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乃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为何还常常自省与自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03:52: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乃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为何还常常自省与自嘲?                                                       

2023-02-26 10:40                                       
《洗儿》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一生跌宕坎坷,少而致仕,却屡遭贬斥,几起几落,正所谓“文章憎命达”,其词作成为中华文明史璀璨长河中耀眼的浪花。而其中所体现的正视自我,深刻反省过往,以及谐谑自嘲,消解岁月艰难与内心困苦的思想,自有其深刻的自身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笔者试图从其自身性格、人生经历、以及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文化背景三方向阐述苏轼自省与自嘲的形成原因,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饱含的深意。

一、 苏轼本人性格刚直、幽默豁达善于自嘲
明人曹臣所编《舌华录》曾有一则故事,苏轼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此中所装何物?或答,都是文章,或回,都是智慧,皆不以为然。只有爱妾朝云对道,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这句评价可谓恰如其分。
纵观苏轼一生,既不得志于熙宁、元丰新党,又不见容于元佑旧党,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苏轼并非依附于任何一派而攻击另一派,他的政论永远是基于百姓的利益,批评王安石新政操之过急如是,建议司马光废除新政需循序渐近亦如是,以“忘躯犯颜”“直言不讳”自许。
而苏轼幽默豁达为世所公认。所谓幽默,即是在自身的痛苦中寻找欢乐,是谓自嘲。“因为倘若没有幽默,即被赶到仿佛并不能生活的苦楚的感觉里去。悲哀的人,是大抵喜欢幽默的。(鲁迅语)”在颜中其先生的《苏东坡轶事汇编》,苏轼的逸闻轶事有1100多则,幽默故事有100多则。

其性格之诙谐豁达,可见一般。有学者统计苏轼词中悲哀词与戏笑词出现频率,也大体能旁证苏轼较少悲苦之情,而多达观幽默的人生态度。正如苏轼在诗中说自己“须臾便堪笑,万事风雨散”。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苏轼才能在颠沛流离中仍然可以积极面对生活,用自嘲消解艰难岁月,驱除个人烦恼,不沉溺于自怨自艾,抱怨世道不公,而是积极直面自我,不断反省,保持本心,始终直言己见。
二、 苏轼一生经历仕途坎坷促使其反省半生得失
经历“乌台诗案”后,东坡对自己三十年来的所作所为做了深刻反省,他在《答王庠书》中曾深切懊悔过他的少作:
“某少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故乐以此告群也。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贾谊陆贽之学,殆不传于世。老病且死,独欲教子弟,岂意姻亲中乃有王郎乎?”

可以看出,东坡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儒生之弊毫不留情地批判,多空文而少实用,这也是书生治国常犯的错误,而东坡也是在被贬黜成为地方官吏,接触到实际的民情民意后,才发出如此深切的感叹。
而在《与滕达道书》中,苏东坡深刻反思了自己对新法的偏见:
“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缪,少有中理者。今圣德日新,众化大成,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若变志易守以求进取,固所不敢,若哓哓不已,则忧患愈深。”
即使早年觉得新法急功近利一直反对。但在地方做官,发现新法亦有可取之处后,当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总揽朝政,废除新法时,苏轼却又说“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且诚恳承认了自己反对新法的“差缪”,“少有中理”。都是这些坎坷经历致使他真正了解朝堂上的政策适用于民间时所带来的影响,并引起他的反省。

鲁迅先生在翻译鹤见佑辅的《说幽默》时说道:“泪和笑之间只隔着一张纸,恐怕只有尝过泪的深味的人,这才懂得人生的笑的心情。”综观《苏轼诗集》,他早期的诗作多为少年意气之作,经历仕途坎坷之后,自嘲之作才陡然增多,而以后期所作为最多。正如苏轼自己所说:“盛衰阅过君应笑,宠辱年来我亦平”。而《初到黄州》诗中首句:“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他自嘲自己半生忙碌,老来却在江边钓鱼,感喟人生无常。
不过正是这种起伏孤寂,使他彻底洗去喧闹,开始深思人生意义,诚恳反省自己,品味其中滋味。
三、 苏轼所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宋代文化背景中均有内省之要求
苏轼生活在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宋代文化背景下,一生三教并蓄。而以苏氏为中心,在中国哲学史上曾形成“蜀学”。侯外庐认为:“三教合一是蜀学的主要宗旨”。这种思想,苏东坡是最为突出和执着的。
苏轼认为:“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因此他并没有盲目吸收各家思想,而是有自身的选择,一方面继承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又汲取道家超然世外的精神,而佛教的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空幻色彩也为他遭贬后的痛苦提供了一种疏解的途径。并因此形成了苏轼独特的世界观。

“自省”是儒家的概念,《论语·里仁第四》之第十七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学而第一》之第四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过:“日三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苏辙在论及苏轼之学时说:“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道家的逍遥境界,外观百态,内观己心的思想,也对苏轼有重大影响,尤其在遭贬后,黄老思想使他出世反观,在道家思想中得到慰藉。他和对陶渊明诗便是明证。
总之,苏轼正是在这样丰富的哲学思想中汲取营养,加之本身性格及人生历练,才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而苏轼身上的自省与自嘲正是当下知识分子最需要的品质。这也激励我们学习苏轼深刻自省,乐观豁达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王献峰,“论苏轼自嘲的‘不合时宜’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10月第4期
2. 王娟,“探析苏轼的自省与自嘲对人生态度的影响”,《学理论》,2015年第5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30 23:42 , Processed in 0.00762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