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的弟子、萧红的前夫萧军,高小没毕业,毛泽东劝他:入党当官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4 19:59: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鲁迅的弟子、萧红的前夫萧军,高小没毕业,毛泽东劝他:入党当官                                                         2021-02-01 14:06                    
                          毛泽东对萧军十分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或许是因为他是“鲁迅的弟子”,而毛泽东对鲁迅是非常敬重的。

对于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他的名著《新民主主义论》中,曾经对鲁迅先生作了崇高的评价。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毛泽东平时在文章中是不喜欢用高级形容词的,但是他对鲁迅却破例了,文章中,他一连用了九个“最字”。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正是因为毛泽东对鲁迅先生有如此高的评价,爱屋及乌,当毛泽东知道“鲁迅的弟子”萧军来到了延安,便亲自来到了萧军所住的窑洞中,与他相见。萧军是在鲁迅先生的关怀下进入文坛的。
鲁迅先生用自己的积蓄为萧军出版了《八月的乡村》。又亲自写了一篇名为《三月的租界》的杂文为萧军打抱不平。
萧军说:“先生就是太阳,不管你承不承认。”
关于鲁迅,萧军和毛泽东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关于文艺繁荣和发展,他们之间也有许多共同的话题。
毛泽东曾经有意招揽萧军进入共产党的怀抱,他怀着爱才之心对萧军说:“萧军同志,你改行好吗?入党,当官!”
当他听到彭真说,萧军曾经要求入党时,毛泽东感到非常高兴。萧军的骨头是硬的,在他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他还坚持锻炼、写作。
在他晚年,他除了整理书稿和研究资料外,还写了无数的诗稿。他去世后,留下了500万字的作品。
萧军把一切都看得很淡、很轻。他曾经想习武,后来又做过正骨医生,偶然之间走上了文学之路,这就是萧军的一生。
毛泽东说:萧军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他谈得来。
本篇文章,我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萧军,一起领略一下伟人毛泽东和他的那些往事。

萧军原名刘鸿霖,还叫田军,三郎。他是辽宁省义县沈家台镇碾盘沟村人。1907年7月3日,他出生在一户东北的乡村里。
刘家是碾盘沟村里的大族,村里刘姓的人很多。萧军的祖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老实巴交,勤勤恳恳的。平日里种植棉花,也种些蔬菜粮食,冬天就用一头毛驴去煤窑运点煤去村里贩卖。
萧军的父亲刘清廉是个手艺人,靠手艺吃饭。他父亲开始是一名细木工人,后来抓准时机,自己开了一个小木工作坊,随后又经营过小商号,还参过军,当过骑兵。
1931年“9·18”事变之后,刘清廉和乡亲们还闹过一段时间的“抗日义勇军”。
碾盘沟村是个小山村,土地贫瘠,到处都是满是石头的荒原,平时山风呼啸。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陶冶出了一群脾气火爆的东北农家汉子。
萧军的母亲是官宦人家的大家闺秀,姓顾。她的祖父曾经是清朝的中级武官,父亲则做过小文官。她居然能够下嫁给萧军的父亲,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但刘清廉对此,却根本不当一回事。
他虽然有幸娶了这名门望族的女子为妻,但是却毫不珍惜。他对刚过门的妻子还常常家暴,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萧军出生才六个月。他母亲就因为受到刘清廉的毒打而服毒身亡。这位顾姓的女子的脾气也真是烈性,是一位烈性巾帼。为此,萧军从小就心怀仇恨,非要为自己的母亲报仇不可。
刘清廉听见自己的儿子说要为他母亲报仇,气得头都要炸了:“哎!这不是我儿子,这是我将来的敌人、冤家啊。”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刘清廉竭尽全力地培养萧军,他送萧军去上学,希望儿子将来能够有出息,干一番大事业。
但是萧军“骨子里就是叛逆的种”,他从小成绩优异,尤其国文成绩更是出色,深受国文老师的好评。但是,他却仅仅念了三年的高小就被学校开除了,原因是体操教员说他违犯了教规,还骂人。

