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与老师杨昌济的师生情,倔强的毛主席与家长风度的板仓先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7 21:02: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泽东与老师杨昌济的师生情,倔强的毛主席与家长风度的板仓先生                                                                  2024-11-03 16:30                                        

发布于:天津市
   
板仓先生之所以被称之为板仓,是因为其出生在板仓冲,并一直居住在板仓冲。
而今这个地方名叫开慧村,该镇又名开慧镇。
1871年4月21日,板仓先生出生在长沙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其祖祖辈辈都是知识分子,到了这一辈自然不例外。
父亲杨书祥读过不少古书,但积学不第,便一直在乡下教私塾。
杨昌济自7岁时就开始随父亲学习,在父母的熏陶下杨昌济幼时便颇显才华。不料第二年父母双双去世,他只能跟随居住在母亲向氏的娘家。也开始了一个人的求学生涯。
光绪十六年,考举人不中,便与友人谈论国家的改革之路,认为“非改革不能图存”。
1898年,正值戊戌变法,杨昌济求学于
岳麓书院,参加了谭嗣同组织的“南学会”,并积极向谭嗣同求学问,同样拜师于谭嗣同的也有曾经的蔡锷将军。在这里,杨昌济汲取了谭的很多政治思想。并在这一年有了他的第一个孩子-杨开智。
戊戌变法失败后,杨昌济回到家乡研究经世之学。无论是研究学问还是做人,都具有坚忍精神,他说:“吾无过人之处,惟有坚忍二字颇为着力,常欲以久制胜。”
后来他去日本专心研究教育学,打算从此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没等毕业,便受到好友章士钊和杨毓麟的极力推荐前往英国,在这里他学习了
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以及英国教育、国民习俗等知识。后来又去了德国、瑞士,对当地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都有研究。
从欧洲学习回来,杨先生便一直深耕教育。
当时政府想派他做省教育司司长,他辞不就,
只出任湖南
高等师范学校
教授,教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同时兼任湖南第四师范学校修身和心理学教员。

1912年,清宣统宣告退位,袁世凯在北平就任临时大总统。毛泽东认为革命已经结束,便脱下军装,
先后报考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商业学堂、公立高级商业学校。在公立高级商业学校学习一个月,感到不满意,最后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
由于学校课程有限,毛泽东深感在学校学习不如自学,于是
退学寄居在湘乡会馆,决定每日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半年时间里,他涉猎了十八、十九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以及严复译的亚当·斯密《原富》,孟德斯鸠《法意》,卢梭《民约论》,约翰·穆勒《穆勒名学》,赫胥黎《天演论》和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方面的书,以及一些关于俄美英法等国的历史地理书籍,古代希腊罗马的文艺作品。
在这个图书馆里毛泽东看到一张世界大地图,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并受到很大启发。
多年后毛泽东与斯诺谈起:“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我非常认真地区执行,持之以恒。我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很有价值。”
1913年,在毛泽东认真思考了以后的前程之后,决定要去教书。父亲表示不同意他进修,拒绝给予学费上的支持。苦于没钱上学,毛泽东只好报考不收取学费的师范学校,于是报考了湖南第四师范学校预科。在这里,毛泽东与老师杨昌济相识了。
1914年,省立第四师范与省立第一师范合并,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

