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庭坚7岁时写了一首诗,后来成为千古名篇,道尽了成年人的辛酸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21 15:20: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黄庭坚7岁时写了一首诗,后来成为千古名篇,道尽了成年人的辛酸                                                         2024-02-21 12:18                                         

   发布于:山东省
   
前言
一个七岁小孩,就道尽了成年人最深沉的疲惫与困惑,这童稚的笔触下蕴含的,是儿童特有的灵性与洞察力吗?
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才识超群却屡遭贬谪,他以豁达看待,唯有诗文陪伴左右,这舍官业的从容态度,是超脱世俗的淡泊吗?
两位当世名宿相逢,彼此欣赏、诗文唱和,浓墨重彩描绘的这段“知音”情谊,又蕴藏了怎样一番绝美传奇?他,就是那位千古绝唱的文坛奇才——黄庭坚。

一、一个七岁的孩子,道破红尘中人事苦
黄庭坚,生于北宋庆历年间一个典型的大家族。父系祖上几代都是进士出身,他自幼就展露出惊人的聪慧与记忆力。庆历四年(1044年),七岁的黄庭坚,创作了千古流传的名篇《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平淡无奇的乡村牧童,驱牛而过,悠扬的笛声远远传来。与长安城中争名夺利觥筹交错的官场人士相比,牧童才是真正的逍遥自在。
朴实无华的词句之下,七岁孩童的文字,却道出了红尘喧嚣中的一片澄明。牧童简单的生活,比起功名利禄的虚华错综,才是真正的解脱与自在。

这样洞穿红尘,超然物外的意蕴,让人不得不惊叹这七岁孩子的眼光与胸怀。他看透了成年人最深沉的疲惫与困惑,道出了似懂非懂的人生哲理。这份稚气未脱的灵性与洞察力,对日后他文学新颖的开拓,也埋下了伏笔。
当时的黄庭坚,尚且只是个懵懂少年。但是他已经敏锐地捕捉到,这红尘世界中,许多人心中积淀的那份压抑与无奈。
长安城,聚集了无数达官贵人。他们日夜计算功名利禄,心中却缺少平和与快乐。而乡村牧童随心所欲地放牛,哼着小调,倒正是这世间最无拘无束的生灵。

黄庭坚身在书斋,未经世事,但他的心灵却意外地深邃。短短数句间,他抓住了红尘与乡野的鲜明对比。前者拥挤喧嚣,后者空旷闲适;前者功名心切,后者逍遥自得。
他明白,真正的从容不迫,来源于返璞归真的淡泊名利。于是童稚的文字间折射出的,是超出其年龄的洞察力与睿智。
后世的很多评论家试图剖析这首诗歌的深意所在。的确,一个七岁的孩子,怎会对红尘中的算计与炎凉了如指掌?
然而这正是黄庭坚的与众不同之处。他天生神童般的聪颖,令他见微知著,体悟到许多平常人需要几十年打滚才能明白的道理。这样的神童,必将大有可为。《牧童诗》为他未来灿烂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调。

二、才华横溢的诗人,几遭贬谪却意兴阑珊
自幼聪慧过人的黄庭坚,刻苦钻研,很快成为一代文学奇才。他深谙经史百家,尤其对诗歌情有独钟。每每有灵感迸发之时,总是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上几百字。
就这样,短短数年间,黄庭坚已经积累了大量文章。这些作品新颖独特,被称作“诡异体”,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文学流派。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黄庭坚中进士,开始踏上仕途。可他性情高傲,言论颇为尖锐,屡次得罪当权者。几经贬谪,终于在政和年间被贬至潮州安置。

然而,多次遭贬的黄庭坚丝毫不以为意。他唯恐与世隔绝,反而用诗文记录下自己所见所闻。比如《登真山亭》写下了他面对身世起伏、积极向上的心情:“此身虽负千斤,百忧千恨不敢吟。总为今生计较少,岂肯将来事委身。”
黄庭坚对官宦的漠视与超脱,更像是对文学创作的一种执着。他宁愿选择自由发挥文字的乐趣,也不屑与朝堂上打转受辱。在他笔下,遭贬所到之处也化为了灵感的渊薮——那并非苦难的流放,而是另一种森林与湖泊的归宿。
黄庭坚这种超然物外的性情,很大程度上源自他的家学渊源。他天生神童,又生在书香门第。自幼耳濡目染的,就是先祖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为官清正,从不避讳权贵;诗书传家,世代教子有方。

