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溥仪究竟是怎么走上叛国的道路?1945年8月18日伪满洲国解散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18 04:20: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溥仪究竟是怎么走上叛国的道路?1945年8月18日伪满洲国解散                                                         

2023-08-17 21:03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溥仪究竟是怎么走上叛国的道路?1945年8月18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宣读《满洲国皇帝退位诏书》,伪满洲国解散。

溥仪走上叛国投敌的道路,固然有自己的因素,身边众多人的煽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要知道,满清灭亡时溥仪年仅5岁。他自己承认,对于满清的记忆并不多。

而满清灭亡以后,本来就属于少数民族的满族实际上早已汉化。除了少数旗人向往过去的特殊地位,绝大部分满族人成为普通民国公民,只是考虑自己的生计和家人。

换句话说,溥仪身边并没有什么支持者,也没有什么政治力量,想要复辟基本是不可能的。

明朝灭亡以后,占人口绝对多数的汉人,也是花费了200多年才推翻满清。

可以这么说,溥仪从一个并没有什么认识的儿童,成长为一心要复辟满清,甚至不惜投敌卖国的家伙,同身边的人有很大关系。

溥仪承认,他的成长期间除了庸碌的父亲醇亲王以外,大部分内臣都在鼓吹复辟。

为什么这些人要鼓吹复辟?本质上也是为了利益。

溥仪在紫禁城的时候,每年都有大量的花费,民国政府每年给的400万大洋还不够用。

溥仪后来发现,他和皇后以及四大太妃,每月光是吃饭就要花费1万4000多两白银,包括3万多斤肉,4000多只鸡鸭。

试问,就算溥仪一家都是世界顶级大胃王,也不可能每个月吃这么多。

可见,大部分的餐费都被经手的官员和太监贪污了。

实际上餐费还是小事,整个紫禁城的财富都在迅速被掏空,或者说偷空。

溥仪自己都感慨:到我结婚的时候,偷盗已发展到这种程度:刚行过婚礼,由珍珠玉翠装嵌的皇后凤冠上的全部珍宝,竟整个被换成了赝品。庄士敦师傅曾告诉我,他住的地安门街上,新开了许多家古玩铺。听说有的是太监开的,有的是内务府官员或者官员的亲戚开的。后来,别的师傅也觉得必须采取措施,杜绝盗患。最后,我接受了师傅们的建议,决定清点一下。这样一来,麻烦更大了。首先是盗案更多了。毓庆宫的库房门锁给人砸掉了,乾清宫的后窗户给人打开了。事情越来越不像话,我刚买的大钻石也不见了。

溥仪决定盘查建福官的库存物品,看看究竟被偷走了多少,几天后建福官就发生了大火,烧的一干二净。

话虽如此,这种直接偷盗溥仪身边的财物,终究是小打小闹。

鼓吹复辟的人则有着吕不韦的心态,这是无本万利的绝佳投资。

万一复辟成功了,这些复辟的支持者立即会获得巨大的财富和政治利益,比在皇宫里小偷小摸要厉害多了。

不过,这些鼓吹复辟者也分为几派,其一是老臣陈宝琛为首的一批“旧臣”。

身为溥仪老师的陈宝琛,一直希望能够利用时局的变化复辟满清。

在溥仪11岁时,军阀张勋曾将满清复辟了2周时间。虽然这次复辟形同闹剧,却让陈宝琛等老臣看到了希望。他们认为这样从军阀内讧中获得好处,自己并不承担任何责任,是最好的结局。张勋复辟后,溥仪和陈宝琛等人也没有被民国政府惩处。

只是,明眼人都知道,陈宝琛一派是难有作为的。

军阀内讧未必会请出溥仪做皇帝,退一步说就是成为了皇帝也是地地道道的傀儡,不可能掌握实权。

对此也心知肚明的陈宝琛一派,转而主张维持现状等待时机,最低程度不会去冒险,还能维持一个社会名流的地位。

这种思维在今天看来,对溥仪是最有利的。

年轻气盛又被反复煽动的溥仪,却是不可能接受陈宝琛一派的观点,因为这等于什么都不做,无法改变非常憋屈的现状。

除了陈宝琛这派以外,曾经占据主流的是联络军阀派。

这一派主要是满清的部分遗老遗少,主要是贵族,尤其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

他们要是走,当年努尔哈赤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通过收买一些军阀,组成自己的军队,接着一步步夺取天下。

