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07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梦的人生》连载第二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09:08: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九二六年冬季天气格外寒冷,风雪很大。年终岁尾,父母的婚期也就到了,对于老葛家来说真是件大事。虽然那时候的家境已走了下坡,族中几家正闹分家,但对外还是要把婚事办得张扬,夸张以显势力。礼堂布置得比较有气派,在当时也算是豪华奢侈。从葛家大院里一直向外延伸,搭出十几个席棚子,足有一里来地。两班鼓乐不请自到,整个县城的亲朋好友、远道的客人,甚至乞丐帮也都来了,一直吃到拆席棚子。天天宾客满痤,好不热闹。

农历十一月的天气很冷,又赶上头两天下了一场大雪,外面的行人很少。然而,不论天气如何可没有阻碍来参加结婚典礼的人,再加上老葛家人际关系好,十里八村的老少爷们也来了不少。那时的人情味儿浓啊!

母亲和姥爷及老关家的亲朋好友头一天坐着马爬犁赶来,先住在四姑家。老葛家是县街上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也属名门旺族,在当时比较新潮,除了一些观点陈腐和思想守旧外,几乎所有亲戚朋友里的男士都剪掉了辫子,都是长袍马褂、西装革履、礼帽、文明棍儿;女士有的穿旗袍、裘皮大衣、丝缎什么的,还有的烫着发型,骑马的、坐轿的、坐小汽车的……可姥爷家的人呢,男士脑后还留着一条辩子,带着狗皮帽子、毡帽子、穿长棉袍子……女士也是长棉袍子,有的外面还罩上月白布衫。母亲说,当时自己都觉得特土,再看姥爷的小辫子一撅一撅的,更觉得脸红。母亲说:“你说你姥爷也是,要不你就把辫子留长点儿,就只有半尺多长,脑袋一动它不撅咋的!”对于母亲这个乡下姑娘来说,还真是见了世面,一步登天了!

快到后半夜四更天了,母亲被人叫起来,开始穿衣打扮。别人帮着先把当姑娘时的长辫子盘成燕尾头,就像清朝宫中女子穿官服时盘的叫高梁燕尾头;用支架把头发盘得挺高,再戴上花和佩坠儿,服饰也是仿宫廷的风冠霞帔。母亲说,那真叫穿金戴银,手指上的金戒指就三个,最大的有两钱重,还是母亲的一个姥姥辈儿送的,据说送的人家里并不富裕,是平时姥爷家对她家太好了,为了感恩才七凑八凑定做了这个金戒指;一个手腕上还带着金手镯,两个银耳环有三层穗儿,也很重,耳头眼儿这么大就是那时给坠的;绣花衣服,绣花鞋,手里还得拿着一个不大不小的苹果,意思是有好结果吧。一切安排完毕,又有人送来宽心面,里面有两个荷包蛋,吃不下去也得吃,因为婚礼完事要坐帐,也叫坐财,一坐就是一天,会饿的。

天刚放亮,对面还看不清是谁时,鼓乐齐鸣,人们熙熙攘攘,咝咝呵呵从四面八方来到葛家大院儿。各个席棚子都点上了松树明子,院门前红灯高挂,在这黎明前的黑暗中亮了大半个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父亲牵着一匹大白马,被众人簇拥着来接母亲。母亲蒙上红盖头,用人搀扶着上了一个八人抬的大红花轿。父亲头上戴着插着宫花的深蓝色礼帽,穿着一身儿深蓝色中山装,十字帔红,胸前一朵用红绸子扎的有海碗那么大的红花,骑马在前,母亲坐着花轿在后,一路吹吹打打来到葛家大院。在离院门十多步远的地方铺着红毡,一直铺到房门口。在有红毡的地方落下花轿后,有人掀开轿帘儿,扶母亲下轿,父亲也下了马。有人用两米多长结着花的红绸带把父亲和母亲联在一起,父亲在前母亲在后,就像戏剧中拜花堂一样,慢慢随着鼓乐鞭炮走进院门。之后,有人扶着母亲又跨过一个装着炭火的铜制火盆。

父母做这一切都是有人指点的,旁边还有一个人喊着该怎么做。来到天地桌,拜过天地,拜过高堂,夫妻对拜后被送入洞房。洞房是大房子旁边接的小点儿的房子,叫耳房,进到房中,父亲先揭开了母亲的红色描着金凤的盖头,连看都没看,慌乱中牵错了来闹洞房的母亲的叔伯妹妹关三娥的手,关三娥急得大叫:“你这小子拉我手干啥呀!”闹得父亲一个大红脸,赶忙又拉起母亲的手走到炕边坐帐。这是当时的规矩,掀完盖头新郎一定要拉新娘的手一起上床(炕)坐帐,就是并排坐着。炕上方拉下半截大红幔帐,一直坐一天,当然父亲只坐了一会儿就出去待客了。大礼完毕,太阳才慢慢升起,因有这个讲究,在日头没出来之前拜完天地。中午时,姥爷他们这些娘家人酒足饭饱,便又坐上马爬犁,带着什么大葱、粉条、五花肉、点心、酒等礼品,爷爷还另外送上一桌酒席,让他们回去再吃顿下车饭。姥爷对亲家这么看得起他们,出手又大方很让人感动,一行人非常高兴地回密家南沟去了。

