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年味淡了 这些地方表示不服! 2022年01月27日 09:11:36
来源:悦游CondeNastTraveler
越来越多人感叹“年味淡了”, 似乎迷人的春节只能在记忆中寻找。 那时过年, 门上贴的是家人亲手写的春联和倒福字; 厨房里的锅、香味和热气 温柔地挑逗着味蕾; 桌上是小朋友最欢喜的期待, 摆满了各式各类的花生瓜子和糖果。 花市、庙会、烟花、红包, 过年的每个环节都让人兴奋。 如今的过年, 虽然红包不会比以前少, 但年味却真实地在褪去。 幸好,在潮汕和闽南这两片 相连的土地上, 当地人骨子里的那股讲究劲儿, 在春节这个节日被彻底地展现出来: 游神,祭祀,做大戏,大锣鼓, 在这些地方过大年, 依旧情怀满满、风味浓烈。 ![]()
- - - - - - - - 泉州, 这座城市仿佛被封印在了时间里, 适合笃悠悠地“闲逛”。 你或许会感到一阵“穿越”: 这里的一切建筑都不得高于伫立了 千年的开元寺双塔, 城内保留着古老的街坊形制, 只见一座座红砖屋厝错落排列, 绵延不绝,也是一座洋溢着烟火气 与人情味的“活着的古城”。 - - - - - - - - ![]()
![]()
![]()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七,宰公鸡……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泉州的春节便拉开序幕,每一天都因不同的缘由而有不同的习俗,一直要待过了正月十五才算结束。
有大家约定俗成的扫尘、敬天公、贴春联、守岁、拜年等,也有比较特别的习俗如 “跳火堆”,把一年不好的东西除掉。这些带有寓意的活动让新年变得更有意义,也延续了泉州传统文化。
庙宇古物和烟火人家构成了泉州的文化态度,开放且包容。今年泉州市更开启了一系列活动,发掘泉州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吃,推选与世遗和福文化相关的伴手礼和文创精品,制作闽南民俗谚语中有关福的网红打卡点,致力于向海内外乡亲及游客送上祝福。
![]()
- - - - - - - - 厦门没有冬天, 在北方人挨数九寒冬时, 在这里过春节的人们依旧享受着 白天阳光的温暖, 在晚上仍可坐在街头 或呷烧酒配或啉茶享受生活。 火红的炮仗花,深绿的棕榈树, 让走在街道上的行人, 如置身花园之中。 - - - - - - - - ![]()
![]()
![]() 厦门的除夕称为 “年暝” 或 “年兜”,每家都要围炉吃年夜饭,房门两侧要放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 “门蔗”,厅堂桌上还要摆隔年饭、发糕,并插上用红、黄纸扎的 “春花”,这些寓意着来年全家能团圆、饭菜常年丰足。
紧接着,初一的厦门街道上开始热闹起来,与亲戚朋友们相互拜年一直到最后的十五,也是 “元宵”,过年的“压轴戏”,厦门人吃上一颗汤圆便开始了新的一年。
今年厦门在春节1月31日至2月6日期间,公共交通免费,还开放植物园与鼓浪屿景点,如限皓月园、菽庄花园等供留厦过年的人免费游玩。并推荐30个暖冬网红打卡点和25条精品旅游路线,邀请大家一起体验在厦门八市、中山路、沙坡尾的年味,不要太热闹。
![]()
- - - - - - - - 如果你觉得厦门太多游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与厦门一水之隔、 动车不到二十分钟便可 抵达的漳州。 - - - - - - - - ![]()
![]()
![]()
![]() 要慢生活,这里有比福州更加人少宁静的古城、古村和古街;要看海,这里有比鼓浪屿更长、更明净的海岸线;要寻回旧时光,这里有比永定更庞大、更神秘的土楼群;要美食,这里更有启发了台南小吃的纯正闽南风味。
初一开始,漳州的大街小巷开始传来此起彼落的鞭炮声,这天被称作“开正”,大家开始烧香点蜡、拜天地祖先,并在早上吃甜面线、糯米团、甜八宝饭等素食,以期许一年生活美满,也会在当日吃上“长年菜”。长年菜在漳州是将厚末菜一叶一叶剥下,可以是芥菜或菠菜等,不得用刀切,在水中烫熟后放置在钵中使其发酸,吃了可长命百岁,也有不忘本之意。
节味气息浓厚的漳州,每年春节都会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这里通常活动丰富、喜庆祥和,洋溢着漳州年味。也有不少前来祈福的民众,希望在过年时节能“烧头香”,求得好彩头,像是平和三平寺内供奉的三平祖师公,被民间尊称为“福建三大活佛”之一,还有东山关帝庙、漳州南山寺等,善男信女遍布海内外,在除夕夜里香火不断,热闹非凡。
![]()
- - - - - - - - 汕头的年味, 和全国各地的年味一样, 承载着大吉大利、心想事成、 来年更好的期盼。 除此之外,也饱含着乡土乡情、 独具特色的地方味。 - - - - - - - - ![]()