只可惜,军阀是有奶就是娘,谁给钱就听谁的,眼中只有利益。

溥仪给他们大笔资金,军阀就名义上听你的。一旦溥仪不给钱了,军阀立即翻脸不认人。

这一派的主张也不靠谱,毕竟溥仪也没有掌握太多的资金,填不了这种无底洞,更别说填了也没有意义。

况且能够被溥仪收买的,也不可能是什么大军阀,掀不起风浪。

说起来,张勋已经够强大了,手下也有数万军队,还不是被段祺瑞闪电般击溃。

就算张勋扶持溥仪上台,也未必是什么好心,很有可能是董卓对于汉献帝罢了,立个傀儡招摇过市。

更重要的是,溥仪的经济状况日益困难,缺乏收买军阀的资金了。

自从被赶出紫禁城以后,溥仪就失去了大部分的文物珍宝,财富缩水大半。

而溥仪一家到了天津租界以后,最初几年肆无忌惮的挥霍。

溥仪自己爱花钱,什么贵就买什么,他的皇后婉容比他还能挥霍。妃子文绣出于嫉妒心理,只要皇后买什么自己就要什么。除了挥霍以外,当时旗人生活早就一败涂地,溥仪还要拿出很多钱来接济当年的落魄王公贵族,加上收买军阀也要大笔开销,每年花费都是巨大。这已经不是入不敷出,而是根本就没有入,一味的坐吃山空而已。

这么折腾了几年,溥仪连日常开销也难以维持。

溥仪自己回忆:天津时期的购买用品的开支比在北京时大得多,而且月月增加,像钢琴、钟表、收音机、西装、皮鞋、眼镜,买了又买,不厌其多。婉容本是一位天津大小姐,花钱买废物的门道比我多。她买了什么东西,文绣也一定要。我给文绣买了,婉容一定又要买,而且花的钱更多,好像不如此不足以显示皇后的身份。文绣看她买了,自然又叽咕着要。这种竞赛式的购买,弄得我后来不得不规定她们的月费定额,自然,给婉容定的数目要比文绣的大一些,记得起初是婉容一千,文绣八百,后来经济有了困难,减到三百与二百。

至于我自己花钱,当然没有限制。由于这种昏天黑地的挥霍,张园又出现了紫禁城时代的窘状,有时竟弄得过不了节,付不出房租,后来连近臣和“顾问”们的俸银都开支不出来了。

虽然溥仪还有几十箱紫禁城搬出来的珍贵文物和珠宝,但这可是最后的财富,一旦用了就陷入赤贫状态,用完了就会要饭。

溥仪知道王爷拉车的事情,清朝第十七克勤郡王爱新觉罗.晏森,在20年代末期被迫拉车谋生。

晏森这家伙可不是没钱,在满清灭亡时候他是15岁,家里还有大笔财富和一栋王府。然而晏森挥霍成性,坐吃山空,花钱如流水。他将王府卖了10万块大洋,仅仅2年就挥霍光了,平均每年用5万大洋。当时在北京拉车的骆驼祥子,已经是出苦力的打工皇帝,每月也就赚8到10块大洋。由此可见晏森的挥霍能力,相当于平均每年挥霍高达几千万人民币。

晏森是极品,最后连祖坟都卖了,换来的钱款也是迅速挥霍完了,只能仗着身强力壮拉车为生。

溥仪知道这事深感羞辱,毕竟晏森也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祖先还是铁帽子王。

为此溥仪接济过晏森,送了他一座四合院,给了一笔生活费,让他不要出来丢人现眼。

只是没多久,晏森又将这点财产折腾没了,晚年几乎沦落为乞丐。

晏森这种贵族,在当时绝对不是少数。

晏森的好友,怡亲王毓麒把家产挥霍一空,也把王府卖给了洋人,30多岁的时候在一家京剧团打杂,后来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郑亲王昭煦为了混口饭吃,也是挖了自家的祖坟,后来还被警察抓了,也是在贫困交加中死去。

