中国步入近现代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位草书大师,也是清初中国书法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的变革者、实践家。他曾提到篆隶在书法中的重要性:“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 他时常运篆书之意于各体,开杂体之风。他主张正本溯源,直追先秦汉魏古风,针砭时弊,
傅山对于“二王”一系的帖学书法,用功颇深,尚存如《临王羲之〈伏想清和帖〉》《临王羲之〈诸从帖〉》《临王献之〈安和帖〉》《临王羲之〈明府帖〉》等世不少临帖作品,表现出傅山对“二王”的熟稔和偏爱。从本次展出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无不贯穿着傅山的思想、骨气和独到的艺术精神,为后世所敬仰。
![]()
草书临王羲之《诸从帖》轴 ![]()
草书临王献之《安和帖》轴 ![]()
临王羲之明府帖轴 创作趣事:为躲“字”而逃往深山定居
展览中有很多傅山赠送给朋友的书法作品,在题记中会经常看到傅山写的一些调侃语句,白谦慎解释大致意为:“朋友要我写字,但我右手臂痛风发作,无奈他们站在我面前督促我完成,那我只能胡乱写一下交差了。”
白谦慎曾写了关于傅山与应酬相关的文章,他提到因为需要完成的应酬书法实在太多,找来儿子和大侄子一起写都来不及,傅山只好逃到山里去住,他说自己那时“畏人如畏虎”。据白谦慎介绍,傅山作为一个暴脾气,现在被珍藏的条幅,很多都是在傅山心境并不愉快的时候匆忙完成的。
![]()
草书《寿王锡予四十二韵》十二条屏 本次展出的一幅《寿王锡予四十二韵》十二条屏,曾为李宗仁所藏,后转赠周恩来,今存于山西博物院。这便是应友人之子的求字,傅山亲自完成的一幅作品,题记中依然能看见他的调侃之词。
这件一件傅山写给王锡予的祝寿书法作品,白谦慎也提到自己是第一次看到真迹,他解释傅山在题记中讲解这幅作品的大致创作背景时提到,“我的手臂疼痛,把砚台的都烧掉,很久都不写字。老友的孩子来求字,反复讲述兄弟之前情谊,感叹之中,突然觉得手臂轻松徐东,所以写下了这件作品。”这件作品也是傅山晚年极为用心,非常精到的作品。
![]()
草书杜甫《漫成二首》之二诗轴 ![]()
草书《读宋南渡后诸史传》轴 ![]()
草书《樵斧》诗轴 ![]()
草书《青羊庵》诗轴 书法贡献:影响中国书学的“四宁四毋”理论
傅山在书法艺术理论上提出的“四宁四毋”理论极其精辟,对整个艺术范畴有着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四宁四毋”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意思是说,作书宁追求古拙而不能追求华巧,应追求一种大巧若拙、含而不露的艺术境界。宁可写得丑些甚或粗头乱服,也不能有取悦于人、奴颜婢膝之态,寻求内在的美。宁追求松散参差、崩崖老树、也不能有轻佻浮滑,自然潇疏之趣,远胜品性轻浮之相。宁信笔直书、无需顾虑,也不要描眉画鬓,装饰点缀,有搔首弄姿嫌疑。傅山的这一理论大有针砭时风、力挽狂澜之用意,足以影响中国书学领域。
【诗词:善于写“情”诗的傅山】
傅山一生著述颇丰,现存《霜红龛集》是保存傅山诗文一个比较完整的本子。其中存诗十一卷,计有八百多首。傅山强调以“情”为诗文。在他的诗词创作有两大特点,第一、信手拈来典故融入诗中,第二、有情感表达和叙事深意。
悲痛之作:《哭子诗》册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这是傅山写给儿孙们的一句诗,这句诗集中体现了傅山对书法学习和创作的核心精神与态度。
![]()
傅眉的绘画:《绿树苍山图》 傅山的儿子傅眉从小接受父亲的教导,他的脾性也随父亲一样谈薄名利,也是当时比较有名的文人雅士。在傅眉去世之后,傅山悲痛之中写下了本次展出的这本《哭子诗》册。从这件傅山晚年的力作中,可以看到了一位悲伤的父亲的心情。
![]()
《哭子诗》册 《哭子诗》册,共计21开,每开长27.5厘米,宽24.3厘米,前有题跋,后钤朱印,保存完好,墨色灿然。全诗共分14首,分别为《哭忠》、《哭孝》、《哭才》、《哭志》、《哭力干》、《哭文章》、《哭赋》、《哭诗》、《哭书》、《哭字》、《哭画》及《无题》三首,整件作品书体变化不一,或真,或行,或草,用笔狂放洒脱,几乎难以控制。
![]()
《哭子诗》册之一 ![]()
《哭子诗》册之一 册页中常有大段的涂改和墨污,有的地方甚至整行整段地被作者涂黑,可见傅山当时的心境悲痛至极,几近癫狂,丧子的剧痛让一代大师难以自制,情绪在笔端喷薄、爆发开来,作品中有的涨墨或水渍处,甚至让人们感到,那就是傅山滴下的泪水。
【在书法光芒下的绘画作品】
![]()
《户外一峰图》 ![]()
《乔木硕果图》 ![]()
《雨中画鸭图》 傅山的绘画被其书法的光芒所掩盖。在清初画史上曾有四僧一道之说,“四僧”即渐江、髡残、八大、石涛四位方外画僧,“一道”指的就是朱衣道人傅山。清人也将傅山的画作《半塘闲笔》曾将其画与八大山人同论,认为其绘画高出一般画家水平。
傅山最初如何习画,师承何人,今已不得其详。但傅山对书画方面的天赋和造诣早年就显现出来,在他二十六岁时曾被收藏家黄双凤请为所藏宋元书画鉴赏。至今,傅山现存绘画作品不多,皆以山水、花卉、禽鸟等为多,属文人一类,且风格多样。
据白谦慎介绍,在浙江美术馆之后,傅山的绘画作品或许将会在北京进行集中展出。
【拓展知识:《红楼梦》与傅山】
对于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傅山等无所不通。一些武侠小说里,傅山被描写为武侠高手。
与傅山强调以“情”为诗文,红楼梦亦是如此,每一首诗词,都有大量信手拈来的典故和巧妙的深意。
有学者曾研究傅山与《红楼梦》之间的雷同之处。从傅山摆脱法规、无所束缚的书法,到宝玉探春等经常"杜撰"雷同;《红楼梦》中宝玉自称“浊物”,傅山自号浊翁;宝玉“每日家杂学旁收”,傅山博极群书;书中宝玉“过目不忘”,傅山也是记忆力惊人;书中宝玉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傅山正是这样的情痴,妻子张静君逝世后,傅山先生始终沉浸在伤痛和缅怀之中,后来出家为道,再未娶妻。
有人推测贾宝玉的原型为傅山,也有人推推测《红楼梦》为傅山所写,是是非非在现在看来,也许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可以解释为“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
原标题:作为“见面礼”的展览和善于写“情”诗的傅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