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在才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13 18:34: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泽东在才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021-05-12 22:08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的著名论断,他本人也是社会调查的积极分子。从青年求学时期到晚年一直贯穿着脚踏实际、不停地观察与探索的习惯,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良好经验。毛泽东1933年11月下旬的才溪乡调查,是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著名的社会调查。《毛泽东在才溪》这部电影,就是针对毛泽东在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期间,从瑞金到才溪进行苏维埃工作的调查研究的过程。毛泽东曾经三次到才溪进行近距离的调研,本片重点讲述了第三次。才溪乡大约有四五千人,分散在十来个村子里生活,属于高度贫穷的山区。当地村民在白区围困和支援苏区战斗的双重压力下,依然进行了有效的革命工作。

《毛泽东在才溪》以真实才溪群众为原型,塑造有血有肉的才溪群像。电影所塑造的众多才溪群众,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苦笋嬷、老民政、才溪三莲、冯十生等一个个鲜活的银幕形象在真实故事还原的背景支撑下,更是增添了打动人心的感染力,完美还原了当年才溪群众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毛泽东与谢老一起来到老百姓之间,住在他们家里,与他们一起生产、生活,并对观察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毛泽东尤其注意与老年人、妇女、儿童的谈话,对于弱势群体有着更加热心的支持。才溪乡是旧中国的一个普通乡镇,红军、共产党人改变了当地的面貌,特别是改变了那些过去被剥削、被压迫的人的精神面貌,这为革命进程、未来的新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的深入调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回答了“在国内革命战争的环境下,根据地的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一重要问题。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出现的前提是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对于客观世界的提炼,因此从调查到理论再到实践便是真理从出现到普遍落实的全过程。《毛泽东在才溪》对于“扩打红军”、“苏维埃代表选举”、“为军属烈属代耕”等具体的活动进行了动员、指导,并做出了《才溪乡调查》等文章,在苏区进行了推广。《毛泽东在才溪》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与毛主席的交往进行了描写,她们是送三个孩子当兵的老人、奋发有为的女民兵、照顾老娘而有顾虑的前暴动队员、小小年纪就像当兵的娃娃,等等,他们是那么的普通,却又是那么的高大。这高大,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在看到红军的初心、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正大光明,他们用自己的双眼看明白了革命的实践,清楚自己的双手可以为自己和乡亲奋斗,他们站起来了,为自己、为家乡、为中国,为了更好的明天。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4 14:40 , Processed in 0.00793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