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9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恩师袁仲谦教会毛泽东写古文,去世二十年后,毛主席亲写碑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18:48: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恩师袁仲谦教会毛泽东写古文,去世二十年后,毛主席亲写碑文                                                         2021-01-23 15:43                    

    1952年10月下旬,定居长沙的罗元鲲老人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南海的特殊回信,老人着急忙慌打开信,看完后眼角微微湿润,随后又咧开嘴笑了,信的内容很长,这里只截取其中的一句话:
  “袁先生墓文遵嘱书就,烦为转至。”
信的落款是毛泽东,时间是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二日。
罗元鲲没想到主席会真的答应给袁先生写碑文,可一想就释然了,因为按照毛主席的性格,他是一定会答应这件事的。
看完信之后,罗元鲲立刻拿出信纸,写了两封信,一封写给新化县政府人员,将毛主席写的碑文附上;一封写给袁先生的亲属,告诉他们毛主席已经给袁先生写了碑文,相信不久之后,袁先生的墓碑安放仪式就会举行。

图:毛泽东

写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这个袁先生究竟是谁?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为什么会给袁先生写碑文?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实际上,袁先生就是毛主席曾经的国文老师袁仲谦(袁仲谦是榜名,所以他还有一个名字是袁吉六),毛主席一生遇到过不少对他影响极大的老师,而袁仲谦就是其中一位。
袁仲谦和毛泽东的相遇是在1913年的湖南第四师范学校,两人几乎是同一时间进入该校的,只不过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
毛泽东在考进湖南第四师范学校之前受过六年的私塾教育,还有两年的半耕半读,半年的湘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生涯,还曾在湘乡驻省中学读过一段时间的书,后期他曾参军半年,还退学自学过半年。
经历不可谓不丰富,然后又于1913年春天考进了湖南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而教习毛泽东国文的是一个名叫袁仲谦的老师。
袁仲谦出生于1868年的同治时期,比毛泽东大了25岁。袁仲谦少年时期就曾被称为“奇才”,曾在29岁那年被选为光绪丁酉科拔贡。
拔贡每十二年举行一次,机会难得,而且拔贡的含金量很大,成为拔贡之后可以直接入京城国子监,然后进行朝考,合格者一等直接是七品的京官,二等则为知县,三等为教职,再往下就是刷下来的,即废贡。
按照袁仲谦的才学,考出一个好成绩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袁仲谦因为生病并没有进京,错失了这次大好机会,只能在当地开馆教学。到了1912年,他带着家眷从居住地保靖县回到了老家新化县,然后第二年春天进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任国文老师。
或许缘分就是那么神奇,第一堂国文课,袁仲谦和毛泽东就闹了矛盾,而原本,袁仲谦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其实是极好的。

图:袁仲谦

在第一次点名认识的环节,当叫到毛泽东的名字时,袁仲谦看到一个五官端正、面容俊秀的年轻人站了起来,虽然他的衣衫很旧、穿得也很单薄,但那双闪动着聪慧和求知欲的眼睛却给袁仲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过一番打量,他知道这个学生家境可能并不好,而且很可能来自偏远的农村,但同时,袁仲谦又看出来这个年轻人必然是一个读书天分很高的学生。
只不过这个天分极高的学生却让袁仲谦很是头疼,袁仲谦开堂第一课讲的是一篇碑文,即《严先生祠堂记》,这是范仲淹为纪念严光而写,着重赞美了汉光武帝刘秀的爱才和严光的不爱权力。
这篇碑文自出世起就被高度称颂,一直以来都是各种文学课本里的精选文章,研究价值极高。袁仲谦讲完这一篇碑文之后给学生们留了一道作业,即写一篇读后感,题目就是“评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很快学生们就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这第一篇作文,袁仲谦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中规中矩的,都是赞美之词,虽然用词显得稚嫩,但也合乎袁仲谦的预想。
等他看到毛泽东的作文时,眼睛亮了一下,毛泽东的小楷字虽然还不成熟,但已经有了他自己的特色,看起来非常舒服,再加上毛泽东的文章虽然也略微稚嫩,却显然高出同学很多,这让袁仲谦很高兴,他没有看错,这是一个读书天分极高的学生。
想到这里,他写下一句批语:“大有孔融笔意”,这评价是相当高了。然而,袁仲谦继续往下看,眼中的笑意渐渐敛去,原来毛泽东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严光和刘秀不同的看法。
在他看来,严光并不那么高尚,至少他不应该在东汉初立的时候明明有才能却不出仕,不出仕就不出仕吧,隐居起来也好,但他还跑去看望刘秀,和刘秀频繁接触。而刘秀让严光帮他处理政务也不一定就是求贤若渴,很可能就是忙不过来。
说白了就是毛泽东不认同范仲淹的看法,也不认同袁仲谦的讲解,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这和他过去喜欢思考而不盲从有很大的关系。

