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曾说:“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你们都是风风火火”。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08:08: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身为司令员却被幽禁8年,这位比元帅还能打仗的中将,临终前连棉球也舍不得用                                                         2019-05-27 15:32                    

                  

赫赫猛将出少年 行如疾风势如电

今晚出动夜老虎 明朝定有捷报传

纵横华北称劲旅 金城一战美胆寒

平生视敌如草芥 冲天豪气斗群顽

毛主席曾说:“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你们都是风风火火”

开国中将共有177人,里面既有王近山、梁兴初等猛将,也不乏皮定均、聂凤智等帅才。但敢说“比元帅还能打的”主,也就郑维山能算一号。

郑维山,1915年8月出生,鄂豫皖麻城人,徐帅的卫士出身,20岁便执掌主力88师,无论能力还是资历,都甩同世代的陈锡联、王近山辈多少条街。

而郑维山最初,不过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放牛娃,顶多读过一年私塾。

英雄出少年

郑维山早早走上革命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是他父亲的功劳。

郑维山的父亲郑国麒,是村苏维埃农协主席,参加过黄麻起义。在黄麻起义之前,郑维山就开始接受革命思想,替父为地下党送信。1927年,黄麻起义后,他加入童子团,任分队长,站岗放哨查路条。1930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时的郑维山,不过15岁。

不要小瞧这个15岁的小少年,此时的他已经是赤卫队副指导员,还带领着70多名赤卫队员,在这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

参加红军后,郑维山担任红一军副军长徐向前的传令兵。 后调红四方面军总部通信队,历任班长、分队长、指导员,参加了花园、新集、双桥等战斗和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及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大进攻战役。

西征的时候,时年17岁的郑维山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出任红9军27师政委,后又任红88师政委,真可谓是英雄出少年!

1939年,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朱良才和军区教导团政治委员郑维山(左)

一战两抗命 “郑维山指挥杨得志”

少年英雄的革命路也并非都是坦途。

西路军成立后,郑维山带领的88师作为主力,始终处于最艰险的战斗中,曾与马家军六个旅及大量民团七万余人血战了20多天,损失惨重。后来仅剩两百人的88师,又担任了掩护殿后任务。

最后88师拼的仅剩下郑维山和副师长熊德臣两人,熊德臣因为伤情较重留在了途中老乡家里养伤,郑维山依靠沿路乞讨孤零零的渡过了黄河,回到延安,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此时,红88师全军覆没,郑维山只好分配到晋察冀当了个教员。但是金子总要发光,这不内战初期聂帅重编野战军之际,就授了他冀中三纵的“兵符”。

郑司令估计是冷眼旁观久了,早看透了这帮“双一”(即“红一方面军”与“红一军团”)同志的斤两,上任后高调得很,还敢一战两次抗命,人称“郑维山指挥杨得志”。

聂荣臻

那是在张保战役中。

1948年12月,由于张家口受到解放军的攻击,北平敌将傅作义派出他的王牌第35军前去救援。35军到达张家口后,军长郭景云眼看又有被全歼的危险,立即回撤北平。

他不料此举反而为华北解放军在路途中围歼它,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战机。

傅作义也派出了第104军从北平前去接应。两军一旦汇合,战机即逝,解放军围歼35军的计划就要落空。

中央军委下令杨得志奉命率华北第二兵团必须在敌两军汇合前在中间插入,拦住35军,加以歼灭。

此时,杨得志大军还在易县紫荆关,距离35军几百里远。为了不让35军跑掉,他率领主力顶风冒雪,日夜行军,同时下令其他部队立即赶往35军回撤的平绥路一线,和地方部队破坏道路,节节抵抗,延迟东西对进的第35军和第104军会合,以待主力赶到围歼。

这是一场比时间、拼速度的战斗。

可是,敌人有400多辆汽车运输,行动很快。

期间,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多次发出“4A”级电报,严厉督令华北各个部队必须隔断两支敌军。

12月7日,毛泽东在给二兵团杨得志、罗瑞卿、耿飚的电报中,罕见地严厉说:

“杨、罗、耿应遵军委多次电令,阻止敌人东逃。如果该敌由下花园、新保安向东逃掉,则由杨、罗、耿负责。”

杨得志、罗瑞卿、耿飚跟随毛泽东多年,从没见过如此严厉的电令!

而此时第35军离新保安只有15公里路程,也就是说,郭景云再走不到20公里,就能与接应他的第104军汇合了。三人急得火急火燎。杨得志亲自电令各部:拿出“拼命的速度”来赶路,“无论如何要堵住敌军”。

35军军长郭景云

可是,电报发出不久,他们在涿鹿、下花园附近时突然接到一个报告:最先赶到新保安的三纵司令员郑维山将手下第8旅和7旅两个团从新保安外围拉到城东南的沙城、碱滩一带打第104军去了。

35军就要到新保安了,郑维山居然把阻拦他们的部队调走了!杨得志一看就火了:“好个郑维山,关键时刻违抗军令,来了个大瞎搞!”

部队还在急行军中,兵团与四纵的电话没架通。杨得志只好下令:“用无线电和郑维山联系!”

