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旬老人迷恋收藏48年投入2400万,藏品过亿,却要向女儿借钱生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26 11:20: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六旬老人迷恋收藏48年投入2400万,藏品过亿,却要向女儿借钱生活                                                         2023-03-26 09:20                                       

都说“乱世藏黄金,盛世玩收藏”。
在当今的社会,玩收藏好古玩早已不仅仅是古代达官显贵们的特权,而是走进寻常百姓家,很多人在业余时间也喜欢去研究研究瓶瓶罐罐,鉴赏鉴赏书画作品。
小小的古玩魅力无穷,真正研究起来的话,不仅仅是艺术的美的享受,更多的是还有隐藏在古董文玩背后厚重的历史感,让人深深着迷。
今天要讲的这一位就是被古玩深深吸引着迷了一辈子的痴人。

在介绍这个人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这是一个发生在1973年的故事,当时的中国正在兴起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就在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康家港公社里。
一群年轻人正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卖力地劳动着,突然一铲子下去,一个年轻人感觉碰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他蹲下用手扒开泥土,赫然发现里面是一个破破烂烂形状奇怪的罐子。
“这是什么东西?”年轻人举着罐子问了一圈儿,大家既不知道这是什么,也无人认领,旁边的一位妇女看这个罐子灵机一动,决定拿回家去喂鸡。
这天劳动结束后,这位妇女抱着从地里挖出来的罐子往家里走,突然间她身后跟上来一个13岁的小男孩。
正当她疑惑的时候,只见这个小男孩盯着她手里的罐子,有些紧张地说出了自己的诉求,他想要这个罐子,两个人讨价还价,最终少年用一角钱和两斤苹果的高价,从妇女手里买走了这个罐子。

少年抱着罐子,兴冲冲地给父母看他抱回来的宝贝,但父母看了一眼,却皱着眉头泼了他一盆冷水,在父母眼里,这东西不能吃不能喝,就是个没用的破烂。
家人的不理解并没有浇灭这一位少年刚刚燃起的对文物的热爱,相反正是这个契机,让他对文物沉迷了一辈子。
他就是今年已经年过六旬的老人刘福学。
刘福学年轻的时候曾经插过队,后来在佳县的广播站、文化馆和图书馆都工作过,这样的工作经历,让他和其他的民间收藏者相比,多了一些文化积淀和专业知识的积累。
从1973年开始,他便收集古董,先后收藏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物400件,秦汉时期的文物1000件,宋代前后的瓷器300件,明清瓷器400件。
进入收藏行业48年了,在这48年里他甚至相继投入了2400万,藏品估值已经过亿。

一位亿万富翁,谁能想到他却依然需要靠女儿的救济生活?这里面其实包含着刘福学投身收藏事业40多年的满足、辛酸和遗憾。
事情还要从开启了刘福学收藏生涯的那只罐子说起,在后来的研究中,刘福学才知道,他收到的那只罐子学名叫做“三足陶鬲”。
此后的几年里,他四处搜罗从土里挖出来的陶罐,在自家后院摆满,一眼望去,就已经蔚为壮观了。
从那时开始,小小年纪的刘福学就坚定了自己想要成为一名收藏家的志向。
梦想是梦想,现实却很骨感,刘福学不过是一个出身平凡的老百姓,高中毕业后开始工作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家里的条件确实很难支撑他收藏文物。
不过刘福学从来没有放弃,他每次发了工资之后,都会叫上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到当地的古玩市场“淘宝”,看看这个,摸摸那个,总能淘到一两件自己心爱的宝贝。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成了一个“月光族”,然而年轻的刘福学却并不在意,和如今的年轻人一样,沉迷在自己的兴趣天地里过着开心的生活。
那个“买买买”的岁月对刘福学而言,确实是他积累的好时候。
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对文物没有概念,既不认识文物,也不会鉴赏文物,很多从土里挖出来的东西不过是大家眼里的破烂,随手丢弃。
就算有人拿到摊上叫卖,也不过卖得犹如白菜价,刘福学正是用这个好时机,在当年可确实捡了不少“漏”。
年轻的时候自然随心所欲,但刘福学也会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每个月发的工资不交给妻子补贴家用,而是依旧拿出去买这些“破旧古玩”。
渐渐地,妻子实在有些忍无可忍,两个人也开始发生了争吵。
妻子是一个普通的持家女人,他既无法理解丈夫追求的热爱和背后的价值也无法容忍丈夫倾尽家财去追求这些柴米油盐。