到了夜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陆续回家了,留下“全科人”铺完被褥,随手又拿着一个托盘,把托盘里的花生、栗子、大枣撒在铺好的被褥上面,一边撤一边嘴里叨咕着:“一把栗子一把枣,来年早早抱个大胖小儿;香香的花生铺喜床,姑娘小子一大炕……”做完这一切,喜滋滋拿着红包走了。洞房里只剩下父母二人——两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他们并不太懂得什么是结婚,只知道从此以后一个房间里有男有女,叫夫妻或叫两口子就是结婚了。母亲由于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根本没有睡意,再加上有生以来第一次和一个陌生的男孩子独处,害臊得很,只能低头坐在炕边儿。父亲也是头一回和女孩子近距离接触,也很不好意思。可时间一长,出于好奇和淘气心理,就板不住男孩子好动的天性。他本来头冲里躺着,后来一点儿一点儿把身子磨过来,横到炕沿边故意挑逗母亲,用脚趾去掐母亲的手背,掐疼了母亲也不敢叫,气得用手去掐父亲的脚背。母亲想起相亲那一幕,心里嘟囔着:“那时我就见你不是个老实人儿……”他们谁也不敢出声,只是默默的你掐我,我掐你,因怕别人听到怪难为情的。就这样,两人一来一往折腾大半夜,人困极了,也就谁也不理谁了,和衣睡了过去。

第二天,母亲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慌忙换好衣裳梳洗打扮,又红着脸叫醒父亲,一起到上房去拜见老人。那时,虽然末代皇帝溥仪已于一九二四年被冯玉祥赶出了皇宫,但民间百姓的习俗还是清朝的,有些礼节还是满人文化。虽然老葛家是汉族,也还是老一套。给老人下拜时,女的半跪,双手合十放在右面腰部,低着头;男的全跪,双手伏地深低头,口里还减着:“给爹请安了!”立起来再拜:“给娘请安了!”再有别的长辈也是重复这些动作,也是这么喊,一边喊一边磕头。女的说一句点一下头,起来时,女的还得用右手中指抿一下鬓角。长辈要喊一声:“大媳妇”,女有还得答一声“啧”。老葛家的长辈多,个个门口都要去拜,只在大院里就拜大半天。院外还有较近的亲属,也得去拜。比如爷爷的亲妹妹,我们叫七姑奶奶,住得也近,走得近,还爱挑理儿。她就一个女儿,早年丧夫,总想把父亲过继给她,可爷爷说:“长子不给人,要哪个都行,随你挑。”可别人她还没看好。请完安,爷爷对父亲说:“院儿外的明天再说,你七姑那得去,不然她明天得找上门来闹,要去快去吧!”七姑奶奶是个很精明、利落、又有主见的人,有时老葛家有什么事,爷爷总爱找她拿主意。所以有人说:“人家姑奶奶,还当半拉家呢!”她年轻时守寡,领着一个闺女过,家里有几间土坯房,有几十垧地,租出去,日子过得还算可以。她对我父母也格外好,常对奶奶说:“大媳妇小人玛,别给累坏了,别得着使劲儿用。”奶奶笑着说:“知道哇,自家的媳妇,能不心疼嘛!”后来她也真得母亲济了。

母亲本来三天回门,但是没回去,因道不好走,雪太大了,一个月后才回了趟娘家。姥姥虽然心痛女儿,但表面却一遍遍嘱咐女儿:“要孝敬公婆,遵长爱幼,如今是老葛家媳妇,就不要给娘家人丢脸,事事要做在先。”母亲点头称是,可心里却想:“娘呀!您怎知道女儿在人家大气儿都不敢喘,真是前走走,后退退都得看人家脸色,不论做什么事都得问明白再做,否则错一点儿就得挨骂。自己是小辈儿得样样事情抢在前面,别等老人指出来……”

那时候做媳妇难,结婚两个多月时,有一天,奶奶把母亲叫到房里,面带难色吞吞吐吐地说:“大媳妇啊,咳,怎么跟你说呢……近来家里手头有些困难,欠了一些外债,当然不光是办婚礼欠下的……你也是家里的人,就替父母分担一些吧。我知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真没脸和你说。”母亲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愣愣地问:“娘,有什么事我都听您的。”奶奶叹着气说:“你把你的首饰拿出点儿来,让你爹拿去当了好还债,等有了钱再赎回来。”母亲听后二话没说立刻回房,把所有的金银首饰连娘家赔嫁的一古脑全交给奶奶。说心里话,她真是舍不得呀!那怎么办,要留点儿又怕让奶奶把自己当什么人看……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呀!回到房里她悄悄哭了一场,心里委屈也没地方去说,因为父亲婚后就回学校上课了,后来回娘家串门时也只字未提。怎么说呢?说自己的婆家穷了,让父母惦记着吗?眼看着当出去的东西再也没有赎回来,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4-11-30 19:11:45 |只看该作者
请朋友们雅正。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5-6-24 17:36:27 |只看该作者
赞!佳作。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8 02:22 , Processed in 0.00923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