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华忠 于 2019-4-10 17:12 编辑
(揭秘)红军战略大转移是怎样被称为“长征”的? 2019-04-09 20:00
红军战略大转移是如何被称为“长征”的?《七律·长征》诗歌是在何时何地创作的?为什么1935年写的诗作,时隔20多年才得以正式发表?本期档案揭秘,李涵为您讲述:《七律·长征》创作发表背后的轶事
![]()
说起这首诗的创作和发表,得先从“长征”称谓的由来开始。1934年10月16日到1936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从各根据地向陕甘宁一带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一开始并不叫“长征”,而被称为“突围行动”或“西征”。
1935年9月1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文件中,第一次把这次战略大转移称为“二万余里的长征”。但因该文件只传达到中央委员一级,所以在广大红军指战员中并没有使用“长征”这个称谓。
同年9月22日,在哈达铺召开的团级以上干部的会议上,毛泽东在高度赞扬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时,再次提到了“两万多里长征”,由此,“长征”这个词便开始在广大红军指战员中被广泛使用。
同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后,毛泽东和部分红军指战员谈话时,第一次用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因为走得最远的红军部队,一共走了二万五千多里。同年12月27日,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在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时,再次论述了“长征”。此后,“长征”一词就成了红军这次战略大转移的替代称谓了。
![]()
1957年1月,《诗刊》杂志创刊号正式发表毛泽东诗作《七律·长征》时,并没有注明写作时间和地点,直到现在,大多数毛泽东诗词版本上虽然都注明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但都没有交待写诗的地点。那么,毛泽东是在何时何地写就的这首七律诗呢?
资料表明,《七律·长征》的写作时间可能是在1935年9月19日到29日之间。1935年9月17日凌晨6时左右,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同时从前方传来追击敌残部的红四团在岷县大草滩村取得战斗胜利的喜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随一军团翻越大拉梁(岷山)……从此,红军终于摆脱了雪山和草地。告别了风餐露宿、荒无人烟和吃草根树皮的原野生活。红军将士们就像将要回家一样,下山时像潮水般涌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触景生情,诗兴大发,有可能开始对这两首诗词打腹稿。1935年9月19日下午,毛泽东率领军委纵队和一、三军团到达岷县旋窝村。当晚,毛泽东住在村民韩启明家的草屋里,有了将《七律·长征》腹稿写下来的条件。而在离开旋窝村后,毛泽东于20日到达哈达铺,即着手全军整编工作,23日后又昼夜行军,强渡渭水,召开榜罗镇会议,直至29日进驻通渭,一路时间和环境相对忙乱。因此,《七律·长征》很有可能就是写作于岷县旋窝村。这是目前比较合理的推测。
《文史春秋》王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