就这样,萧军的学业就此告终。所以说,萧军既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连中等教育也只上了一小部分。他后来曾自嘲说:我总算比高尔基稍强些,高尔基小学也没有上完。
既然不读书了,那自然要出去谋生啊。山村的艰苦生活锻炼了萧军的体质,使他从小就练就了坚实的体格。这可帮了他的大忙。
1925年,他被吉林城中的一个骑兵营相中了,当了一名骑兵,那年,萧军只有18岁。
因为萧军曾经念过书,识文断字,这在那个到处都是文盲的年代,可是稀缺资源。所以,他到了军队之后,十分受长官器重。他被提拔为“字儿兵”,也就是见习上士,专门负责教那些文盲兵认字。
萧军是东北大山里摸爬滚打出来的血性汉子,他不能忍受这种“教书匠”般的“字儿兵”生活,他要打仗,要学习过硬的军事本领,要报效国家。
于是,他从骑兵营里跑了出来,到沈阳张学良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学习军事理论。
他曾经无数次幻想自己能够带领部下,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指挥千军万马和敌人厮杀,决一死战。后来,他从讲武堂毕业了,果然又当了炮兵,还做过步兵教练。
谈起这些当兵的经历,萧军说:
  “当兵既锻炼了身体,也学会了和人打架,这一点很重要。在旧社会会打架至少不会受欺负。”

生活动荡不安,时事也瞬息万变,个人的命运也在时代的洪流中,上下起伏,不受自己的左右,但是青年时代的萧军却始终对文学情有独钟。他酷爱文学,在后来的回忆文章里,萧军说:
  “我走上文学生涯这条路,而且断断续续走了近50年,几乎可以说完全是由于偶然的机会。即使在‘正式’从事文学创作这条路上的进程中,有几次我还曾去做过‘正骨医生’‘武术教师’以及其他行业......”
萧军所说的偶然的机会,恐怕是指他与女作家萧红的相遇。
他从军营里出来之后,便到哈尔滨谋生。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便遇到了萧红。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一个女孩子的求助启事,立即按照报纸上的地址找到了那个女孩。这个女孩便是萧红,萧红后来成为了中国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萧军便成了萧红的“保护人”。他俩当时都穷困潦倒,便想通过写作、投稿谋生。谁知道这一写,就停不下来了,以至于他们双双走上了作家这条路。
萧军与萧红住在哈尔滨商市街25号一所简陋的地下室里,这里终年阴暗潮湿,条件艰苦。他们却以写作为生,虽穷困潦倒,却自得其乐。
萧军青年时风流倜傥,豪放不羁,脖子上总喜欢带一个黑色的蝴蝶结,手弹“吉他”,时不时还唱上几句,颇有些摇滚乐的意思。惊煞旁人。萧红则非常庄重文静,两根短辫,白色的蝴蝶结,显得青春可爱。

他们俩把自己的名字合起来,正好是“小小红军”。
“九·一八”之后,二人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萧军著有《桃色的线》、《烛心》、《孤雁》、《疯人》等短篇小说。萧红则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写出了《王阿姨之死》、《看风筝》等许多新颖的小说。他们好不容易集结成册,取名《跋涉》,可是刚刚刊印了1000册,就被当局查禁、没收了。
二人虽然遭此厄运,却没有灰心丧气。1934年6月,他们先后逃到青岛,上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投稿创作,所得稿费却勉强糊口。
这时,他们见到了正在上海的鲁迅先生。鲁迅听了这两位从日军占领下的东北逃出来的文学青年的遭遇,决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鲁迅拿出了自己的积蓄,为萧军、萧红出版小说,列入奴隶社的丛书,并亲自为其作序,进行介绍。
萧军出版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的是《生死场》,这是他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处女作。鲁迅先生对这两部书书评颇高,他认为这是“心的征服”的“很好的书”。
《八月的乡村》出版后,有人曾经在报上发文攻击嘲讽。鲁迅先生看到后非常气愤,当即写成《三月的租界》予以痛击。
鲁迅先生一向以关心青年著称,但是为了一位刚刚步入文坛的青年专门撰写一篇上千言的反击杂文,这是比较少见的。在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下,萧军、萧红闯入文坛,并写出了许多好的作品。除了《八月的乡村》外,萧军还著有《羊》、《江上》等小说。
萧军被人称作“鲁迅的弟子”。他说:
“鲁迅先生的精神是战斗的,思想方法、人生态度是现实主义的,处理任何事情是负责、认真、不苟的,从来不马马虎虎。”
他执着地说:“先生就是太阳,不管你承认不承认。”
1936年,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萧军是治丧办的主持,又是出殡日的队伍总指挥。鲁迅先生的遗体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此事轰动海内外。

