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退伍老兵午休时,公社干部冲进门,喊:别睡了!国防部长找你14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22 04:45: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大志 于 2025-5-22 04:47 编辑

退伍老兵午休时,公社干部冲进门,喊:别睡了!国防部长找你14年                                                                   2025-05-18 17:35                                        发布于:天津市
   
1987年,江苏海安。
退伍军人赵保群正趁着午休在砖厂宿舍里打盹,身上依然穿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刚躺在硬板床上,闭上眼睛准备休息,窗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赵师傅!赵保群同志!”
随即,急促的敲门声响起,声音中透着抑制不住的紧张与兴奋。
赵保群揉了揉眼睛,坐了起来。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公社干部老陈匆匆走进来,满脸的喜悦与激动,胸口剧烈起伏,话没等说完,他先是给了赵保群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似乎是天大的好消息。
“快别睡了!国防部长张爱萍找了你整整14年,今天派专人来请你去北京!”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击,震得赵保群差点从床上摔下来。他盯着老陈脸上的激动神色,14年前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那个总是穿着蓝布衫的“张续”大爷,他曾在病床上由赵保群一勺一勺喂饭,温暖的掌心,还有那句“小同志辛苦了”的话语,仿佛一切都历历在目。
1973年春,23岁的赵保群还是北京军区警卫班的班长。
一天,指导员把他叫到办公室,面色严肃地说:“有个重要任务,去301医院看护一个名叫张续的病人。”
接着,指导员明确提出了三条原则:“第一,不谈政治话题;第二,禁止与外界接触;第三,任何探视都必须在场,谈话内容要详细汇报。”

赵保群心中咯噔一声。五年军旅生涯,他清楚知道,“特殊看护”背后意味着什么。

推开病房的门,他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躺在床上,脸色显得有些苍白,左臂打着石膏,安静地闭着眼。听到脚步声,老人睁开了眼睛,目光温和地看着他:“小同志是新来的吧?辛苦你了。”

尽管声音沙哑,但那份和蔼的气息,像极了家乡村口的长辈,丝毫没有那种“需要特别看护”的威严。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保群注意到老人有许多不同寻常的地方。
每天送来的饭菜,老人总是吃得干干净净,即使是掉在桌上的米粒,也会捡起来吃掉;护士来换药时,老人总是轻声道谢;就连打扫卫生的阿姨路过时,他也会抬头点头示意。
这些细节深深打动了赵保群,他感到,这分明是自己熟悉的长辈形象,哪里像是那个需要特别监视的人呢?
有一天,赵保群正站在病房门口站岗,突然感到一阵眩晕,低头一看,裤腿已经被鲜血染透。几天前执行任务时,他的腿被铁丝网划伤,因长期疲劳和天气炎热,伤口发炎了。
他咬牙坚持着,但很快被病床上的张续看见了。老人按响了床边的呼叫铃,看到赶来的护士时,开口说道:“姑娘,我腿疼得厉害,麻烦给我拿点消炎止痛的药。”

等护士离开后,老人悄悄把药递给赵保群:“小同志,别忍着,我这把老骨头经得住折腾。”

那一瞬间,赵保群的鼻子一酸,想起了远在江苏的父亲,也是用这种笨拙却真心的方式,关心着自己。
从那以后,赵保群的职责变了样。
张续无法自己进食,赵保群便端起饭盒,一勺一勺喂给他;粥凉了就拿去加热,汤洒了马上擦掉。老人行动不便,赵保群每天定时为他清洗、换便盆,哪怕再脏再累,也毫不嫌弃。甚至老人想看报纸时,他也会先检查清楚,再小心翼翼地递给他。
他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认真做着每一件事。在赵保群心里,这已经不单单是任务,而是对待长辈应有的照顾与尊敬。

1973年深秋的一夜,病房里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打破了原本的寂静。
赵保群正打盹在病房门口,听见动静急忙冲进去,看到张续正在床上翻来覆去,嘴角已泛起白沫,床头柜上的中药碗摔倒在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
他猛然想起白天送药的护士那不寻常的表情。没时间多想,赵保群立刻转身跑向医生值班室:“快!张续同志中毒了!”
医生赶到后,检查完病情脸色大变:“乌头碱中毒,再晚半小时他就没救了!”
抢救过程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
赵保群如一尊门神般守在病房门口,若有人试图接近,他便立刻挡住去路:“医生正在抢救,谁也不许进!”