在这里,对毛泽东影响最深的两个老师即是徐特立与杨昌济。杨老师教授教育学与伦理学,教育学生做一个公正的、有道德的、对社会有益的人。
在学校,毛泽东经常穿着一件灰色的布料学生长袍,冬天的时候就在里面加一件旧式的夹克衫。一年四季,毛泽东都穿着一条肥大的布裤子。平日里,毛泽东手中始终有一本书,他沉默寡言,从来不和不熟悉的同学打招呼,也不喜欢和其他学生开玩笑。
一日,在一节国文课之上,毛泽东因为最近文章的评分被国文老师袁吉六先生一降再降,气怒之下在课堂上就和袁先生吵了起来。原来在刚刚入学之后,毛泽东的文章就被评为低分,他焦虑不安,第二次思索改进之后,依旧得到一个低分,第三次,毛泽东非常用心,以梁启超的文章为典范来模仿,却得到了40分的全班最低分,他忍不住爆发了。
两人的争吵引来了黎锦熙和方维夏两位老师,再三劝说之下,毛泽东依旧固执己见,校长孔昭绶要处分毛泽东。大家商议之后,还是决定找杨昌济先生去调解。
当天晚上,杨昌济将毛泽东喊到了君子亭之中。
杨昌济对毛泽东和蔼地说:"人都有个毛病,自以为是,对别人说的一概不认。"毛泽东一听杨昌济这么说,以为杨先生马上就要开始训诫他了,岂料杨昌济只是转了个话锋:"你看,袁先生这方面的毛病就不小啊!揪着你作文'锋芒太盛,不太注重含蓄'的老毛病不放;对文法固执己见;当着学生的面和学生争高低不虚心。"
毛泽东沉默了,他知道他的文章太过直白激烈,只适合打笔仗,却上不了大台面。袁先生在学生面前和毛泽东争个是非,而毛泽东又何尝不是钻牛角尖去和老师争辩,对老师无礼呢?
杨昌济以这种方式训诫毛泽东,因为他明白毛泽东是一位执拗而有着强烈自尊心的青年,他已经听多了单刀直入的批评。杨先生用一招"反弹琵琶",想让毛泽东换一个角度加深思考。杨昌济的教育方式向来是儒雅的,有了这样的开头,后来和毛泽东的谈话一直顺利和谐。
末了杨昌济对毛泽东说起了一件事,原来在湖南一师的入学阅卷之时,袁先生亲自将毛泽东的文章定为了第二名,后来在杨昌济的建议之下改成第一名,以满分成绩进入学校。毛泽东只知杨昌济先生对他最好,却不知袁先生也是十分珍惜他的才华的。
听了杨昌济的话之后,毛泽东心中五味俱杂,有懊悔,也有欣喜。从对袁先生的不理解,慢慢有了新的认知。袁吉六先生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帮助毛泽东提高文学水平,而毛泽东却误解了先生的意思。这一场争吵,毛泽东是失落的,袁先生同样也是心碎的。毛泽东认识到自己的偏激,不顾当时的时间已经很晚,直接奔向袁先生家去道歉。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时常单独向他请教问题,师生之间私交颇深,他对于青年毛泽东的影响是深刻而潜移默化的。在他的影响之下,毛泽东开始潜心研究曾国藩、王船山的经世之学,注重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湖湘之学,让毛泽东一生受益匪浅。
杨昌济将毛泽东当作了儿子一般教导,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对毛泽东没有任何保留。这对于内心敏感、独身求学的毛泽东而言,杨昌济就像一位时时刻刻都站在他身边的家人,让毛泽东感到异常温暖。杨昌济不仅仅让毛泽东热爱上了伦理学,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对道德和独立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见解。而且还在体能训练方法上给了毛泽东新的启迪。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是毛泽东在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章《体育之研究》之中的名言。当时中国人对体育的认知并不深刻,一日,毛泽东来杨昌济家中寻找老师,师母向氏对毛泽东说:"你得再等等,老师正在做冷水浴。"
那时候已近冬日,杨昌济先生还在用冷水沐浴吗?毛泽东非常不解,询问老师:"老师您在做什么呢?"杨昌济说:"锻炼筋骨。练意志,练心力。"
杨昌济泡冷水浴的习惯从在德国留学之时就已经养成了,他甚至找人特制了一个澡盆,一年四季,每天早晨都会在澡盆里面洗冷水澡。他对毛泽东说:"人如果想要锻炼自己的意志,那么一定要坚持每天都做一件艰难的事情。"