![]()
![]() 历来重视时年八节拜神祭祖的潮汕人,常常把“粿”作为供桌上必备的祭品。自农历十二月以后,家里开始杵米成粉。冬至有祭拜菜头粿,取其“好彩头”之意;春节做红桃粿、鼠壳粿;元宵做甜粿、发粿、菜头粿,俗称“三笼齐”,取粿品的谐音“甜、发、彩”。
粿,平常也可以吃得到,但新鲜出炉、家里自制的粿,一般只有过年才有。到底什么是粿呢?潮汕人把米粉、面粉、薯粉做成的食品称为粿。粿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就连胶己人都难以说出潮汕地区究竟有多少种粿。
除此之外,潮汕地区每户人家都要在初七制作用七种蔬菜组合而成的“七样羹”。在当地有句话叫“七样羹,大人吃了变后生(年轻)、奴仔(孩子)吃了脸红润、姿娘(小女孩)吃了像朵花”。七种蔬菜也各有谐音寓意,如白萝卜“菜头”为“彩头”、春菜为“万物回春”、韭菜为“长长久久”等,为连续好几天大鱼大肉的潮汕人,清淡养生一下。
沿着汕头的海岸线,还有大大小小的渔村,可以挖掘到许多不为人熟知的原生态自然美景。比起被极度浪漫渲染过的风情海岛,这里有着更加原始的、不带滤镜的渔村风光。在培隆沙滩追落日,看南澳大桥蜿蜒到对岸,远眺对岸的南澳岛,极为小众的沙滩也有随手出片的实力。南澳岛上生长着1400种热带及亚热带植物,有多处文物古迹、寺庙和港湾,像是黄花山、青澳湾、太子楼遗址等景点,非常适合自驾环岛游。
![]()
- - - - - - - - 有1500年历史的潮州古城 随处都可能遇见惊喜, 东门街、水平路、 中山路、上水门街、 打银街可以看到热闹底下 更加亲和的生活味道。 - - - - - - - - ![]()
![]()
◄ ► 牌坊街是个集中了民国风情建筑、手工艺与各种美食的地方。这里相对商业化了,但作为一条步行街,本身就应该充满热闹的气氛。你还可以找间茶馆,坐下听戏,一壶茶配一场潮剧,瞬间混入当地人的闲暇生活。
春节期间,潮州有一个特色民族活动叫“掼春盛”,其中的“春”是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篮,通常成对使用,也叫“担春盛”,指在大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礼,而这些礼物在过去都是装在春盛里,因而得名。
除了古城,潮州的乡村游也颇受欢迎。在乡间,你会看到这样的景象:穿着礼裙的女孩子们抬着镖旗,一队队经过大街小巷;而男孩子则抬着老爷神像,穿插在女孩的队列中间,配合着舞龙和锣鼓乐。
这种传统礼俗叫“营标旗,迎老爷”,有500+年历史。即便不理解,也会被热热闹闹的氛围感染,过年得有“咚咚锵”的感觉嘛。而春节期间的活动会一直延续到元宵后。
![]()
- - - - - - - - 来到揭阳,在中山路漫步, 沿途有老罐头场、 老家具行、理发店, 是保存还算完整的老街道, 搭配上四周小摊贩卖的 传统特色小食如牛肉粿条、 甜汤、反沙咸蛋黄等, 为新年增添了不少怀旧风味。 - - - - - - - - ![]()
![]()
◄ ► 揭阳拥有浓烈的传统民俗文化,其春节的习俗大致可以区分为三大类,分别为生活、祭拜以及游艺习俗。生活习俗有像是冬季食汤丸、酬神、祭灶、除夕迎春等;而游艺习俗则有烟花火龙表演、舞英歌、舞九鳄等。
祭拜习俗有游神赛会、走老爷、举王爷、赛猪羊、城隍庙会。供奉神像的神庙,是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公共场所。据揭阳人称,有的村子里几个不同姓氏的人生活在一起,不同姓氏要去拜不同的庙,拜神成了当地人凝聚和团结的手段。
还有些人在春节时,喜欢远离闹市,去踏青赏花以迎春接福,在暖冬中等待春天的到来。春节来揭阳观光的游客,可以去普宁善德梅海,这里以白梅为特色,冬日盛开的梅花如雪花般飘落,是年间别样的体验。
![]()
➊ 泉州西街 ![]() 这条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早在宋朝就一直见证着城市的繁荣景象。找一处茶馆或咖啡店登高望远,就能几乎俯瞰整个街区,片片层层叠叠的红瓦顶,惟有两座古香古色的东西塔鹤立鸡群。
这里有家侯阿婆肉粽店,每次去都是门庭若市。作为泉州的传统名小吃,烧肉粽早已不再是端午才吃的节日习俗。趁着热气,剥开粽衣,浇上花生酱或甜辣酱(这个酱汁真的是灵魂) ,配料丰富,油润不腻,吃的就是这口香甜。
➋ 潮州镇记 ![]() 一碗热腾的牛肉丸粿条,是多少潮汕游子最魂牵梦绕的家乡味道。
牛肉丸选料严格讲究,选取新鲜宰杀的黄牛的牛腿包肉制成,将牛肉丸放置于牛大骨熬制的原汤煮至初沸,加入生菜及适量调料即可食用。当然,也可在牛肉丸汤中加入粿条、面等主食。
在潮州西湖边的老字号镇记牛杂,就有这样Q弹的牛肉丸,和鲜嫩的牛肉一起享用,绝对令人大快朵颐。(可惜春节过年期间休息。)
![]()
➊ 厦门七尚酒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