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代山水画:三大创新,颠覆人们对“水”的想象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3-4 02:40: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宋代山水画:三大创新,颠覆人们对“水”的想象                 2024-02-24 10:31                                            

发布于:天津市
   
        在中国山水文化的演变过程中,“水”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物质了,它被人们赋予了丰富了精神内涵,同时在艺术中也被用来寄托情感表达内心思想的载体出现。
古人以“山水”命名山水画科,则说明山与水是这个画种主要表现的物体,那么,水亦是极其重要的。
在北宋时期,山水画达到了创作高峰时期,但是崇古、仿古之风大肆盛行,而到了南宋阶段,对“水”的表现都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形态和审美意境,出现了创新的趋势。

一、宋代山水画中“水”的文化观念
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水”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在这个特殊的理论体系中,正如它字面的意思,大多是描绘山和水的。
在一幅山水画中,山主大,水主长,相互结合、依存,有动有静,这样才能表现出大自然最美的一面,达到画家心中所追求的思想境界。“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在一幅山水画中山与水巧妙地结合,就可达到意境顿生的境界。
由此看来,由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包容性,传统绘画不单单是为了重现大自然的一个景观,而是画家以景物寄托情思,赋予大自然特殊的情感,情景交融,使山水作为抒发人类思想感情的载体。
在文人画家的心中,高耸入云的山峰象征了天的威严庄重,水则象征了人的自由灵活性,就如“天”和“道”的结合,能够唤起人们对“天人合一”这种境界的追求。因而,作品中的“水”就不只是单纯的以“水”的形态的再现,也不是单一的为了表现一个对象,而是代表了一些文化观念。
宋代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高峰时期,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宋代山水画家们对“水”的运用思考及对其阐释中找到源头。

宋代实现大统一,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为文人画家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奠定了中国绘画发展的基础。
在北宋政局相对稳定后,皇帝开始从全国各地招揽画家,兴建画院,导致江南画家也慕名而来,他们从南到北,也把南方的绘画技法带到了北方,为后期南北宋绘画技法的融合提供了条件,画家们为了能够进入画院成为画家,将画技发挥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这样的现象直接为北宋山水画带来了生机勃勃的力量。
当以郭熙、米芾父子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逐渐出现,他们围绕着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绘画技法问题,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创新了一些绘画技法和增加了理论知识,使得中国山水画更加系统化,这也标志着南北画派开始相互融合。
纵观宋朝,历代皇帝都重视绘画,兴建画院,并且以身作则,大力宣传和倡导文人创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院体画高度的发展,画院规模不断扩大,使得院体画一时达到了辉煌时期。
同时,宋朝科举制逐渐具备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统治者又采取了以文治国的政策,这就使得文人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贵任感在统治者信奉的“与士大夫治天下”信条下达到了顶峰。

他们努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位以及名誉,将自己对政治和绘画的热情充分释放出来。因此,在宋朝就形成了文人画和院体画相互关联、共同壮大的局面。
同时,宋代画家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在潜意识中将“水”赋予了仁爱、智慧、正直的人格象征。通过山水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用“水”来显示自己君子的人格美,将山水拟人化,寄寓人格象征。
孔夫子对自然景观的深度观察之后,从中找到了“水”与君子之德的联系,并创始了“水”的象征意义。宋代山水画则注重师造化,以其“成熟、精粹”的写实技巧,充分的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观念。
起先,中国山水画画“水”的动因,是由于当时画家大多都是文人,创作时喜欢借景抒情,而水象征了“君子之德”,所以画家们常常以水自诩。
此外,在观念层面上,山水画中的“水”与风水学中的“气”相通的。这也共同参与形成了宋代特有的山水画表现特征。