抗战爆发后,萧军提出要去打游击,但是萧红不同意。
  “你打仗可以,但死了你一个人,不见得中国能如何。你终究是有成就的,有才能的作者,你还是应当写作。”萧红劝他。
“我现在没有这个心情。”萧军铁了心要去打仗。他对萧红说:“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这样,萧军和萧红就分手了。
1938年,萧军来到了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担任文艺指导老师。他是应李公仆先生的邀请而来的。
这所大学的校长是阎锡山,萧军对阎锡山非常反感,尤其是听到他污蔑共产党的言论时,就更觉得受不了。他决定辞职去打游击,直接和日本鬼子作战。
1938年2月,萧军和全校师生撤退到吉县,萧军从吉县独自渡过黄河,步行了20多天,终于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
毛泽东从丁玲等人那里知道了萧军来到延安的消息,就想见这位“鲁迅的弟子”。他派秘书请萧军来见面,萧军说:
  “我打算去五台山打游击,到延安来是路过,住不了几天,毛泽东公务很忙,我就不去打扰了。”
毛泽东见请不动客人,便亲自来到了萧军的住处。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平易近人,也不摆主席的大架子,萧军见毛泽东如此礼贤下士,谦恭友好,十分感动。尤其听见毛泽东对鲁迅先生有如此高的评价,更对毛泽东肃然起敬。
萧军就这样和毛泽东交上了朋友。
四月一日,陕北公学举行第二届开学典礼,毛泽东和萧军又聚在了一起。会后,毛泽东和众人会餐,七八个人站在操场上,没有凳子,大家就索性站着、围着桌子大碗喝酒,虽然四周风沙飞扬,大家却喜不自胜。
后来,丁玲受毛泽东指派,组织“西北战地服务团”,她邀请萧军参加,萧军同意了,他们便离开延安去了西安,在这里,萧军又遇见了萧红,可是萧红已经有了爱人,她向萧军郑重声明,从此,她们便永远分开了。

萧军在西安呆了一段时间,形势越发紧张,他便到了兰州,住在当年在上海的熟人王德谦的家中,王德谦有个妹妹叫王德芬,长得娇小可爱。萧军与她相知相爱,很快就结婚成家了,这次婚姻非常美满,使萧军忘却了和萧红分手的痛苦。
其实,萧红和萧军分手后也不幸福,1942年,她在香港因病去世,年仅31岁,鲁迅先生资助出版的《生死场》成了她的绝唱。
萧军和王德芬后来在四川安了家,并担任过成都《新民报》的副刊主编。1940年,萧军全家又搬到了重庆,但是重庆的气氛却让萧军很是难受,他又想去延安了。
在邓颖超的安排下,萧军夫妇从西安,然后乘坐八路军办事处的卡车,经过重重关卡,于1940年6月第二次来到延安。
这次到延安,开始时,萧军与众人的关系非常好,当年,他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第二年,又被选为主席。
萧军工作兢兢业业,延安的文艺工作有声有色。
但是,有一些人的宗派主义作风,让萧军炙热的心又受到打击,他又想离开延安了。
萧军到毛泽东那里去辞行,毛泽东大感吃惊,萧军一家经历重重困难来到延安,怎么又要离开。
萧军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看到的种种不良现象。他举例说自己的一篇反批评文章遭到了《解放日报》拒绝发表的事件。
毛泽东听了长舒一口气,原来是这么回事。他安慰萧军说:“《解放日报》不给你发,你不会登在《文艺月报》上吗!”
毛泽东心平气和的一番话,使萧军觉得十分有道理,但是他仍然心中疑惑,他问毛泽东:“咱们党有文艺政策吗?”
“哪有什么文艺政策”毛泽东坦率地说:“现在正忙着打仗,种小米,还顾不上哪!”
萧军认为党应该制定一个文艺政策,使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有利于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

