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人的三种绝妙境界:藏、缺、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6 04:03: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做人的三种绝妙境界:藏、缺、足                                2021-10-05 20:57                    
                          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个人成长,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智慧)
国学大师梁漱溟说:“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学界泰斗季羡林也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其实,儒释道三教也是在研究这三种关系:儒家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是研究人与内心的关系。
一个人要想活得更加通透、更加智慧,也需要处理好这种关系。如何处理呢?就是要做到三个字,达到三种境界,便可收获幸福美好人生。

1、藏,是做人的最好境界。
《易经》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楚庄王更是用亲身经历向大家阐述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藏的智慧。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做好一个“藏”字,不要锋芒毕露,与任何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处世悬镜》说:“藏者盛”,因为越是聪明外漏的人,往往最终没有好结果。文种自恃功高,不懂得内藏锋芒,最后被勾践赐死;范蠡懂得急流勇退,内藏锋芒,最后得以善终,还成为大富豪。
韩信不懂得内藏锋芒,让刘邦看到他居功自傲的一面,最后被诛灭三族;萧何谦虚低调做人,甚至晚年自污名节,以消除刘邦猜忌,最终得以善终,还造福子孙后代。

三国时期,大才子杨修,做人做事高调,老爱在曹操面前显摆小聪明,最后丢了小命;许攸帮助曹操打赢官渡之战,但自恃其功,还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也丢了小命。
做人,骄傲自满是大忌;内藏锋芒,谦虚低调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收获更多福气。因此,《易经》64卦中,唯独“谦”卦是全部大吉大利,也是告诉人们要谦逊做人。
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家人:“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由此可见,做人的最好境界,就是藏着点,不要太骄傲,也不要太可怜,不卑又不亢。

2、缺,是做人的最佳境界。
当我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后,才深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以及“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的道理。人生没有十全十美,如果过于追求完美,就是庸人自扰,甚至是自取灭亡。
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完美!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求完美和达到极致!”花还没有全开的时候是最好的,月还没有全圆的时候是最好的。花一全开就离落花很近了,月亮一旦开始全圆离慢慢地变成残月就很近了。
所以说,做人要懂得求缺惜福。特别是人到中年后,困惑越来越多,我们要多学习道家思想,让自己清心省事,增长智慧。

“大成若缺”就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老子认为: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
大自然一直都是遵循“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规则,越是接近完美、圆满,也就越是死得快。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败,正所谓是“天道忌满,人道忌全”、“满招损,谦受益”是也!
曾国藩认为人生最佳的境界就是“求缺惜福,花未全开月未圆”,为了警醒自己,他还特意自己的书房取名“求缺斋”。我们越是懂得做人求缺,福气反而越多。所以说,缺是做人的最佳境界,更是一种大智慧。

3、足,是做人的最美境界。
孔子的“君子三戒”说道: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万事万物的诱惑;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这番话也是很好诠释了人生的青年、中年、老年事情,应该具有什么境界。
人生晚年,主要追求身心健康,不再贪求名利,更容易看淡看空,所以更加能够领悟佛家所说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而且,佛家也告诫人们要“知足常乐”,努力戒掉身上的“贪嗔痴三不善根”,这样才能内心更加平静、安宁。

最大的祸害莫过于不满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欲望有度,不贪得无厌,才能保持恒久的满足。自己的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呢?所以说,人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做人,懂得知足,才能体会到最美人生境界。钱不求太多,也不要太少,够用就好。生活中有福,也有祸,不要与他人攀比,好好活着就很知足了。就如《莫生气》中所写:“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结语:
青年的时候,我们要立志图强,奋发作为,适合学习儒家的进取精神,但是做人要谦虚低调,内藏锋芒;中年的时候,我们积累了很多困惑,需要学习道教的思想与智慧,让自身更加豁达与超然,做人做事更要懂得“求缺惜福”;晚年的时候,我们的欲望会越来越淡,更加回归本心,处理好人与内心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学习佛家的看空,做人要懂得知足常乐。
藏,是做人的最好境界;缺,是做人的最佳境界;足,是做人的最美境界。这三者分别对应着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做到了这三点,我们也就可以与人生好好和解: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内心的关系。所以说,幸福的人生,就是要做到这三个字——藏、缺、足!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8 07:00 , Processed in 0.00966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