图:学生时代的毛泽东

但这种思考显然让袁仲谦感觉到了不舒服,他明明讲解得很好,学生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老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但他又并非心胸狭隘之人,所以强按下心中的不舒服,批了一句:“似有创见”。
这已经是他能给出的最客观的评价了,但等他全部看完之后,却又留下了一句总评:“作文、做事须守一定之规,切忌标新立异。”
是什么让袁仲谦给出如此的一句评语呢?原来毛泽东在写完作文之后,多写了一句话:“民国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第一次作文。”
虽然袁仲谦并没有让标注上日期,但这一句话写在文末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倘若前面的内容写的让袁仲谦满意,相信这句话他不会追究,但就是因为毛泽东的文章让袁仲谦不舒服,再加上这句话,就让袁仲谦觉得需要让毛泽东接受一下教育。
袁仲谦做了多年的老师,极守规矩,自然也希望学生都能守规矩,所以在教学上他极为严格,但又因为他学问渊博,课堂上并不枯燥,所以学生们对他是又爱又恨,还因此给他取了一个绰号“袁大胡子”,倒很符合他那长长的挂脸胡子的形象。
袁仲谦想守规矩,毛泽东却更想打破旧规矩。所以当袁仲谦让毛泽东将作文重新抄写一遍的时候,他愣住了,询问老师什么地方错了,袁仲谦并没有指出文中的错误,而只是说最后一句话是多余的,是他没有规定的,所以要重新抄写一次,去掉最后一句话,毛泽东觉得自己没有错,拒绝抄写。
两人僵持不下,后来袁仲谦当着同学的面将毛泽东的作文本撕了,毛泽东很生气,站起来问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甚至还想和袁仲谦到校长那里去理论,看看究竟谁对谁错,这倒是让袁仲谦有点尴尬,他也没有想到事情弄到这样,反有点骑虎难下。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毛泽东决定发挥尊师的良好美德,答应重新抄写一遍,但在抄写的时候,他一字不漏地全部抄了一遍,袁仲谦看完气笑了,他知道这件事只能就此打住,这也让袁仲谦对毛泽东多了一层认识。

图:青年毛泽东

其实,我们看这件事,毛泽东和袁仲谦都没有错,毛泽东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他觉得学校的很多陈规陋习需要做出改变,甚至直接去掉。而袁仲谦则是一个略微迂腐的老师,学生必须听他的,如果有不一样的声音发出来,他可能就会心里不舒服。
但两人又都是心胸宽广之人,即便毛泽东觉得袁仲谦有些不可理喻,而袁仲谦觉得毛泽东太过特立独行,但君子和而不同,真正静下心来看这件事,谁都没有错,那就没有必要站在对立面,所以两人虽有短暂的互相看不顺眼的时期,但很快两人就来了一个促膝长谈。
在一个没课的下午,袁仲谦让毛泽东到自己的小院去找他。毛泽东一路想了很多,说到底,袁仲谦知识渊博,为人正直,只是为人有些迂腐,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他作为学生,不管谁对谁错,都应该给老师道个歉,缓和两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见到袁仲谦之后,毛泽东率先开口:“先生,我先前不知事理,悔不该冲撞了您。”
学生都这样说了,袁仲谦作为老师哪能为难毛泽东,实际上他叫毛泽东来本就是为了和毛泽东谈学习上的事,他知道毛泽东是一个好苗子,好苗子就应该好好培养。
所以他很快就制止毛泽东继续说下去,然后让毛泽东坐下,详细询问毛泽东的过往,随即指出毛泽东读书上的不足,他一针见血地说:“你读书不少,但内容庞杂,良莠并蓄,不利于消化、吸收。”
他告诉毛泽东读书要学会善读,既要博,又要精。循序而渐进,熟读而静思,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所以在具体的读书中就要做到心到、眼到和口到,好书不厌百遍读。
讲完这些,袁仲谦给毛泽东列了一个必读书单,让毛泽东将书单上的书读完 ,讲完了读书,袁仲谦又讲写作。这个时候,袁仲谦给了毛泽东一个不小的打击,就像毛泽东后来对斯诺说的那样:
  “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取了个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的作文,说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半通不通。”
是的,袁仲谦很看不上梁启超写文章的笔法,他对毛泽东讲了梁启超每个时期的写作风格,其中的长处和短处也都讲了出来,最后建议毛泽东改变文风,摒弃“康、梁体”,而应该钻研韩愈的文章,文章妙来无过熟。

