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2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团打六个团,上甘岭“小兵群”战术戳穿了西方说志愿军只会人海战术的谎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04:36: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文汇网                        
2017-08-29 18:27:44
                                       
                        

▲志愿军第12军31师向上甘岭开进


上甘岭战役中,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1师91团,接替15军45师135团的防御,坚守597.9高地。从1952年11月1日至25日,抗击美军第7师、空降第187团、南朝鲜军第2师、第9师约6个团兵力的多次疯狂进攻,以伤亡700余人的代价,歼敌2500余人,阵地一直巍然屹立。

几十年后的今天,打开脑海记忆的荧屏,闪现的不仅是一幅幅值得骄傲的历史画面,也有着许多值得今人借鉴的重要经验。

当好军的“代表队”

1952年10月,朝鲜大地朔风阵阵,一个早冬已经来临。与寒冷的天气相反,全团干战积极要求参战的热情如火样燃烧,一份份请战书、决心书像雪片一样飞到团部。是啊,部队刚从金城防御阵地上下来,仗打得正在兴头上,现在听到上甘岭方向传来炮声,怎不让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呢?看着这些充满战斗激情的书信,我心中不禁产生一阵阵渴望战斗的冲动,希望上级能布置任务,我这个当团长的心里比战士还要着急。那个时候不要说一个多月没有打仗,就是一个星期没有打仗心里就发痒了。

10月20日上午我在三营了解休整情况,约9时许,作战股长郭寿洪突然跑来找我:“团长,军部来电话,叫你立即到曾军长那里去,曾军长要亲自向你布置任务。”

“好!我马上就去!”我兴奋地回答。

曾绍山军长对我交待任务时主要谈了四个问题:一是上甘岭战役打了一个星期,双方争夺得很厉害,敌我伤亡很大,兵团首长要我军增援15军作战。军里决定先让91团打头阵;二是上去后,作战既要英勇顽强,又要讲究战术技术,要打得硬,还要打得灵活,要争取以小的代价夺取大的胜利;三是战前的组织工作是关键,一定要抓紧抓好,多想些办法,措施要细致,保证初战胜利;四是15军在前段时间打得很英勇,但也很艰苦;要学习他们的经验,有困难直接和军里讲,不要给犮邻部队增加麻烦,并注意搞好团结。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91团是一个有光荣传统的红军团,入朝后在第5次战役和金城防御作战中都表现得很出色,这次参加上甘岭战役是代表12军去的。15军也希望你们团上,秦军长在太行山时就了解你们这支拳头部队。你们去了一定要打好,一定要当好军的代表队。”

上级的信任对我们是极大的鞭策。我向曾军长表态说:“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以实际行动为军增光!”

用“小兵群”战术统一思想

在参加上甘岭战役之前,我团在金城地区打了将近一年的防御战。从金城防御阵地上下来时我想: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确立了“积极防御,持久作战”的方针,要求我们要树立和敌人长期较量的思想,像这样的山地防御战以后肯定还会碰上,因此,我就组织全团总结金城防御作战的经验和教训。
在总结中发现有3个班打得非常出色,具有典型经验的意义。一个是8连2班。全班在班长张象山的带领下,坚守290标高点南侧高地,采取敌人上一个排只用一个人顶;敌人上一个连,用一个小组打。充分发挥手榴弹、手雷、爆破筒的作用,兵力上以少胜多,火力上以多胜少的战术,抗住了敌人两个营兵力的进攻,歼敌400多。一个是6连2班。班长房志忠带领全班不仅以少量兵力抗住大批敌人进攻,还能在紧要关头,率领全班进行阵地内的反冲击,消灭突入阵地之敌。一个是2连7班。班长李经盛带领全班坚守坑道十昼夜,抗住敌人多次进攻,主动出击24次,利用坑道口大量杀伤敌人。
这3个典型虽各有特点,但在使用“小兵群”战术,以少胜多这一点上是一致的。这证明在朝鲜这样的山地进行防御作战,对付炮火强步兵弱的敌人,这种“小兵群”战术是非常有效的。我把全团排以上干部集中起来,分两批进行集训。把这3个班的战例摆成沙盘,让3个班长现身说法,谈打法,传经验。排长集训10天后回去组织部队以班为单位进行模拟演习。因此,在到上甘岭参战之前,“小兵群”战术思想已在全团指战员头脑中树立起来了。

