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郑板桥写“难得糊涂”的背景:一山,一碑,一人,一砚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05:41: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郑板桥写“难得糊涂”的背景:一山,一碑,一人,一砚                                                                    2024-05-03 09:42                                                    

发布于:天津市
   
         郑板桥一生有很多书画作品,但是要论这其中影响最大,也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一件书法作品,那就是《难得糊涂》。那么这句传唱了数百年的名言,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来了呢?这还要从郑板桥与莱州云峰山的一个传说谈起,它缘于雕刻于文峰山上的石刻《郑文公碑》。那么,他与深山密林之中的《郑文公碑》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潍县在明清时期,它是隶属于莱州府管辖。莱州自古就有山河之利,在这些群山当中,最有名望的那就是当地的云峰山了。这个云峰山又名文峰,它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名山,是我们国家著名的书法名山。它的文化渊源和不菲的名望,是来自于北魏的名臣郑道昭。郑道昭是河南荥阳人,他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可以算得上是魏碑体的鼻祖,是北魏时期的著名的书法家,当时被人们誉为是北方的书圣,在北魏时与南方的王羲之齐名,有“北郑南王”一说。
郑道昭曾在莱州做过刺史,有一次他来到了这个云峰山游玩,发现山上的石头石质非常坚硬,特别有利于这个磨崖刻石作业,于是他为了怀念他的父亲,就写下了名垂青史的《荥阳郑文公之碑》,并把它刻在了石崖上。主要是记述了荥阳郑氏家族事迹,及他父亲的生平。碑文刻工精巧,书法深厚遒劲,它是中国书法从隶书向楷书转变的一个见证,被誉为是刻在石头上的《兰亭序》。

对于酷爱书法的潍县县令郑板桥,对于这个近在咫尺的天下书法名品,又怎么可能不去观摩学习呢?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郑板桥就独自骑着一头小毛驴儿,来到了云峰山去观赏《郑文公碑》。《郑文公碑》到乾隆朝的时候,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字迹仍然保存完好。郑板桥来到云峰山,是心追手摹,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色已经晚下来了。
文峰山距离莱州城有十五里路,郑板桥看到渐渐昏暗的天色,知道当天是已经回不去了,便想找个地方投宿。郑板桥正在发愁今晚将在何处落脚,这个时候,忽然就在这个山角的拐弯处,他发现了一个农家小院儿。这郑板桥走近一看,只见竹屋茅舍,简洁规整,茅屋里透露出来微弱的灯光,在这个山林中显得十分显眼。郑板桥就决定在此借宿一晚。

郑板桥走近茅屋,随手敲门,只见从茅屋中走出一位鹤发童颜、气宇轩昂的老者,将他让入了室内。郑板桥进入茅屋,他看见屋内挂了许多古画,古籍藏书比比皆是。郑板桥一看就知道,这绝非一般的农家,主人当是位世外高人。郑板桥做了自我介绍,然后非常恭敬地请教这位老者尊姓大名。老人微微一笑,说他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山野村夫,字号叫糊涂老人。
郑板桥和这个糊涂老人是越谈越投机,他们简单吃过晚饭以后,板桥就借着灯光,欣赏悬挂在房间内的图书、字画。突然,他在这个房间的拐角处发现了一块儿巨大的歙砚,这方砚台的石质十分的细腻滑润,郑板桥手摸着砚台是连连夸赞。我们知道,文人对于这种名贵的砚台,那无疑是至宝。老人见郑板桥爱不释手,便非常谦虚的说道:“我一直想请名家给题写一段砚铭,今天也算是机缘巧合,郑大人是当今的金石书法大家,还请您的不吝赐题为盼。”

从这个老先生的言谈举止中,郑板桥早已经看出来了,为位老者也绝非是什么糊涂老人,他的身世背后肯定有一段传奇。他想到了自己一生的坎坷,脑海中灵光一现,接着就挥笔写下了著名的“难得糊涂”这四个大字。郑板桥在写完后,又想到了自己宦海沉浮,便有感而发,又写下了那段著名的跋语。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郑板桥
郑板桥的这幅《难得糊涂》,那是笔墨淋漓,一气呵成。他这个布局,就像乱石辅街一样,字体也是郑板桥所独有的“六分半”书。板桥对自己创作的这幅作品也是十分满意,所以他就随手盖上了自己的一方印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然后,他向老者求教,这个老者也是频频的颔首,拍掌称赞。两个人也是相见恨晚啊,遂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关于郑板桥“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的由来,有很多种版本,很多种说法。而郑板桥同时也有很多幅“难得糊涂”这个题词流传下来。不过有确切纪年的一幅作品,就是我们大家看到的这幅,写于乾隆辛未秋九月的“难得糊涂”了,也就是公元1751年。这一年,郑板桥当时正在山东潍县做知县,所以由此来看,关于云峰山的这个传说,还是有一定的真实性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6 11:49 , Processed in 0.00804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