图:毛泽东

最后,袁仲谦做了一个关于治学、读书和作文的总结。
袁仲谦不停地说,毛泽东认真地听,谁都没有去看时间,等袁仲谦讲完的时候,已经是东方渐白。这些课堂上袁仲谦不会细讲的知识让毛泽东受益匪浅,后来毛泽东就谨记袁仲谦的教诲,在读书和作文上进步很快。
有了这一次的彻夜长谈,两人关系近了很多,袁仲谦经常单独给毛泽东开点小灶,第二年,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袁仲谦依旧是毛泽东的国文老师。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校长张干曾想要开除以毛泽东为首的发动学潮的十七位学生,但他的决定刚下,学校里的诸多老师联合起来在学校教职员工大会上,给张干施压,迫使张干收回成命。
最终毛泽东只得了“记一次大过”的处分,而这些联合起来的老师就有杨昌济、王季范、徐特立、袁仲谦、王立庵等。
袁仲谦作为毛泽东的国文老师,坚持保护毛泽东,让人感动,两人从1913年相识一直到1918年夏天毛泽东毕业,师生关系维持了五年半。这五年半,袁仲谦对毛泽东的影响很大,毛泽东后来说:
  “我只得改变文风,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体,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
不过等到毛泽东毕业之后,两人再未见过面,毛泽东离开了学校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而袁仲谦也在不久之后离开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而到了别处教学。
等毛泽东再次听到袁仲谦的消息已经是建国后的1950年,这一年,毛主席邀请原第一师范学校的老师徐特立和王季范以及好友熊瑾玎和周世钊四人进京,毛泽东和他们叙旧的时候问起了第一师范学校过去的那些老师,同窗好友周世钊着重说了三个老师:张干、罗元鲲和袁仲谦。

图:毛泽东

这三人曾经都是湖南教育界的领军人物,而且他们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纵然曾有机会和很多同事一样到政府部门去担任要职,但他们都拒绝离开学校、离开学生,而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教书育人,著书立说。
也因此,他们建国之后的生活很是清贫,尤其是袁仲谦早在1932年就已经去世,留下遗孀戴氏和几个儿子,儿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生活并不好,七十余岁的戴氏独自生活,年老多病,很是凄苦。
在毛泽东和师友们谈到这件事的时候,周世钊将罗元鲲先生托他带给毛主席的信递给了毛主席,信中,罗元鲲将自己家的家庭情况和袁先生遗孀的基本情况陈述了一下,而王季范也将来之前和几个朋友共同请求毛主席救济袁先生家属的信呈给了毛泽东。
看完这些信件,毛泽东眼角湿润了,他没有想到,建国之后,这些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的老师们生活竟然是这样的困苦。
六天后的10月11日,毛泽东给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写信,信的内容很长,这里依旧是截取其中的一部分:
  “又据罗元鲲先生来函说,曾任我的国文教员之袁仲谦先生已死,其妻七十岁饿饭等语,亦请省府酌予接济。以上张、罗、戴三人事,请予酌办见复。”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明确让王首道对张干、罗元鲲和袁仲谦遗孀戴氏予以照顾。要知道,以往,毛主席都是明确告诉王首道不能给予他的亲朋好友特殊安排,包括工作、学习和救济。但这一次,毛主席却让王首道给予这三个人特殊照顾。
只因为张干、罗元鲲和袁仲谦不仅仅曾是毛主席的老师,更因为他们都将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无怨无悔,这就是国家的功臣,这样的功臣,不应该在建国之后还在过着困苦的生活。
王首道得了毛主席的指示,立即派人到三人家中去了解情况,给予慰问,其中袁仲谦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他本人已经去世多年,只有遗孀戴氏在家,所以民政部门决定每月给戴氏发放30元生活补助,这笔钱足以应付她每月的花销。