溥仪很清楚,自己一家挥霍程度只有比上面几个人更厉害,只是仗着坐吃山空的这座金山比较大罢了。

到了20年代后期,溥仪的经济有了严重问题。

1931年文绣闹离婚,提出给50万大洋赡养费。溥仪听到这一条,忍不住笑出声来。别说50万大洋,就算5万块大洋他此刻也拿不出来,甚至连日常开销都难以维持。

由于溥仪已经考虑去东北投敌,在郑孝胥劝说下决定低调处理此事。他尽全力筹集了5.5万大洋作为赡养费,已经是倾其所有了。

上面说了这么多,我们言归正传。

上面两派的主张实际上都不可行,第三派就成为溥仪信赖的复辟主力。

这一派就是利用洋人派。

有趣的是,这一派也分为两类,第一类就是英国籍太傅庄士敦,他主张在大英帝国庇护下复辟;第二类就是罗振玉、郑孝胥一派,主张在日本人庇护下复辟。

没多久,庄士敦首先出局,因为英国人并不支持中国复辟回封建王朝。义和团事件还记忆犹新,英国人宁可同军阀政府打交道、做生意。

在溥仪遇到困难时,英国政府多是袖手旁观,庄士敦的主张也就不被重视。

最终,只剩下了罗振玉、郑孝胥这一派。

罗振玉和郑孝胥本质没有不同,说是为了满清,实际上只是为了自己。

这两人在民国社会,勉强算是社会名流而已。他们的地位不高,也没什么财富,都希望握住溥仪这张王牌。

在他们看来,只要控制住溥仪,就可以同日本人讨价还价,最大程度上扩大自己的利益。

本来罗振玉占有绝对优势,他几十年前就同日本人有勾结,并在918事变前后成为推动溥仪复辟的首要人物。

918事变爆发前几个月,罗振玉就从居住的大量跑去找溥仪,宣称东北会有大事,希望溥仪趁机复辟。在郑孝胥拆台下,溥仪当时并没有相信罗振玉,还是观望而已。

918事变以后,罗振玉在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部里,以关东军重臣板垣征四郎代表的身份,拿着大汉奸熙洽的信件要求溥仪去东北。

时任东北保安副总司令的熙洽,在918事件中率领吉林东北军投敌,大体上控制了该省。熙洽说了很多大话,甚至扬言只要溥仪到了东北,吉林立即宣布复辟满清,其他省也会跟进。关东军很快会彻底占领东北,随后染指关内,帮助溥仪彻底复国。

罗振玉联合日本人使用了很多手段,又是利诱又是威逼,终于将溥仪弄到了东北。

有意思的是,溥仪到了东北以后,罗振玉就立即失势了。

原因不复杂,一是罗振玉为了忽悠溥仪去东北,说了很多大话,此时根本无法兑现。溥仪到了东北以后,发现直接被日本人软禁,甚至无法下楼去旅馆大厅。

而之前罗振玉对溥仪的许诺,什么“光复大清”“皇帝制度”“一切准备就绪”都被现实证明是扯淡。这引起了溥仪的愤怒,认为罗振玉为了利益欺骗自己,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二是郑孝胥父子比罗振玉更没有底线。

罗振玉虽是利欲熏心之徒,毕竟是遗老之一,认为日本人至少名义上要复辟满清,也让自己对溥仪有个交代。

日本人建立伪满洲国,只是类似于吞并朝鲜之前的过渡而已。

日本人吞并朝鲜之前,先是强迫朝鲜高宗建立一个大韩民国,自称为皇帝。朝鲜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高宗只能称为国王,没有资格为皇帝。

成立大韩民国以后,等于朝鲜彻底脱离宗主国中国,脱离了之前几百年的历史。

随后日本人才搞了个日韩合并,直接将韩国吞并为日本领土,朝鲜高宗瞬间成为日本普通王族。

对于伪满洲国,日本只是利用溥仪过渡一下,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宣布伪满洲国是日本领土,将其吞并。

所以,日本根本就不可能同意罗振玉复辟满清的要求,同意了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就在罗振玉对此不满,反复同日本人争执的时候,郑孝胥父子杠上开花,直接同意了伪满洲国为共和国,溥仪只是一个执政。

日本人把罗振玉和郑孝胥都当作走狗,现在罗振玉不太听话,反而郑孝胥无底线,当然就换狗了。

罗振玉从此失势,郑孝胥则成为伪满洲国的总理大臣。

讽刺的是,郑孝胥也没有风光多久。不管怎么说,郑孝胥是个高级知识分子,还有几根硬骨头,不愿意彻底沦为奴才,偶尔同日本人作对。于是,日本人在1935年换上了土匪出身、更为厚颜无耻的张景惠,强迫郑孝胥退休养老。

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人都冒着很大危险,愿意做汉奸呢?

就郑孝胥、罗振玉来说,根本就是为了利益。

郑孝胥当上总理大臣以后也没权,曾经联合一些大汉奸同日本人争吵,威胁要集体辞职。

没想到,日本人立即翻脸,要求他们辞职以后必须将特别经费交出来。

所谓特别经费,就是日本人收买这些家伙给的钱,据说郑孝胥父子的巨款就有几十万元之巨,其他人或者几万或者几千不等。

这下子击中了汉奸的命门,他们只能灰溜溜的离开。

他们成为汉奸本没有实权,好在从日本人那里搞到了一些钱财。如果此刻钱财也没有了,他们等于白白背了汉奸的骂名,还可能被中国政府严惩,这是任何一个汉奸也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溥仪为什么做汉奸?除了试图复辟满清重新做皇帝以外,解决目前经济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管怎么说,哪怕溥仪做了伪满洲国执政,再也不愁经济问题,养尊处优过了14年富裕生活。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7-7 04:00 , Processed in 0.00851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