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人言:“饭前不训子,睡前不训妻”,是何意?其中有何道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30 19:19: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古人言:“饭前不训子,睡前不训妻”,是何意?其中有何道理                                                          2024-09-30 18:15                                        

发布于:天津市
   
        自小我们便被告知“家,是成长的港湾”,但维持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其中有着无数的妥协与体谅。原生家庭问题日渐受人们重视,人们越来越关注原生家庭的家风、环境。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若想走向成功,家庭教育往往是很重要的,可每一对父母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因此也会常常犯错,有些问题不纠正久而久之便成为孩子的心病。如今的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也是人们不断深思造成这现象的原因。古人云:“饭前不训子,睡前不训妻”,便是那时的人们对家庭问题进行深思后得出的结论,而如今却很少人知晓。这一句俗语是何意?其中又有何道理?且听我娓娓道来。

这所谓的“饭前不训子”,就如所写的一般,吃饭的时候不要教训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多时候的纷争往往发生在餐桌上,忙碌一天的父母子女难得聚在一起吃晚饭,若是遵循“食不言,寝不语”往往会导致气氛过于诡异,因此吃饭之时往往会聊些什么,本应该是轻松愉悦,温馨的用餐时间,却会因为话题选择的错误而导致矛盾的纷争。因为难得可以见到孩子,因此家长们往往会抓紧时间教训自己的孩子,指出他们的过错。孩子犯错很正常,“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生总会走错几条道,摔倒又爬起,家长指出孩子不正确的地方也是应该的。

可家长在不合适的时候,指出孩子的错误,往往会达到反作用。若是吃饭的时候,教训孩子,不仅使得父母孩子双方都因为受到教训心情不好,影响到孩子吃饭,消化系统因为情绪波动造成伤害,还会因为孩子不能安心吃饭而产生逆反心理,对你的“发号施令”视之不见,产生吃饭就是挨训的念头,越来越讨厌家长。这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与家长初衷截然相反,使得孩子越走越歪,直到走上不归路。

而如今,长久以来的习惯不止饭前训话这么一点,还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挫折教育方式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在如今的法治社会,更多讲求的是以德服人,以身作则,比谁拳头硬的时代早已过去,况且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如此之多,关于人权,关于法律对于公民合法权利保护与义务规定,暴力早就不再适用今天新一代的青年们。正确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站在制高点上的制裁,而是平等的劝说,或是以身作则,用合适的方式,合适的手段进行教育。

而这俗语的后半句:“睡前不训妻”,睡觉前的情绪波动对睡眠也会产生影响,当妻子被其丈夫训斥后,本就情绪波动,想入睡已然造成巨大的困难,再加上以往的种种事宜在脑海之中浮动,越想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想,由此进入一个越来越差的死循环,久久解不开。这样郁结在心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这些痛苦和愤怒一点有一点的积攒,郁结在心不得舒缓,抑郁成疾。还有一种结果就是选择没有再坚持的必要,选择离婚。而这一种训妻的行为,亦是对妻子的一种不尊重,是站在制高点上的审判。

在如今看来这个训妻的行为不过是男子为了满足自身的优越感,充满了大男子主义的思维,如今这样的行为更是不可取,毕竟她是你的妻子,不是你的奴仆,一段婚姻要想美满是在两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平等的基础之上的维持的,若是妻子有错,在合适的时候提出便好,而不是在睡前高高在上的训诫。而在古时,女性深受道德的礼仪的压迫,因此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只能做到一个字:“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想法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而给变,若是连古人所知不能做的事情依旧有人这么做,重蹈覆辙那便是不可理喻。在如今的时代,时代在发展,思维在进步,人若还是停滞不前甚至倒退,那总有一天会被时代所淘汰。如今的家庭观念,不应该是一人做主,而是共同经营,丧偶式养孩子的现象不应该存在,抚养孩子成人不应该只是母亲的责任,父爱可以是无声的,但不可以缺失,不参与还以父爱无声作为借口。而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是相互理解,和平沟通,父母不应该过多干预孩子的成长,孩子也应该理解父母的不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沟通。

人与人之间本就存在许多的磨合,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包容下的婚姻才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基础,家庭是夫妻二人的共同经营,孩子是夫妻二人共同抚养,若只有一方牺牲,这样的婚姻总是走不远的。婚姻并不是儿戏,抚养子女也不是儿时的过家家,是一件责任重大的事情应该慎重对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7 19:50 , Processed in 0.00729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