毛泽东立刻领会到老师的意思,一个人仅仅有聪明才智,没有坚定的意志,没有强健的体魄,也不可能成大事。从此之后,毛泽东和杨昌济一样养成了每天清晨洗冷水浴的习惯。
在当时,"体育"在传统教育之中始终没有提到重要的地位,在杨昌济看来,身体是改造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基础,即便他不愿为官,但心中却潜藏着浓烈的国难和使命感。这种观念也在毛泽东心中生根发芽:
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而收效远。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时,最喜爱读道德哲学跟报刊,这成为他终生的两项最爱。
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毛泽东接受的影响既来自言教,也来自身教。他的伦理道德样板便是这位具有一种罕见能力的人,一位具有某种颠覆性的绅士,公开支持寡妇再婚的权利,这引起长沙社会的哗然——即他的老师杨昌济,被中国新时代潮流裹挟的旧中国传统的继承人。
杨昌济有一种家长风度,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老夫子”。他讲课是在课堂上朗读早已准备好的手稿,但他在一代渴求人生意义的年轻人心中,播下了可以结出激进主义果实的种子。受谭的影响,杨昌济尊崇宋代理学,但他在英国和德国的4年时光里,吸取了康德、T.H.格林和其他欧洲理想主义者的理论。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的,是他对心灵和意志的信仰。善于思索,勇于实践,你头脑中新的思想就会使世界变样。
除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很遥远的斯大林以外,没有哪一位仍然在世的导师比这位爱丁堡大学毕业的中国哲学博士给毛泽东的影响更为深刻。毛泽东受到杨昌济伦理课的极大激励,他甚至就一位不太重要的新康德主义者F.泡尔生所著10万字的教科书《伦理学原理》,写下了1.2万字的批注。星期天在杨昌济的住所,毛泽东和其他受先生宠爱的学生总是整个午饭时间都坐在那里,毕恭毕敬地倾听。毛泽东后来娶了杨昌济的女儿,他们最早见面就是在这种拘谨的午餐会上。作为老师、朋友和岳父,杨昌济很容易对毛泽东施加影响。
毛泽东以文章回应了杨昌济德育的激情。一篇题为《心之力》的热情的文章得到了令人羡慕的100加5的分数。这使毛泽东非常兴奋,他把这事告诉了很多人。
很久以后,毛泽东在谈到他的那位教授时,都说他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
杨昌济在1915年4月5日的日记之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在杨昌济的心中,毛泽东和蔡和森等学生是他竭尽全力培养的栋梁之才,将来定是要成为国之栋梁:
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1918年6月,蔡元培多次来信聘请杨昌济来北京大学任教,杨昌济临行之前和毛泽东郑重道别,并且对他说:"润之,跟我一起去北京吧!你前途无量,应该继续深造。你不要怕家里不给你学费,这个好办,只要我一天不失业,你就不愁没有学费。"
毛泽东沉默了,他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他舍不得如慈父一般的杨先生,也对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暗生情愫。而当时在杨昌济支持下的"新民学会"刚刚成立,毛泽东也放不下它。
两个月之后,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杨昌济知道之后非常高兴,马上写信给了毛泽东和蔡和森,希望他们可以积极参与。杨开慧也高兴地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收到信后都来不及回复,就直接来到了北京。
不过毛泽东这次来北京并不打算去法国,在杨开慧的提醒之下,他打算通过自修进入北大的预科班。杨昌济专门向李大钊推荐了毛泽东,让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因此才有机会和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接触,在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之下,毛泽东接受了马列主义。
五四运动期间,杨昌济发表《告学生》一文,号召青年要敢说敢做。1920年,北京这年的冬天特别寒冷,毛泽东因为受到了李大钊的影响,想要辞去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的职位,回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革命思想。可这时候的杨昌济已经病重,住在协和医院之中。

这一日大雪纷飞,毛泽东听闻杨先生身体欠佳,冒着大雪前往医院。看到毛泽东来了,杨开慧轻声呼唤杨昌济:"爸,爸,润之来看您了!"
杨昌济从昏迷之中醒来,吃力地对毛泽东说:"润之,我病情难得好转,只有一件事情放心不下,就是小霞(杨开慧乳名)……你们都不小了,希望……尽早完婚……"
杨昌济说完这些之后就晕了过去,后来再也没有醒来。
杨昌济对毛泽东的言传身教是诸方面的,他一直鼓舞着毛泽东全面发展,在毛泽东无助不解,想要退学的时候,是他提点了毛泽东,让他最终走向了正路。当我们阅读《杨昌济文集》和《达化斋日记》的时候,能感受到杨昌济对教育的执着,也庆幸迷茫的毛泽东能遇到这位老师,他就像是一盏照亮前行方向的明灯,给了青年毛泽东最大的精神支持和动力。
何止是毛泽东,
班上的其他青年学生也是如此。无论他们在生活之中遇到任何变故,有任何解不开的难题,第一个想到的总是杨昌济。他似乎能让一切事情迎刃而解,这便是杨教授。
他在1915年的日记之中,清楚记录了毛泽东的家乡,家庭背景和来到长沙后的履历,能对一位农村来的学生如此用心,可见杨昌济作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的深度。
在后来,毛泽东的梦想也一直没有变过,那便是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他也真正地做到了一名如他的老师那样,教导出了数不清的学生。大家都称他为毛教员。
教师,是学生的环境所在,杨昌济是培养创造者的创造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9 20:24 , Processed in 0.00720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