然而,在这个紧张时刻,兵团无线电的信号突然“集体”衰减。谁也弄不清是什么原因。参谋长耿飚说:“快让通信科科长张凯登山架设。”

张凯登背着机器跑到山顶上,果然恢复了联络。电台一通,杨得志马上给三纵下了一道最严厉的命令:

“令郑维山把部队撤回,并对前面的行动负完全责任。”

哪知,郑维山回电,还是抗命不听。他不但不撤兵,反而还要求杨得志增援他一个团,让他继续打104军。

“这个郑维山,我看是胆大包天了!”政委罗瑞卿也发大火了。

耿飚拿过郑维山的回电一看:

“我在这里阻击西援之敌,情况严重,请第四纵队支援我一个团。”

这个情况令人费解。郑维山原是红四方面军的,耿飚曾去四方面军工作过,于是说:“郑维山,我比较熟悉他。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呼叫援兵。看来他们的情况一定十分严重。”

于是,他和杨得志、罗瑞卿经过研究,下令四纵立即增援郑维山。

四纵接到命令后,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子安率两个营赶去。

最终,35军还是进入了新保安城内。

正在杨得志跺脚之时,又传来一个消息,令他立即喜笑颜开:“郑维山他们击退了第104军前锋第205师。敌人两军会合,不成了。”

正是郑维山这一行动,使得第35军与前来接应他们的第104军205师仅仅相隔4公里,再也无法会师。

郑维山的这个行动,也为兵团主力赢得了时间。二兵团主力赶到后,当即把第35军死死包围在新保安。第35军突围的希望破灭,只能困守在新保安。十几日后,郭景云率部强行突围,结果,军部和两个师全部覆灭。郭景云本人自杀身亡。

郑维山一战两次抗命,却为整个战役胜利立下了奇功。就这份智谋、决断与胆识,再加上所部的强劲战力,输给哪个元帅了?对于这样的良将,后人除了击节称赞,还能有啥?

不朽战魂 留得生前生后名

1955年,郑维山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也是从那一年起,一直到1971年,他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对部队的战备训练和各项建设,兢兢业业,呕心沥血。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鞠躬尽瘁的将军,却在十年"文革"动乱期间,惨遭迫害,被幽禁8年,而起因,则是他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平反后,邓小平对郑维山说:"你去兰州军区当司令,我是放心的。"于是,1982年,郑维山进大西北,出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为西北边防建设和西北地区的绿化工作作出了贡献。

郑维山这一辈子,打过的仗不胜其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还征服了大自然,在红军长征途中,三次爬雪山、三次过草地、两次率部迎接兄弟红军会师。这位13岁参军,戎马70余载的将军,人生中的最后一仗,是同疾病打的。

1998年4月,郑维山将军在例行检查时,发现肺部有一块阴影,经过反复检查,确诊为肺部肿瘤,需要做切除手术。

开始人们不想告诉他病情,他说:"有什么关系,大不了是个死,我们这些人要死也早死过几回了,不要跟我打什么埋伏。"人们只好把病情告诉他,他不仅没有精神负担,反而能吃能睡,体重增加。

当时,他已年过八旬,手术开始前他又提出要求,不要全身麻醉,以免日后影响记忆和恢复。进手术室前,他还谈笑风生,说:"战斗就要打响了,集中兵力、集中精力,按计划打下去就是了。"他还说:"只要从手术台上下来,胜利就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了。"

手术后三天,他奇迹般地下床了。第五天出现在走廊里,把工作人员吓了一跳。三个多月后,他来到老部队军史馆的开馆仪式上发表讲话。

一年后,病情发生变化,他不得不又住进了北京军区总医院进行化疗。

郑将军知道自己癌细胞扩散,一再拒绝用药,尤其是用好药。他说我们国家还不富裕,要节约钱财用于祖国统一大业。就是一个棉球,他也一再嘱托要节约用。

他说:“针别打了,那么贵,省下来造军舰造航母,比用在我这儿强。印度还有两艘航母呢,我们到如今连一艘都没有啊!”郑将军若是晓得我们如今也有航母了,不晓得该乐成什么样儿!

临终前,郑维山将军留下遗嘱:死后一切从简,不搞辞别仪式,不开追悼会,尸身火葬,骨灰撒在大别山、祁连山和河西走廊。

写完后又对秘书说:“还要加上一条,遗体交病院剖解。还有,撒骨灰要给兰州军区找麻烦,你和几个孩子把它撒在老家村后的大山上就行了。”

2000年5月9日1时10分,郑维山将军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5月10日,在简易的灵堂里,从中央领导、浴血奋战的老将军,到操着不同口音的老区人民,都汇聚到他的遗像前默哀鞠躬,许多人失声痛哭。

已97岁高龄的孙毅老将军,望着老战友的遗像老泪纵横。惊闻噩耗,夜不能寐,孙老奋笔挥毫,写下“一代雄杰,永垂青史”的挽联。

十三岁革命 少年猛将一生戎马 历千百征战 出生入死功勋赫赫垂青史

十五岁入党 正直刚烈一身正气 受万般磨难 赤胆不改忠心耿耿昭后人

从此,郑将军与他浴血奋战过的河西走廊,永远地融为了一体,继续守候这片热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30 17:12 , Processed in 0.00856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