二、宋代山水画中“水”的表现特征
在宋代以前,山水画中“水”的表现方式一般是以线条勾勒为主,但是也有个别的例外,比如五代董源的《潇湘图》,画家在表现“水”时,直接用留白来呈现水的形态,画山石时,用墨浓厚,黑白分明,对比强烈,让画面具有了很强的空间感和层次感,更呈现出了南方山水的清雅迷蒙。
只是这样的画水技法还不够成熟。到了南宋以后,水基本上是以空白来表现了。因此,想要考察宋代山水画中“水”的表现特征时,就应该了解到宋代这个时期关于“水”的一些技法的转变过程,结合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充分了解宋代山水画中“水”背后所承载的审美内涵和艺术精神。

(一)留白一空寂之相
在一幅山水画中,“水”这个因素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如果一幅画面中都是茂密繁杂的树木和连绵不断的山峰,未免显得过于沉闷,如果在山间或者山下加上流动的小溪或是瀑布,那么整个画面就会变得生动活泼,使得山峰树木瞬间有了润泽之感。
宋代以前的山水画,在对于“水”的表现上,通常都是用线勾勒为主,而到了南宋时期,由于王室政权的迁移,山水画受到南方绘画技法的冲击,发生了逆转。
画家们开始摒弃用线条来勾勒水的形态,转而采用了留白的方式来表现水。这种画水技法对传统的绘画方式进行了极大的创新,用“空白”来代替“实有”,这是绘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新。
南宋时期的文化环境与哲学观念关系密切,这就为宋代山水画“水”的空寂之相这种构图方式提供了土壤。它出现在这个时代,并为人所接受,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山水画发展到北宋时期的时候,可以看出来画家受到“师法造化”这样的理念的影响,基本上解决了形似的问题,到了南宋时期,山水画从写实转向抒情的方向发展。这样的转变恰好符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性,使得人与自然可以在作品中更好的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又因为山水画是文人用来表明心志的一种载体,所以这样的转变实在是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所以,在这种思想理念的影响下,画家不再单纯的只用线去勾勒描绘“水”,只注重自然物象的真实视觉形象,而是转向内在世界的探索,直接以“留白”来表现水的形象,这便是绘画发展的内在使然。

(二)曲线—金碧为纹
在中国历史画坛上,最早画水是用曲线勾勒,最常见的是波浪纹,这个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彩陶纹饰,石窟壁画。起先,人们表现水是很直观的描写。
北宋时期,画家们开始努力追求再现物体的形象的真实性,因此,此时期画水,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曲线,而是普遍使用以线为主的勾勒手法,来体现“水”之形,用勾勒出线条的变化多端,把线的表意功能发挥到极致。
比如马远的《长江万顷》使用流利的线条勾出浪尖,指向同一个方向,延伸到远方逐渐虚化。画家中锋运笔,轻重,缓急控制得当,完全用勾勒的方法,表现了江水滔滔,平稳又从容,把水流的雍容大度的姿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皴染一山即海也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画水一般是线性居多,但在历代山水画发展中,留白和皴染也占据了一席之地,渲染早在唐代王维《雪溪图》中就已经运用了,运用水墨染水的画法,到了宋代,用皴染也变得常见起来了,不过是与空水相结合。从历代整体观之,是由线到面的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皴染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直至宋代,水的表现还是以线条为主,再辅之颜色晕染,但是在一部分画面中也出现了留白与皴染相结合的表现方法,虽然这种表现手法还不太成熟,但是也标志着山水画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种表现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比较对线条勾勒形体来说,水看上去无边无际,又与山相互结合,容易把水与周围的事物融为一体,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使画面意境更为深远。

结语
宋代是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代,这个时代重文轻武,上位者大力宣传发展诗词歌赋,人民对绘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最高统治者的影响下,文人积极入世,使中国传统山水画进入了成熟时期。
在宋代山水画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水”在山水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山水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水”的表现技法在不断的演变发展,水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从北宋初到南宋,这中间所发生的社会经济中心和政权中心的迁移、变更,对宋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全景式”到“边角式”构图方式转变、到“静水”与“动水”形态的转变、再到“实”与“虚”意向画面的转变,山水画越来越注重“水”元素的表现,这些重写实到重情感的画风变化顺理成章的发展下来了,它们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20:14 , Processed in 0.00831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