图:毛泽东

除了政府的关心外,毛主席本人先后两次从自己的稿费中共抽出600元汇给周世钊让其转交给戴氏,最开始的300元是给戴氏治病用,后来的300元则是用于戴氏去世时的丧葬费。
即便毛主席对师母给予了很大的关照,但他还是有遗憾的,遗憾没有再见袁仲谦一面,叙一叙当年的师生情,当地政府也认为像袁仲谦这样的老师应该被尊重、被记住。
但人已经去世,所以他们决定给袁仲谦修葺坟墓,战争年代,袁仲谦去世的时候,潦草地埋了,这对于一个为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来说是很悲剧的一件事。
新化县政府找到袁仲谦的家人和朋友,表达了政府给袁仲谦修葺坟墓的想法,袁仲谦的家人也想为袁仲谦修葺坟墓,同时,他们想到,能不能请毛主席给昔日的老师写一个碑文?
1952年,张干和罗元鲲受邀与毛主席家乡的老师李漱清和发小邹普勋一起进京,来了一个师生畅谈会。罗元鲲回去之后,袁家人委托罗元鲲给毛主席写一封信,将碑文的事情说一下。
当然,他们在请求罗元鲲给毛主席写信的时候,其实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毕竟建国之后,毛主席日理万机,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而袁仲谦都去世二十年了,毛主席还会为这个昔日的老师写碑文吗?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罗元鲲写给毛主席的信很快就有了回复,毛主席的回信中有为袁仲谦写的碑文,所以就有了本文开头那一幕,这是毛主席第一次为昔日的老师写碑文,也是唯一的一次为老师写碑文,足可见袁仲谦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

图:袁吉六先生之墓

新化县政府收到毛主席为袁仲谦写的碑文后,为袁仲谦先生举行了墓碑安放仪式,毛主席写的“袁吉六先生之墓”镌刻在大理石墓碑上,被树在了袁仲谦的墓前,这是毛主席对已经去世二十年的袁仲谦先生的一种纪念和一片深情。
不管袁仲谦去世了多少年,毛主席都会永远记得这个老师,记得他对自己的用心教导,记得他教给自己的那些让他受益颇多的知识,更记得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1964年,毛主席邀请郭沫若、周世钊、章士钊等到中南海作客,期间,他们还谈到了袁仲谦,对袁仲谦的评价极高,章士钊说:“此老通古今文史。”
郭沫若接过来说:“斯人教天下英才。”
而毛主席沉思了一会,深情地说:“英才过誉,但教天下则符合袁老身份。”
后来他们的这段对话流传了出去,1980年,袁仲谦的长子袁愈栖在父亲的墓碑两侧立了两根石柱,石柱上分别刻了:通古今文史,教天下英才。
我们看毛主席和袁仲谦先生的交往,他们是师生也是朋友,他们结缘于一篇碑文,又终于一篇碑文,但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却又是永恒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

图:袁吉六故居

对毛主席的生平有过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毛主席求学路上遇到了很多的好老师,他们都在特定的时期对毛主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仅教给毛主席书本上的知识那么简单。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会遇到那么多好老师呢?这并不是毛主席运气好,而是他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好老师。老师与学生也是互相成就的,李漱清为什么不给别的学生开小灶?袁仲谦为什么不和别的学生彻夜长谈?
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毛主席年轻的时候不仅聪慧好学,还很是刻苦,能思考、有主见,他眼中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求深深吸引着老师们,他胸中激荡的热血和富有反抗的不屈精神让老师们对他刮目相看,等等,还有太多太多,所以老师们愿意倾尽全力培养这样的学生。
事实证明,这些老师的做法是对的,他们共同培养出了毛主席这样一位救国救民的革命战士,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给中国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等到他建立了新中国,回过头去又对过去的那些恩师表达了自己最大的敬重和尽己所能的照顾,这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但是毛主席做到了。
谨以此文献给毛主席和袁仲谦先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1-1-29 13:19:51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 04:03 , Processed in 0.01256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