这样的家教与熏陶,自然让他养成豁达高蹈的性格。政治权势于他而言,只是过眼烟云;遭贬放逐之地,也不过是另一个世外桃源。
尽管多次上京赴考,几次中举,最后终于金榜题名;但对黄庭坚来说,进入仕途不过是锦上添花。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是那个穿行乡野,哼着小调的牧童。
也因此,纵然他后来屡遭贬谪,也丝毫不以为忧。大限将至的时候写下的遗诗里,充满的全是淡泊名利的洒脱:
“故国三千里,故县万谷。晚年命丧黔中,死而百般苦。”这样豁达看淡一切的性情,让黄庭坚得以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屹立不倒。也让后人看到,一个真正信仰诗文、超然世外的文人之魂。

三、一段与苏轼惺惺相惜的知音之谊
黄庭坚这位新锐文学家,很快就获得了当代名家苏轼的赏识。两人初次见面便异口同声,一见如故。
苏轼直言黄庭坚的诗作“清丽脱俗,自成一家”,对他推崇备至。两人不断唱和,诗文来往频繁。一次,苏轼因事经过齐州,受到了黄庭坚舅父任知州的款待。舅父将黄庭坚的诗句摆在案头,引以为荣。
苏轼看后大加赞赏,更加确信黄庭坚必将大放异彩、名满天下。两人相见,每每高谈阔论,畅所欲言。彼此的作品也成为启发的源泉:“文体精密古雅,词藻清丽高远”,黄庭坚对苏词推崇有加。而苏轼诗风中也渐渐融入了黄庭坚“诡异体”的影子。

他们相互欣赏、互相帮衬,共同开创了词坛新风。这两位当世最杰出的文人,心灵和思想的契合,构筑起了一段真挚动人的“知音”情谊。
黄庭坚与苏轼两人相逢的故事,在后世一直流传甚广。作为两个当代最杰出的文学大家,他们一见如故、天下无双的“知音”关系,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两人初次见面,便是罕见的两情相悦。彼此作品风格迥异,却都对对方推崇备至、无保留欣赏。这在当时文人圈中也是较为罕见的。

后人分析这两人关系密切的原因时,往往归结于性格契合——黄庭坚豪迈大方,苏轼温润儒雅;前者条分缕析,后者雄浑磅礴;一严谨一奔放,正是最好的互补。
但其中更重要的,或许是两人内心深处对文学与诗书的执着与热爱。他们都明白,好的作品永存,是命运给予他们最宝贵的馈赠。政治地位虚幻无常,唯有笔耕不辍。于是两颗为文意趣相投的心,也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有人评论说,若不是黄庭坚早逝,苏轼晚年在黄州,这对“知音”也许会有更多的唱和佳作留存后世。然而即便生命攸关,也无法割裂两人心灵的联系。正是这种超脱浮世,不染红尘的心灵之交,成就了他们千古绝唱般的惺惺相惜。

四、千古绝唱,其文采卓然脱俗
黄庭坚一生词林茂盛,诗作篇篇。他的文思新颖,开辟出了“诡异体”这一崭新流派,在宋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他对古文也造诣颇深。词章清丽流畅,是古文家中少有的佼佼者。再者,他的书法造诣也堪称一流。其行草书承续了苏轼的风骨,而又自成一格。后世书家如米元仲等,也深受他的影响。
最后,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那些关于爱情的描写尤其令人难忘——主题多样,想象丰富,措辞委婉,充满美感与韵味。
黄庭坚用他独一无二的笔触,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他开辟的“诡异体”,对北宋的词风改革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

在千百年的文坛长河里,这样才华横溢、开拓进取的文人,也屈指可数。可以说,黄庭坚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绝无仅有的千古绝唱!
黄庭坚的文思妙境,丰富多彩,最终汇成了一部典型而不朽的精品典籍——《黄州文类》。这部藏书基本收录了他毕生的文学创作成果,囊括诗歌、散文、委婉动人的爱情描写等等。对后世来说,它既是研究黄庭坚文风的宝库,也是北宋文学风貌的微缩版。
黄庭坚的才华,在这部藏书中充分显现:他既成就斐然的古文,又开辟新颖的文体;他既能云水般淋漓顾影自怜,也能红尘中遒劲挥洒;他既描写儿童之稚真,也道出中年之憔悴......这样蕴藉深厚、体裁广博的文字丰碑,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也正因此,《黄州文类》的出版流传,对北宋以来的文学面貌和审美气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引领作用。

结语
无数后来墨客仰慕黄庭坚的妙笔,也试图模仿他独具的文风;新锐作家在筚路蓝缕开拓新题材、新体裁时,也难免会参照他的创作。如此这般,这位才华横溢的奇才,已然成为千古绝唱足以媲美的典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8 05:41 , Processed in 0.00785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