毛泽东认为萧军的提议很有见地,他说:“你这个建议很好,你别走了,帮我收集一下文艺界各方面的意见和情况好吗?”
面对主席这么诚恳的挽留,萧军决定放弃离开延安的想法。
回来后,他立即搜集了各种资料,并寄给毛泽东。他又写信向毛泽东借阅《毛泽东抗战言论集》。既然决定留在延安,他想系统地学习。不久,毛泽东的复信来了:
萧军同志:
  两次来信,都阅悉,要的书已附上……有些意见想同你说,又怕交浅言深,无益于你,反引起隔阂,故没有即说……但我劝你同时注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你是极其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故提议如上,如得你同意同你再谈一回。
毛泽东的信,完全是同志之间推心置腹之言,萧军读后感动不已,他没有想到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仍然细心地关心他一个小小作家的问题。
毛泽东那种既关心萧军又怕无意间伤了他的亲切之谊,使萧军决定他和毛泽东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他很早就想和毛泽东再谈一回,便去信询问会面时间,四天后,毛泽东回信表示可以再谈一次。
萧军接到信后,当晚就赶到了杨家岭。毛泽东热情地把他迎进了屋里,二人促膝长谈,谈到了文艺界的各种情况。
最后,萧军对毛泽东说,在延安,有许多的作家一个是为了投身革命,一个就是想见见您,您是不是抽个时间见见他们呢?
“这么多作家来了,我还不知道,哪天我去看看大家。”毛泽东歉意地说。
第二天傍晚,毛泽东就从杨家岭来到了杨家沟,看望作家们来了。萧军把毛泽东让进了自己住的窑洞中坐下,赶快出去通知艾青等人,众人相继都到了,只有艾青晚到了半个小时,原来他为了表示对毛泽东的尊敬,特意郑重其事地换了一身西装,他与毛泽东握手时很激动。毛泽东和各位作家风趣地交谈着,不知不觉已经天黑。

离开时,警卫员打着马灯在前面引路,萧军陪着毛泽东沿着羊肠小道一直走到山下才握手告别。
第二天清晨,萧军又收到毛泽东一封来信,表示想要去各位作家去毛泽东的家中做客,众人自是欣然赴约,浩浩荡荡,兴致勃勃地赶往杨家岭。
毛泽东与大家一一握手,无拘无束地畅谈,并请众人共进午餐,那个时刻,众人都觉得是最开心快乐的日子。
毛泽东与各位作家、艺术家交谈后,决定召开一次座谈会,以便集思广益,制定党的文艺政策。
毛泽东认为这是“当务之急”,在准备座谈会的前夕,毛泽东又多次邀请萧军去面谈,一次,两人谈到兴奋处,毛泽东忽然对萧军说:“萧军同志,你改改行好吗?”
“改什么行?”萧军不解地问。
“入党、当官!”毛泽东风趣地说。
萧军一听,连忙推辞,说:
  “自己不是当官的料,我这个人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太重,我自己都管不住我自己,还是在党外跑一跑吧。谢谢您这么看得起我。”
毛泽东并没有收回自己的意见,他说:“你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提出来,我们欢迎你。”
这次谈话一直持续到了深夜。二人谈得十分投机,完全没有顾虑。毛泽东谈到他当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曾受过11次处分,但都能正确对待的故事,使萧军很受启发。
后来,萧军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论同志之爱与耐》,受到普遍关注。
此后,毛泽东又相继邀请了几十位文艺界人士为“座上客”,通过平等、坦诚的交谈,各项重大问题的看法逐渐成熟,于是,决定召开文艺座谈会,这就是影响至今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2年5月2日,在杨家岭的中共中央办公厅的礼堂里,召开了这次文艺座谈会。毛泽东、朱德等100多人共聚一堂,探讨中国革命文艺的方向和未来。

