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人生不过三万天,放下执念即神仙,读完豁然开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14 07:02: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人生不过三万天,放下执念即神仙,读完豁然开朗                                                                               2025-06-12 09:26                                        

发布于:天津市
    《——·前言·——》
我们常常低估了“放下”的力量。

直到我们走到苏轼的年纪,才豁然开朗:人生不过三万天,每一天都在与命运相遇,我们无需为每一分得失过于纠结。

你是否也曾像他一样,站在人生的边缘,毫不惧怕跌落的危险?

苏轼的故事,始于他那张进士的录取通知书。20世纪的高考或许让你回忆起那些青涩的岁月,但如果你回望1000年前的科举,它便成了打破束缚、突破重重枷锁的唯一途径。

当苏轼在21岁那年通过科举,成为了中进士的一员,你是否能想象,他那时心中满怀激情,带着年轻的理想走进了当时最具权力的政坛?

怀揣着书生的理想和抱负,他满心期待地步入仕途。年轻的面庞,带着坚定的眼神和微笑,然而他无从预见接下来的风云变幻。

起初,官场给了他巨大的吸引力。作为“翰林学士”,他很快成为了朝廷中的一颗耀眼的星星。年轻、聪慧、才华横溢,他几乎注定要在这片土地上大放异彩。
然而,耀眼的光芒总是容易引发嫉妒与敌意,锋芒太过,也让他与权臣们的关系变得日渐紧张。尤其是在他中年之后,那些复杂而频繁的权力斗争让他几度陷入两难境地。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政治斗争异常激烈,权臣们往往以私利为先。在这种大环境下,苏轼的性格显得格外鲜明。他不仅博学多才,更敢于直言,敢于批评权贵。正因如此,他的才华并未转化为强大的权力资源。

有人推崇他的诗词,但又害怕他直言不讳的锋芒;他热心于政治改革,但改革的步伐却常常让人感到无法忍受的迟缓。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试图为百姓谋取福利,却在权力的游戏中成为了被牺牲的棋子。

提起苏轼,无法绕过的一个节点便是“乌台诗案”。这不仅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更是他与命运的“摊牌”时刻。
这场诗案的背景是苏轼因其诗文被控“讽刺朝政”,特别是他那首揭露时局的诗句,使得当权者感到威胁。
那时的宋神宗时期,政治气氛压抑,审查严苛,言论禁忌根深蒂固。苏轼因为这场诗案差点丧命。那105天的囚禁,他感到孤独无助,然而依旧在狱中写下了那句“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的诗句。

这不仅是他对命运的绝望,更是他在困境中的清醒。名利场的险恶与冷酷,再次向他证明了:在权力面前,一切才华似乎都无力抵挡命运的残酷。
大家都说:“才子无罪,笔有冤”,但在权力的洪流中,一切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甚至他的才华也无法阻止他跌入深渊。
这些日子,对苏轼而言不仅是对生命的考验,更是对他内心的深刻启迪。从那时起,苏轼似乎开始学会了放下。
他渐渐明白,名利终究是过眼云烟,生死才是人生最真实的考量。若无法放下执念,怎能不受束缚?于是,他不再拼命去追逐外在的东西,而是学会了“随心而行”,接纳那些被贬、被打压的岁月。
而苏轼的命运,也正因这一打击,打开了新的一章。黄州成为了他真正放下尘世纷扰的地方。

当他彻底摆脱金钱与名利的诱惑,选择放下所有让人疲惫的身份标签,脱下了官袍,成为了普通的“东坡居士”,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黄州,他耕田、酿酒、作诗,回归了百姓的生活,摆脱了权力斗争的阴霾,开始在田间、山水中找到了自己的宁静和自我。

值得一提的是,在黄州的那段时光里,苏轼不仅仅是文学巨匠,也成了农夫、厨师和酿酒师。他曾自嘲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看似荒诞的生活背后,正是他放下心中的执念后,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黄州的岁月教会了苏轼:有些得失,可以不再执着。
他曾说过:“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何必执着于一时得失?”这些简朴的话语,透出了豁达与深邃——生活的真正意义,或许不在于得与失,而在于放开,放下,找到心灵的平静与宽容。
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似乎常常是忘却的道理。我们总是忙于追逐得失,不停地寻求他人的认同,拼命去证明自己。然而,最终,我们却越来越远离内心的平和。苏轼的经历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放下执念,心灵才能真正自由。
苏轼的生活并没有因为黄州的放下而停滞。相反,这一放下,成为了他对人生更深思考的起点。
他的流放并没有让他放弃,反而使他迎来了一次更深刻的自我觉醒。
在黄州之后,苏轼被贬至惠州。这个位于南方的城市,相较于黄州条件更为艰苦,物资匮乏,但苏轼并未放任自己沉沦。
惠州的生活没有击垮他,反而成了他展现才华和影响力的新舞台。他继续创作诗词,关注民生疾苦,坚持“文以载道”的文学理念。
虽然惠州缺乏繁华,但却为他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宁静与思考。苏轼并没有沉溺于困境中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努力通过行动改善环境。
他在惠州开设了书院,培养了许多人才,力求改变当地的文化氛围。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条件下,他依旧以创造精神上的富足为目标。

等到他被流放到儋州时,他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更深的转变。
儋州几乎是贫瘠的代名词,食物匮乏,疾病无法医治,住所简陋,朋友稀少。即便如此,苏轼并没有沉沦于困苦与绝望。
他适应了环境,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实践,亲自开垦土地,教百姓农耕,甚至带领他们改良农业工具。
在儋州,他不仅继续文学创作,还探索书法与绘画的艺术。虽然生活艰难,这一切都展现了他如何用豁达与智慧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他以“东坡居士”之名,书写了许多有益的文字,不仅传播文化,也见证了时代。

在儋州的日子里,苏轼对地方民生的贡献,成了他与命运和解的过程。

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句话既是对困境的超越,也是对命运的接纳。
困境没有击败他,反而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自在之人”,他学会了将外界的压力转化为内心的平和。
1086年,经过多次流放与磨难后,苏轼被召回京城,再度入朝。但此时的他,已经与曾经那个年轻的才子截然不同。
他不再追逐名利,心境已彻底变化。他的归乡,标志着他人生的一种解脱——彻底摆脱了权力与欲望的束缚。
然而,苏轼的归乡并非是为了名利,而是回归对文学与艺术的追求。他的晚年充满诗意与闲适,没有了年轻时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
他在书法与绘画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被誉为“书画双绝”。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仅是技巧上的精湛,更是他内心世界的体现。
晚年的苏轼,从容不迫,超然物外。他不为世俗诱惑所迷,学会了在世间纷扰中保持内心的清静与自由。他的话语依旧犀利,但更多的是宽容与豁达。
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权力与财富,而是来自于放下对这些的执着。
正如他在《赤壁赋》中所写:“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如缀银瀑,落花如如故。”他将生活的每一细节都赋予了深刻的哲理,成为后人警醒与启示的源泉。

苏轼的晚年,是他一生哲学的圆满。他不仅是文学的丰碑,更是心灵追求与自由的象征。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放下执念,心灵才能获得宁静,人生才能变得更加豁达。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7-31 17:55 , Processed in 0.00746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