▲李长生


从军部回到团里,我们团里几位领导开了个碰头会,我传达了军长的指示后,便带着2个营长、4个连长、8个排长及司、政、后机关的几名人员乘师里的一辆卡车到上甘岭阵地上去勘察地形了解情况。在前线联合指挥所里,45师师长崔建功向我们介绍了上甘岭战役半个月以来的情况:当面之敌为美军第7师和南朝鲜军第2师,已连续10天向我们发动了多波次、大密度的进攻,遭我部队英勇抗击,伤亡惨重,但进攻势头不减,我在给敌以严重杀伤后,部队已由表面阵地转入坑道坚持作战,并经常向敌进行反击,与敌争夺表面阵地。听完介绍后,我们就下到团里去,了解具体情况。

在五圣山135团指挥所,我们受到了热情接待。135团团长是我们山西老乡,熟人见面,自然无话不谈,从他那里我了解到:他们在前面的战斗中打得非常英勇顽强,但也确实打得很艰苦,使用兵力过大,在敌人强大火力下伤亡较严重。他对我说,我们蔡军长说了我们要集中全力反击敌人,把表面阵地恢复了再交给你们。”

听了135团团长介绍情况后,我对我团的营、连、排长们说:“你们还要下去,营到营、连到连、排到排。既要虚心学习人家的作战经验,也要注意了解教训,两方面的情况都搞清楚了,我们下一步才好打!”

两天后,我把大家集中起来,在阵地上开会。我说看了两天,大家心中都有点数了吧?现在请大家把了解的情况、有什么想法都谈谈。我的话音刚落,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谈了兄弟部队的经验,表示我们上去应像他们那样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坚守阵地。有的说节约用兵,前运后送要跟上。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从地形上看,上甘岭和金城地区差不多,从敌情上看,上甘岭的敌人更猖狂,火力也更强,从兄弟部队前段时间作战的情况看,我们在金城地区防御作战的经验,在上甘岭也同样适用,我们还是要用“小兵群”战术来对付敌人的“羊群”战术。听了大家的发言,我说:“大伙和我想到一块去了。这次上甘岭作战,我们就以‘小兵群’战术来统一全团的战术指导思想,要在组织指挥上、战斗编成上、战斗动作上都围绕着“小兵群”战术研究方案,制定措施,使之更加完善,在上甘岭发挥更大的威力!”

编九个梯队,搞“车轮战法”

采用“小兵群”战术,兵力使用和战斗编成要适当。按现在的教材教范,一个团组织防御通常编成两个梯队,有时也可编成一个或三个梯队。那时,我们的头脑中还不存在固定的模式,一切都从实际情况出发,用兵布阵都依据具体的地形、敌情、我情而定。因此团里组织干部研究如何进行兵力编成时,大家的思路都很开阔。

“597.9高地地幅不大,不易展开太多的兵力,敌人的特点又是炮火强、步兵弱,我们兵力越密集,伤亡越大,对付敌人步兵冲击,一个连的兵力就够了。”有人说。

“对,我们建制是整齐的,一个连180多人,可以好好地收拾敌人步兵!”又有人说。

“我们上去一个连只打一天,到时就换另一个连上去,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又有人说。

“好,每个连都轮流上阵,看哪一个连队打得好,来个战场比赛!”又有人说。

“每个连队撤下阵地时,要留一些骨干帮助刚换上来的连队……”又一个人说。

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把大家的意见归纳起来,谈了对兵力使用的意见:“我们应该做两种准备,如果接受的是反击占领597.9高地之敌的任务,我们最多用两个连,主要利用炮火袭击的效果,以勇猛的行动收复阵地。当我们执行坚守597.9高地的任务时,全团9个连队,9个梯队,1个连打1天,不论伤亡大小,都按时换下来休整。下来时要留下1个连长、2个排长、4个班长给刚上阵地的连当顾问,而后再视情况撤下来。上去的连队也要多屯少摆,利用坑道保存有生力量,利用野战工事,以火力大量杀伤敌人,坚守住阵地。上阵地的顺序按着8、7、9、5、4连......以此轮换,咱们在上甘岭来个“车轮大战”!