毛泽东作了引言部分的讲话后,由谁先发言呢?女作家丁玲说:“萧军是学炮兵的,你就先打头炮吧”萧军本来是不想参加这次座谈会的,他怕自己嘴快心直,在会上与大家争执,弄得不愉快。
他曾经提出外出旅行几天,但是毛泽东挽留住了他,他想既来之,则安之,就滔滔不绝讲了一通自己的看法。
毛泽东一边听着,一边用笔记。时而微笑点头,时而淡淡一笑,时而插上几句话。
接着,几位作家先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座谈会上发扬民主,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总体来说很活跃。休息时,女作家白朗打趣说,主席,今天可还得请我们吃一顿罗?
毛泽东笑着说:“小米饭是有的。”
后来,中央办公厅果然在会议期间,每天款待一顿小米饭,大家三五成群地蹲在外面边吃边聊,而毛泽东吃着饭,还在看记录,思考问题。
在第一次大会上,萧军也与人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他担心争论会演变成冲突,就又要提出去旅行,毛泽东当即给他写信,挽留他,偏激的萧军又一次被挽留住了,坚持开完了这次持续21天的大会。
毛泽东在闭幕会上发表了总结性讲话,这就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一系列完整的革命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
萧军对这次讲话印象深刻。他感到,中国共产党人终于确定了自己的文艺方针政策。对此,他是最早的倡议者之一,他感到十分欣慰。尽管这期间还存在一些争论和冲突,但这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了。

在延安期间,萧军开始着手写作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过去的年代”,这是一部以他的故乡——辽宁义县沈家台镇山村为背景的小说。与此同时,他还在鲁迅艺术学院教书,并写下大量的散文和诗歌。
延安,成了萧军创作生涯第二个丰收期。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组织了一批工作队,赶赴各解放区开展工作,萧军参加了赴东北的一支工作队。并与彭真一同去东北。
离开延安前夕,萧军到毛泽东那里辞行,毛泽东非常高兴,毛泽东说:“从彭真那里听到你要求入党的消息,我们欢迎你。”
毛泽东又嘱咐萧军到东北家乡后,要和彭真密切配合,协助开展东北的文化工作。毛泽东照例留萧军吃饭。饭后,毛泽东送萧军到山下的大路旁,才依依不舍,挥手告别。
1945年11月,萧军一家从延安出发,回到东北。到了东北以后,形势大好,萧军积极组织东北的文化活动,条件虽然艰苦,工作也很繁忙,但是他欣然为之,没有半点怨言。
1952年,萧军写出了一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出版时受到一点阻碍,毛泽东批示:萧军的作品还是要出版的。1954年,《五月的矿山》终于问世了。
1977年7月,萧军70大寿,朋友们前来祝贺,萧军弹起吉他,用男低音演唱伏尔加船夫曲,令朋友们赞叹不已,萧军依然雄风犹在,后来,萧军先后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鲁迅研究学会理事等职。
1988年6月22日,萧军在北京病逝,终年81岁。

萧军为后人留下了近500万字的作品,但是他之所以出名,更多的是以“鲁迅的弟子”,“萧红的前夫”等身份出现在大家面前,他与毛泽东的故事在文化界也广为流传。
萧军去世后,人们把他安葬在公墓。墓碑上镌刻着他的一首诗:
“读书击剑两无成,空抱韶华误请缨。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原自一身轻。”
借此文章向毛泽东致敬,向萧军致敬!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 23:12 , Processed in 0.00775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