秋夜的风从走廊吹过,赵保群依旧一动不动。直到凌晨三点,病房里传来“体征稳定”的消息,他才意识到自己背后早已被冷汗浸透。
中毒事件过后,气氛变得微妙起来。

曾经和蔼的领导开始冷眼旁观,曾经的战友也避开了他。一天,指导员把他叫到办公室,语气冷漠:“组织考虑到你家庭困难,批准你退伍回乡。”
赵保群心里明了,这不过是因为他在抢救过程中打破了规矩,影响了某些人的利益。他没有争辩,默默收拾行李。
离开医院时,张续紧紧握住他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小同志,谢谢你,以后……多保重。”
赵保群的喉咙哽咽,回应道:“大爷,您保重,我知道您是好人。”
回到海安老家后,赵保群将这段往事深埋心底。

他在砖厂做搬运工,每天与泥土和砖块为伴。凭借部队培养的坚韧体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连续三年被评为“劳动模范”。
1985年,一名县报记者前来采访,拍了张照片:赵保群穿着工作服,站在砖窑前,脸上露出朴实而灿烂的笑容。没人知道,这位憨厚的工人,曾在首都的医院里,用自己满腔热血,守护过一位共和国的功臣。

张爱萍将军恢复工作后,始终没有忘记那个小战士。
他多次对身边的人说:“一定要找到赵保群,没有他,我可能早就不在了。”然而,由于通讯不畅,北京军区虽然查找了档案,只知道他是江苏海安人,却没能准确找到他所在的乡镇。
1987年10月的一天,张爱萍翻看《江苏日报》时,突然被一则简讯吸引了目光——《海安砖厂劳动模范赵保群:退伍不褪色,扎根基层做贡献》。
照片中的赵保群比14年前成熟了许多,但那份憨厚的笑容和挺直的身姿让张爱萍马上认出:“就是他!”

1987年11月5日,赵保群身着新做的蓝布衫,站在北京西长安街的一栋小楼前。
当门打开时,张爱萍将军已经快步走了出来,紧紧握住他的手:“小同志,终于等到你了,14年了,我一直想着要当面感谢你!”
这一刻,赵保群才恍若明白,原来当年的“张续”大爷,竟是张爱萍将军——那位指挥过百团大战,率舰队解放一江山岛的开国元勋。
张爱萍将军的夫人李又兰亲自忙碌着在厨房做饭,女儿女婿也从外地专程赶来。餐桌上,张爱萍将军不停给赵保群夹菜:“尝尝这个,是你阿姨特意学的江苏菜,今天我得好好照顾你一回,毕竟当年你照顾了我这么久。”
他转向子女们,郑重地说道:“没有保群同志,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团圆饭,这份恩情,我们张家世世代代都不会忘。”
接下来的一周,赵保群参观了天安门城楼,走进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还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在海军展厅内,讲解员在介绍张爱萍将军指挥海战的照片时说:“这是张爱萍将军,我国国防科技和海军建设的奠基人……”
赵保群默默地看着照片,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丝自豪的微笑。曾经在医院的日夜,那些喂饭、守夜、抢救的瞬间,突然显得格外深刻——他守护过的,正是值得尊敬的伟人。

离开北京时,张爱萍将军亲自将赵保群送到车站,握住他的手,感慨道:“保群啊,以后常来北京,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赵保群的眼圈微红,点了点头。他明白,那时他所做的,只是一个军人该做的事,却被将军铭记了整整14年。
这段深厚的情谊,跨越时空,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但却如同岁月的明灯,静静地发光——它代表了困境中的互助与关怀,历经沧桑后依然不忘的真心与赤子之情,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善意与真诚,永远在岁月中散发温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7:00 , Processed in 0.00746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