统一分工,联合指挥

10月28日,任务正式明确下来:兄弟部队将在30日夜反击夺回597.9高地表面阵地,然后由我团接替他们担任防守。根据所受领的任务,我们开始了紧张的组织准备工作。当时,团里只有政治处主任王靖海、副主任李殿华、副参谋长赵金来和我四个领导干部。我考虑战斗准备、组织指挥、后勤保障等一大堆工作,头绪很多,光靠我们这几个人是不够的,按9个梯队的战斗编成,各营的干部可以充分运用起来。因而,我和其他几位领导商定,把全团营以上干部统一使用,明确分工,进行联合指挥。

29日召开了全团排以上干部会议,我在会上传达任务,并对营以上干部明确分工:由我带领司令部工作人员在五圣山开设团基本指挥所,负责全盘的组织指挥工作;赵副参谋长在阵地上开设前进指挥所,不管哪个连队上,都由他直接指挥;王主任带领政治处工作人员在基本指挥所一侧连队上下阵地的必经之地开设政治工作指挥所,连队上阵地时,鼓励战士英勇杀敌,下阵地时,找干部战士了解情况,总结经验,进行评功、授奖,并向全团通报情况。李副主任带领后勤处人员组成后方指挥所。1营教导员姚太云组织救护所。为避免前运后送途中遭敌火杀伤,采取“传递式”运输方法,把全部运输人员和伤员一线摆开,每50米放3-4人,挖一个猫耳洞藏在里面,运送弹药和伤员时只负责50米的地段,分段包干,互相传递。这种运输方法,一是运输速度很快,二是能减少战士们的体力消耗,三是能熟悉地形和敌炮火规律,可以大大减少伤亡。

为了解决全团吃饭问题,叫1营副教导员王清义负责,3营副教导员王福定协助在741高地开设供应站,从各营抽调炊事员,统一做饭。为了避免做好的饭菜送上阵地凉了,我叫供应站蒸包子和馒头。把面口袋改成小布袋,每个袋子装5个包子,送上阵地每人甩—包,又好带,又好分,又保温。

“小兵群”作战,主要靠火力杀伤敌人,除了要充分发扬步兵火力,更要发挥我方炮兵火力,只有步、炮火力结合,才能大量消灭敌人,守住阵地。为此,我向军里提出,希望能派一名炮兵干部到团里来,组成步炮联合指挥所,以利于协同作战。军里派炮兵团长段学卿来和我们一起组织指挥,我们共同研究制定了火力计划,明确规定大口径火炮从敌人进攻出发阵地打起;团里集中9门迫击炮,由2营营长杨水保负责,组成轻便炮群,专门打阵地前50米到100米范围内的敌人步兵;最后是步兵火力。为保障步炮协同好,我又让侦察股长韩增春在阵地翼侧找个便于隐蔽观察的地方,开设侧方观察所,及时了解和上报敌人进攻行动。

明确分工后,大家分头行动,各负其责,全团上下都进行着紧张而有秩序的战斗准备工作。临战前夕,师政委刘瑄下来检查,对我们的准备工作非常满意。由于战斗准备充分,计划周详,措施得当,上阵地后,仗打得既激烈,又很艰苦,但在指挥上却比较轻松,顺利。

挖坑道立大功

10月30日午夜,上甘岭阵地上火光骤起,兄弟部队的反击战打响了。这时,我已带领基地指挥所人员到了五圣山,密切注视战斗发展情况,以便随时指挥部队投入战斗。11月1日晨,兄弟部队反击597.9高地成功,并继续巩固阵地,抗击着敌人的疯狂反扑。我一方面在心里祝兄弟部队取得胜利,另一方面则渴望早点轮到我们上阵杀敌。此时,全团上下已做好了充分战斗准备,如箭在弦,只等一声令下了。

下午2时许,上甘岭阵地战斗情况紧张,我打电话给赵副参谋长,让他带3营开始接敌运动,到了前面,随时准备参战。4时左右,45师崔建功师长向我们明确任务:在6时前接替主峰上的0号、10号、9号、3号阵地及西北山梁上的4号、5号、6号坑道,和兄弟部队共同坚守597.9高地。我们和135团换防完毕后,从阵前敌尸的一片狼藉中可以看出,兄弟部队打得英勇顽强,但也很艰苦。阵地上的工事都被炮火打掉了,山头上的虚土有一尺多深。面临明天的恶战,当务之急就是抢修工事。如何在一夜之间解决隐蔽自己,有效地消灭敌人的问题?我向12军首长要了1000条麻袋,军里当天就送到了。用麻袋装土做工事,又快又省力又结实。考虑到8连上阵地后要熟悉地形,了解情况,进一步制定作战方案,我便命令把7连也拉上去,专门为8连抢修工事,晚上修好,天亮撤回。这样既可让8连干部集中精力进行战斗准备,养精蓄锐,以便迎接第2天的恶战,也让7连提前进入情况,以便接替8连战斗。