孩子嗷嗷待哺,钱在她看来就应该花在刀刃上,花在脚踏实地的生活里。可是刘福学是一个倔强的人,他依然我行我素,最终的后果也只能是妻离子散。
妻子离开后,刘福学有一段时间陷入了痛苦,但痛苦过后他决定摒弃杂念,一头扎进了文物世界,收藏了不少引以为傲的文物,也发生了几段印象深刻的故事。
有一次刘福学去外地探亲访友,偶然碰到了一个农民,从地里挖出来了一个瓷瓶。
刘福学上眼一看就觉得这个瓷瓶绝对非同一般,他上前和老乡交流,你来我往中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非要把这个瓷瓶买下来。
瓷瓶是到手了,但是刘福学也回不去家了,身无分文,连坐车的钱也没有。
刘福学也是倔强,他自始至终没有开口向亲友借车票钱,就在当地找了一个工资日结的苦力活,干了两天之后才攒够返程的车票,带着他的宝贝瓶子一起回了家。
过程虽然让人有些啼笑皆非,也有些坎坷,但是事实证明,刘福学抱回来的这个瓶子还真是一件宝贝,他抱回来的瓶子是一件唐代越窑秘色瓷壶。

秘色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是越窑青瓷中的特制瓷器,秘色瓷的“秘”主要体现在它的保密釉料配方上。
正是因为其保密的釉料配方,才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
秘色瓷的釉层特别薄,釉层和胎体在烧制过程中结合得特别牢固,堪称精品,一直以来都是进贡朝廷所用的瓷器。
唐朝诗人陆龟蒙写过秘色瓷器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在许多唐代诗人的记载里,秘色瓷都以温润夺目的色泽和精美绝伦的姿态征服着所有人。
越窑品种十分丰富,有碗、壶、瓶、罐、盒等,刘福学收到的壶是一种特色器,形状分盘口、喇叭口等,壶身有圆腹、瓜楞形腹、椭圆形腹等,唐代壶最明显的特点是短直流,小曲柄,体态饱满。

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刘福学收到的这个秘色瓷壶,不仅有着很高的市场价值,也有着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另一件让刘福学觉得印象深刻、爱不释手的文物是一个汉代的陶罐,这个陶罐可不一般。
话说2007年12月3号的上午,一个农民下地干活,就在自家土地边的一个树缝里发现了一个陶罐。
由于当年盗墓行为猖獗,这个农民觉得陶罐可能是盗墓贼遗弃的东西,应该是个宝贝,就带回了家。
刘学福知道了之后,立刻跑到农民家里,经过一番鉴定后,把陶罐收进了自家的宝库里,随后经过多方鉴定确认,这确实是一个汉代墓葬的陪葬品,距今已经2000多年的历史。
这个陶罐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它是来自于汉代,还因为陶罐里竟然有东西。

话说当时就在刘福学拿回陶罐在灯下聚精会神研究的时候,突然一团土黄色的泥团从罐子中掉了出来。
刘福学捡起来一看,发现这一大团泥土里似乎有牙齿还有四肢,将泥土清理后,刘福学发现这竟然是一只蝙蝠的干尸。
蝙蝠的干尸保存较为完整,一共有完整的5只,体长约5.5厘米,宽1.5厘米,前足的5个指头都清晰可见。
据了解,我国古代一直就有“五福俸禄”的传说,在很多文化记载上,5只蝙蝠都象征着“五福”。
刘福学推测这是汉墓的主人下葬时,家人捕捉了5只蝙蝠,将它们放进盛有酒的瓶子里面陪葬,随着时光推移,酒逐渐挥发,反倒完整的保留了蝙蝠的干尸。
还有一件宝物堪称刘福学心里不可替代的神器,那可是刘福学在1994年的时候,斥8800多元巨资,从拍卖行里买下的一块人面玉璧。
据拍卖行介绍,那是一块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玉璧。

