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0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莫高窟“父母恩重图”:佛教讲孝道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金叶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9:50: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5-12-1 19:51 编辑

莫高窟“父母恩重图”:佛教讲孝道   

        2015年12月01日 14:33

北宋《报父母恩重经变》图轴

  

甘肃省博物馆藏敦煌莫高窟出“北宋淳化二年(991年)”款绢画《报父母恩重经变》,高182厘米,宽127厘米,绢质,以蓝色和绿色为衬底,施以红色及石青、白粉、金粉等近十种颜料而绘,除表现内容情节的110多个人物形象外,配以日月、山水、建筑、花草等,画幅宽大,内容丰富,运笔流畅,色彩绚丽,是敦煌莫高窟所出佛教题材美术作品中,国内现存的不可多得的珍品。

在说法图的两侧,是以经变画常用的连环画形式展开的画面及榜书,一个情节一幅图,共有15幅。它们各自独立,相互之间用山石分隔。详细描述了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孩子长大成人,其间父母养育孩子的全部过程,通过讲说父母的这些大恩大德,倡导众人牢记父母养育之恩、恪守孝道。

《父母恩重经》是唐代僧人编造的经典,并非印度典籍,历来视为伪经。很明显,中国僧人造这本经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世人表明,佛教也讲孝道。经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哀哀父母,生我幼劳。昊天之恩,岂能不报”这与《孝经》中的思想何其相似。《父母恩重经》的出现,与当时的文化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与唐朝前期帝王对《孝经》的提倡直接关联。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无我、无常,它追求精神解脱,是以放弃现实生活为代价的。所以早期佛教主张“不事二亲”,“无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而这必然要遭到“孝为百行之首”的儒家思想的反对,当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冲突,就不得不做一些调整,以适应当时的统治需要,《父母恩重经》和经变画便应运而生。

北宋初年,统治河西瓜沙地区的是继承张议潮政权的曹义金之孙曹延实禄。曹氏政权一直奉北宋正朔,社会比较安定,还继续开窟造像。曾设置“勾当画院”和“知画手”,这幅绢画正是曹氏政权时期的产物。

经变画承袭了敦煌壁画满窟是画的特点,内容丰富,不留空白。继承了唐代壁画的传统,佛菩萨面相端丽,和蔼可亲,既有唐代的雍容华贵,又有宋代的秀美俊俏。所有颜料有石青、石绿、朱砂、赭石、红土、白粉和金粉等,不下七、八种,色泽鲜艳,无铅变黑之感。画人物先用线描,然后晕染傅彩,画山石用小斧劈皴法,兼有工笔和水墨的效果。《报父母恩重经变》堪称北宋佛画佳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03:23 , Processed in 0.00807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