原先兄弟部队阵地上的坑道离战斗工事较远,不利于及时投入战斗,也易遭敌炮火杀伤。我叫2营在阵地的反斜面,距山头约10米处挖3条坑道,以利屯兵。2营立即抽调了机枪连10个体力强壮的大个子,明确2人挖一条,1人机动,如每组都能按时挖好1条能屯2个班的坑道,就记大功1次。在战士们汗水的浇筑下,到第二天黎明时,部队利用连夜抢修的各种工事,在597.9高地,沉着地等待着敌人。

让“活迫击炮”给连队壮胆

11月2日8时,敌人疯狂的炮击打破了上甘岭地区清晨的宁静,弹雨在我阵地上整整落了两小时。10时,美7师31团、空降187团、南朝鲜军第9师30团各以1个营的兵力,在航、炮火力的支援下,向我597.9高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8连勇士们依托阵地,始终采取“小兵群”战法与敌人斗勇斗智,打得既英勇顽强,又机动灵活。特别是4班。这个班的副班长蔡兴海很善于动脑子,在班长负伤后,他带领全班坚守9号阵地,因敌而变,打得很主动。战斗开始时,敌人猛打了一阵炮火后忽然停了下来,接着又发出两颗红色信号弹,轻重机枪也开始向我方射击。蔡兴海指挥全班占领阵地后,发现敌人步兵都伏在200米远的山脚下没动,好像还在等待着什么,他马上命令全班撤回防炮洞,当最后一名战士刚进洞口,敌人的炮弹就像雨点般地落下来。

当敌人发起冲击时,他们沉着应战,一直把敌人放到离前沿只有20米,连敌人的胡子都看清时才一齐开火,又狠又准地打击敌人。当敌人在我火力打击下采取分散队形,利用弹坑、死角互相掩护进攻时,他又想出了“包饺子”“打空炸”的方法打击敌人。“包饺子”就是先集中机枪、自动枪火力向分散的敌群两边打,迫使敌人往中间挤,再往前面猛打一阵,让前面敌人爬不起来,后面的往前拥,都挤在一堆时,再向敌群猛投手榴弹、手雷和爆破筒,大量杀伤敌人。“打空炸”就是当敌人分散卧倒、向我爬行进攻或躲在死角内隐蔽时,他们把手榴弹拉火后在头上转一圈,再投向敌人,这样正好在敌人的上空爆炸,大大增强了杀伤效果。4班在蔡兴海这个“化学脑袋”的指挥下,创造了歼敌400多而自己只轻伤3人的奇迹。

4班创造的“打空炸”的战法使我想起了营参谋长李二苟。他在家放羊时练了一手投石的本领,手榴弹可以甩80米远,像门“活迫击炮”。我让他到前面阵地上去发挥这一特长,一是可给连队壮胆,鼓舞士气,二是指导连队战斗。这个“活迫击炮”在阵地上很受欢迎,他不仅自己能双手投弹,还和战士们一起研究了如何打死角、陡坡下的敌人;如何把手榴弹、手雷、爆破筒结合起来使用,如何把投弹打枪结合起来的多种战法。

8连与敌浴血奋战至中午,连续击退敌人20多次进攻,阵地寸土未失,阵前敌尸遍地。但8连伤亡也很大,预备队已使用,我估计敌人在下午还会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便命令7连派两个班的兵力上阵地。果然,下午一时,敌又以1个营的兵力在坦克的支援下,成密集队形向597.9高地主峰发动进攻,8连在新锐力量的支援下,又粉碎了敌人多次冲击。战至下午4时,8连预备力量只剩下6个人了。正在这时,从友邻阵地上跑来一个负伤的同志,说他们阵地没几个人了,敌人又集中兵力向他们攻击,请求8连支援。此时,新战士朱有光、王万成主动请战,当他们赶到友邻阵地时,山头已涌上来一股敌人,他们冲入敌群拉响爆破筒,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后续支援部队羸得时间。

这一天,8连与敌激战7小时,击退敌40余次冲击,歼敌近千名,牢牢地守住了阵地。

伤亡多少补多少,要把住这个关

胜利是鲜血换来的,战士们的献身精神和顽强斗志是胜利的基础。敌人的飞机、大炮将成吨的钢铁不断地倾泻在这小小的山头上,步兵像羊群一样向我阵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我们的战士把对祖国的忠诚、对朝鲜人民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压进枪膛,捆上手榴弹,与顽故进行正义与邪恶的生死搏斗,阵地的每寸土地上都浸着战士们的鲜血。