刘福学一眼就看上了这块玉璧,圆形的玉璧上雕工精美,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酷似“外星人”的人脸,不过刘福学坚持玉璧上雕刻的是上古传说中的女娲。
后来有人出到2000万的高价想要买走他手里的这块玉币,可是这块玉璧是他的心头好,思量再三,他还是拒绝了对方,准备当自己的镇店之宝。
这样有故事的宝物,在刘福学的藏品中数不胜数。
为了向更多人展示自己的收藏,他筹资建了一个榆阳千五氏博物馆,这是一个面积不大,典型的民间自建小博物馆,只有两间窑洞和一个小平房。
在这小小的博物馆里,处处都彰显着刘福学的心思。
他将器物分门别类地放在不同的架子上,一踏进这个小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感就能扑面而来,沧海桑田感让许多来参观的人也不禁沉迷其中。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将这么多价值连城的宝贝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小小的博物馆又没有严密的安保措施,难免被一些不法之徒盯上。

就在刘福学的宝贝古董被盗了11次之后,他只能无奈将自己的藏品分散保存,一部分转移到了西安寄存,另一部分存进了银行中。
多年只出不进的生活方式,让刘福学的老年生活有些拮据。有一次刘福学意外摔伤了腿,却连去医院治疗腿伤的钱都没有,无奈他只能向女儿求助。
他和女儿的关系并不好,早年间妻子带着女儿离开,在女儿的心中,这个父亲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女儿也无法理解父亲多年的执着。
在她看来,父亲只要卖出一两件藏品,就可以过得衣食无忧,但他却依然守着这些文物过箪食壶浆的日子,既然无法劝说父亲,女儿也只能时不时的给父亲一些钱维持生活。
这样的生活,刘福学过了半生,有的时候午夜梦回,想起离开他的妻子女儿也是无尽的思念。
但是他对自己的选择并不后悔,与文物收藏为伴的一生,对他而言是开心的,是快乐的,是满足的。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刘福学也开始逐渐觉得力不从心,就开始计划捐赠自己的数千件文物给国家。
而对于未来的接收方,刘福学也曾经提出了三个要求:“我的藏品对于陕北历史的研究有着很大的价值,所以我希望,在未来捐赠后,对方不能把藏品倒卖转手,也不能据为己有,要永久地陈列起来,让他们体现价值。”
只是因为他希望接受方除了答应这些要求之外,还希望能够给一些经济上的补偿,几年来,和很多个博物院都经过交涉,但都没谈妥,目前,捐赠计划还在筹划中。
其实像刘福学一样,沉迷收藏的人并不少,近些年来收藏更是引起了全民热潮。收藏全民热,最大的利端在于补充了文物保护的一种形式。
但收藏对很多人而言,除了是一种兴趣爱好,更多的还是一种经济活动,民间文物收藏的保护、流通往往意味着财富的积累,一夜暴富的故事也屡见不鲜。
他们或许没有刘福学这样高尚的坚持和执着的信念,但是他们依然为中国古代文物的保护作出了贡献。

多年来,随着我国民间收藏市场的日趋繁荣,多个卫视鉴宝的节目收视率和热度居高不下,广大观众的讨论热情和积极性明显升高,这都是国内文物收藏队伍发展壮大的表现。
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在新的文物保护法颁布以前,文物都是归文物管理所这样的国家文物管理部门进行收藏管理的,民间收藏的行为严格来说其实并不合法。
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更有越来越多的民间珍贵文物出现在世人眼中。
民间文物收藏行为才成为保护国家文物的有效形式,毕竟很大一部分文物收藏出土于民间,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然而古玩收藏到底从哪里来,也成了争论的热点。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不少人对文物的发掘途径也一直争论不休,盗墓肯定是触及刑法的犯罪行为,但如果是其他途径又是否合法呢?
收藏是合法行为,当然也有义务遵纪守法,如何才能从源头上遏止盗墓,又如何才能防止这些从墓中盗取的珍品流向市场呢?

藏家们更多时候根本无法分辨来源,全凭对方的一张嘴来分辨真假。
更何况除了极少数人有机会接触一手的出土文物外,绝大部分藏家拿到手里的宝贝都已经被人转手多次。
甚至不少是从正规的古玩市场淘来的,按照现有的法律和约定俗成,其实也就合法了。
小结:
如今这一波收藏热潮依然方兴未艾,近亿人参与的收藏浪潮必然会载入史册。
如何让先人智慧与千百年来的文化瑰宝造福当今,绵延子孙,这些都值得管理者和藏家们深思并为之努力。
希望我们的文化能够走出去,让早已见天日的文化瑰宝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走出国门,在世界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冉慧芳2021年7月《炎黄地理》《民间文物收藏与保护》
2、2002-05-16《中国商报》《民间收藏热的背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2 17:36 , Processed in 0.00822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