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云游 于 2016-3-25 10:16 编辑
如何实现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无忧?对此,《慈善公益报》记者经过采访发现,家庭、社区、机构对居家养老智能化、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值得推广和借鉴。
居家养老智能化
“改天我出院了,一定要去你们单位谢谢你们!”陈扬眉老人对援助人员的服务十分感激地说,原来家住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陈扬眉老人突然四肢冰冷、疼痛难忍,其爱人按下了“SOS”按键通知平台的援助人员,才及时将老人送往了医院急诊。
“多亏莆田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多亏平台的‘一键’服务。不想让异乡的孩子为之担心,有平台援助人员伴随左右,感到暖心。”陈扬眉老人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
确实如此,居家养老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老了就更离不开家了,哪里也不如家里舒坦。”这是许多老人在迟暮之年常发出的感叹。家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燕鸽湖社区段秀云老人也不例外。
“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确实好,在家就能享受到医疗服务,通过这几个月的护理和治疗,身体感觉比以前好多了。”让段秀云老人赞不绝口的是该区全天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对此,燕鸽湖社区居民王女士深有感触,养老服务中心派专业护工24小时护理母亲,且制定了治疗方案,母亲整个人精神多了,即使她不在家,也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到母亲的身体健康数据。
“高科技不仅减少了土地占用和资金投入,还带来了管理的便捷,并有利于整合资源,智能化破解了居家养老难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燕绥对智能化居家养老给予了充分肯定。
社区养老解民忧
谈到社区养老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沈志刚日前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业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社会问题。降低子女照料老人的生活负担,是我们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子女居住,感觉给他们添麻烦;一个人住挺好,就是有时候看不到子女、难免孤独,另外有个脑热头疼的也没人照应。”家住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德宽路街道腊树园社区华平对《慈善公益报》记者说。“这下可好了,家门口建起了长者康护服务之家,自己所有的情况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让孩子们知道了。”
随着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社区养老成为养老服务的主要形式之一,老人们最看重的是亲情,养老机构可以代子女看护老人,却不能替代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通过社区养老,能够像华平老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越来越多。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对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油榨社区的退休老人冉庆元来说,幸福是每天都可以到油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管理中心和几个老哥下下象棋、打打牌。
“以前,我的生活空间很封闭,送孙子上学后都是在家闷起,现在好了。”冉庆元说,“这主要得益于南明区政府和首钢贵阳钢厂共同打造的养老服务项目,在多功能活动室里我找到了晚年生活的乐趣。”
养老机构补短板
家庭、社区、社会三者在养老服务系统中是不可分割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如此看来,智慧养老离不开机构养老等社会力量的参与。
那么,机构养老服务该如何做?
对此,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养老服务示范中心相关负责人宿建伟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说:“建设以公建民营、政府补贴的方式参与养老服务,对所有入住老人实行分区、分类管理,设服务康复理疗、休闲娱乐、健身养生等功能区。这样,在满足老人的生活、休闲、健身的同时,也能够让老年人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在这里一日三餐都有人做好,还陪我们聊天,生活真舒心。”亳州市涡阳县养老服务示范中心的王汉芝老人说,“她和老伴住进了涡阳县养老服务示范中心的夫妻房,生活就此安定下来。”
受益的不止有王汉芝夫妇。《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自2013年民政部要求公办养老机构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运营以来,北京、安徽、南宁等地推广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地公办养老机构朝着公建民营方向改革的越来越多。
“社会原因、经济基础和精神陪伴这三方面的需求,使得机构养老的需求正逐年加大,机构养老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大趋势。”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市建华区诚信失能老人护理院院长易连军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说。
取自:《慈善公益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