11月3日,7连接替8连防御,抗击敌人进攻,战至下午,阵地虽寸土未失,但伤亡很大,预备队已用完了。我命令9连派兵力增援。9连先派4个班上去,后来7连继续要人,营里尽量满足,要多少,给多少。这样,3个小时内向阵地上添了7个班的兵力,而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么多,上去后没有工事隐蔽,敌人炮击时增加了不必要的伤亡,造成了兵力的浪费。这显然违背了多屯少摆“小兵群”作战的指导思想。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马上命令1营参谋长陈廷玉到向上增授的必经之路4号坑道去。我对他说:“你到那里去把关,不能光听下面干部叫,要了解他们缺多少兵,伤亡1个补1个,缺两个补两个,需要多少补多少,一定要把住这个关,不能浪费兵力!”而后,我又对阵地上的指挥员交待,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能敌人炮火一重、攻击一猛,有点伤亡,就向后面要増援,要知道自己缺多少兵,阵地工事能屯多少兵,想好了再要,要沉得住气!”陈廷玉到4号坑道后,很快把住了关,在以后的战斗中,既保证了守住阵地,又没有造成兵力的浪费。

给他来个先下手为强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作战中了解敌情,摸索敌之行动规律,并据以确定具体的打法,是正确指挥的至要。上甘岭战斗中,我们非常重视这一点。几天打下来,我对敌人进攻的特点和规律基本上已经心中有数。敌人对我阵地进攻分大攻和小攻,大攻的目的在于夺取阵地,兵力通常为1个连至1个营。小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耗疲劳我们,或是为了掩护其抢运自己的伤兵和尸体,兵力一般为一两个班。敌每天发动攻击次数约为30次左右,大多为连以下规模进攻,但其中至少要有两次营规模进攻,通常上午、下午各1次。当有两个团同时进攻时,则会有3次营规模进攻。每天上午第一次兵力最大,攻击最猛,要挡住这一个浪头,后面就好办一些。因此,打第1浪头,就成了防御战的重点。

根据以前友邻部队打的情况和我们这几天防守情况,我发现敌人第1次进攻都是在上午8时左右。我琢磨,敌人在进攻前必然要有个集结地点,我们不能老等着敌人来打,何不在敌人没有发起进攻前做点文章呢?我便派出几个侦察员利用夜暗摸到阵地前方侦察情况,发现敌人是于4点左右,在我阵前的一片松林里集结,而后在清晨向我发动进攻。了解到这一情况,我立即找到炮团段团长对他说,今天乘敌人集结时,咱们给它来个先下手为强,用你的大炮狠狠地轰它一家伙,怎么样!”

“干!我们的卡秋莎正憋得慌呢!”

4日4时,炮兵阵地上一阵轰鸣,一颗颗火箭炮弹拖着火红的长尾巴,呼啸着飞向敌人隐蔽集结的那片松树林,在炮弹的爆炸声中,夹杂着敌人中弹后的一声声鬼哭狼嚎。当日,敌人到10点钟才开始炮击,12时才发起进攻。而且也失去了往日那种疯狂逼人的气势。后来得知,敌人第1梯队在集结时遭到我炮兵火力袭击,伤亡惨重,不得不从后方再调兵力,重新组织进攻。4日的防御作战炮兵立了一大功。

一看,二打,三带就成了老兵了

上甘岭参战前,团里补充了1个营的新兵,不仅使全团齐装满员,而且也增加了生气。出于时间紧迫,这批新兵只经过应急的战前训练,便投入上甘岭这个血与火的战场上来了。鉴于这种情况,我向各连指挥员交持,要发挥老兵传、帮、带的作用,多给新兵提供锻炼机会,尽快使他们适应战斗的要求,发挥重要作用。

各连上阵地后,都非常重视带好新兵。对每一个新兵都指定专人进行传、帮、带,在战斗中,很多连队都采取了“一看、二打、三带”的作法。即战斗开始时一个老兵带一个新兵上阵地,第1次老兵打,新兵看;笫2次新兵打,老兵在一边指导给他壮胆;第3次或让新兵自己打,或让他也带个新兵打,这样两、三次打下来,就成为有战斗经验的老兵了。很多新兵就是在上甘岭这个熔炉中,在战火中锻打成钢的。

5连新战士胡修道,就是这样炼出的一块钢。这个从四川农村入伍的新战士,是带着一脸稚气走上阵地的。他的班长李锋进一个党员,为人精细谦和,打起仗来沉着冷静,很有经验。11月5日,李锋带着胡修道和一个叫腾土生的新兵,坚守在597.9高地主峰3号高地上。开始,李锋见胡修道不时地远望北方,便对他说:“你看,北方这座山就是五圣山,祖国慰问团的亲人们就在那里,我们守住这个山头要紧得很,一被敌人占了,五圣山就危险了!”

胡修道听了这话,着急地说:“班长,我们一定用生命守住阵地,保卫祖国亲人的安全!”当敌人发起进攻时,李锋叮嘱他说:“你一定要沉住气,听我口令打!”战火硝烟很快就把胡修道熏染出来了。他在班长的指导下,一会打左,一会打右,一会打前,一会打后,击退了敌人多次冲击。当班长去支援9号阵地时,他和腾土生两人互相鼓励,继续与敌浴血奋战。当10号高地出现险情时,他主动带着腾土生前去支援。腾土生负伤后,他一人坚持战斗。3号高地吃紧,他又打回来,并且越战越勇,打得兴起时,还唱着歌与敌人搏斗。这天,他一人竟创下歼敌280多人的战绩,胡修道不愧为“金星英雄!”

对付敌人的“羊群”战术,还是“小兵群”战术好

自11月1日黄昏我团踏上上甘岭597.9高地至11月5日傍晚,敌人的最后一次进攻被打退了,这4天4夜是敌我争夺最紧张、最激烈的时间,是血与火交织的日日夜夜。尽管敌人使用6个团次的兵力,在数百架次飞机,数百门大炮,数十辆坦克的支援下,对我团阵地发动了连续的猖狂进攻,但不仅没能超越我雷池半步,反而在我阵前尸横千具,弃甲无数,不得不哀叹道:“联军在三角山(即597.9高地)是被打败了!”从此望我阵地而胆寒,再也没敢做大的举动。

我团依靠兵团及15军、45师和31师首长的正确指挥和兄弟部队、炮兵的有力支持,依靠集体力量进行周密、协调的组织指挥,依靠大量像王万成、朱有光、胡修道、蔡兴海这样有着顽强拼搏、孤胆对敌、勇于献身的战士,依靠“小兵群”战术发挥出来的威力,坚守597.9高地阵地如磐石,并取得歼敌2500余人,击毁敌坦克3辆、汽车5辆,击落敌机1架,缴获无后座力炮3门,60迫击炮8门,火箭筒5具,喷火器3具,步谈机7部,各种枪支323支,炮弹1000余发,子弹40000余发的辉煌战果。

战后,我到兵团部汇报战斗情况,王近山副司令员对我们的作战经验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他说:“对付敌人的‘羊群战术’,还是‘小兵团’战术好!”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8-30 04:47:16 |只看该作者
抗美援朝,它不是内战,不是中华民族的自相残杀,它是一场中华民族长期压迫,欺凌而火山爆发般的求独立,求尊严的立国扬威之战!军事博物馆有一张照片,上面是牺牲的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写的一首绝笔诗: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阿,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他是一位抗美援朝长津湖之战牺牲的冰雪雄魂-冰雕连将士中的一员,在朝鲜死鹰岭伏击南逃美军,但没能熬过盖马高原零下40度的酷寒,全部冻成一座座冰雕,发现时全部保持着伏击和准备跃来而起的姿势,人和枪都冻在一起,分都不能分开,让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感到极其震撼,胆颤心惊,谜一样东方精神至今不解。他们虽然没有和邱少云,胡修道,孙占元,杨根思等等烈士一样闻名,但同样悲壮。泪流满面那,泪流满面。如果他们能活着,死鹰岭上将会丢下多少具美军尸体?他们就是为了他们身后你我住着的土地敢于和强敌搏命的响当当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军人,试问有这样的军队世界上有谁能敌?向所有参加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印,中苏,铁烈克提,中越海战,中越边境等一位位牺牲的有名和无名的英雄致最最最崇高的敬意,没有当年你们的舍身忘死,浴血奋战,哪有我们今天的和平?愿活着的英雄努力过好每一天!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0 06:29 , Processed in 0.00878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