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宦游成了唐代官员必不可少的“工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28 07:07: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宦游成了唐代官员必不可少的“工作”                                                         2023-03-24 12:59                                       
                                       

唐朝官吏
“宦游”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指士人以外出求官或外出做官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游历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士人为了自己的仕途出游,以提高声望、培养关系,寻得求官之路;抑或是做官后因频繁地升任、贬谪、公务以及调动而进行地出游。我们从众多古诗词中可以看出官员宦游由来已久,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唐朝。
一、 唐朝官员宦游有利条件
据史书史料记载,宦游文化在唐朝最为兴盛,几乎所有盛唐士人都进行过宦游活动。我们都知道,唐朝在封建社会时期曾达到空前盛世,政治、经济、文化实为各个朝代的典范。那么究竟唐朝为官员宦游出行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使得宦游文化在唐朝最为兴盛。
1、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唐朝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十分安定,这是出现宦游现象的基本条件。安全保障是自我提升的基础,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下人们才愿意走出家门去寻求更好的生活;如若外在环境不安全,外出宦游的人数自然不会多。大唐总体呈现出富足安定的盛世景象。据《通典》记载,当时“远数千里,不持寸刃”,《唐语林》记载当时的情况,谓之“路不拾遗”。身处如此太平盛世,士人和官员之间也充满了乐观、积极向上的氛围,宦游便成为了求官、做官、增长见识的最好途径了。
2、唐朝交通相对便利
交通便利是出现宦游现象的第二条件。唐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对于交通的便利程度非常重视,交通建设也因此到达了高峰。李白曾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这句千古名句中可见唐朝交通的便利程度。

闲情悠逸
据史书记载,长安是国内与国际的陆路交通的枢纽,长安城内有11条南北大街,14条东西大街,把全城划分为100多个整齐的坊市。走出长安城,向东南西北四处延伸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能够便捷的通往全国各地。此外,随着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比如洛阳、扬州、泉州和广州等城市,也相继成为重要的交通中心。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水运交通也四通八达,十分便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官员的宦游。
3、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唐朝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国力、经济文化空前,后世称为“大唐盛世”。其经济繁荣程度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农业方面:水利事业发达、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的进步、农业新品种的出现,江南地区种植的水稻和茶叶名贯全国各地;手工业方面:丝织业、陶瓷业发达,其中当属唐三彩最为出名;商业方面:商业繁荣,长安、广州、洛阳、扬州为全国性大都市。长安既是当时的国都,又是人力、物力、财力的重要聚集地。
据古书中记载:“以韩重华为振武……招募人为十五屯,每屯均百三十人,人耕近百亩,……垦田三千八百余顷,每年收粮食二十万石。”
由此推算,人们共耕田1900顷,总计亩产为1.025石,这在古代粮食产量中属上等水平。唐朝经济的繁荣是出现宦游现象的物质基础,使宦游在唐朝最为盛行。
二、 士人宦游所为何?
1、为求入仕之路而宦游
中国读书人自小便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教育士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中国的读书人都有做官入仕的治国情结。家乡只是他们积累、学习、成长的地方,一旦到了合适的年龄、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便会选择投身仕途。读书人的情结宽宏高雅,“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他们入仕所求。在古代,若没有高门显赫的身份,入仕便是实现宏愿的唯一途径。

起码出游的唐朝士人
入仕最普遍的途径便是科举,但在众多读书人中中举的很少,通过中举实现伟大抱负的更是寥寥无几。这时通过与当权者培养关系,向贵族、宰相以及各地方官员上书言政,以获得当权者的赏识与认可便成为读书人所推崇的入仕方式。这其中四处游说、拜谒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宦游。
2、因官职变动而宦游
我国大多数官员都经历过因官职变动而宦游。封建社会,政治权利集中在统治者手中,官员的官职变动完全由统治者决定,这就说明任何官员都不可能终身在一处任职。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强化中央集权,统治者会对官员进行升任、贬谪、公务以及调动,所以官员往往在仕途生涯中会经历很多地方。就拿杜甫来说,最初做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几年后又成为左拾遗,后因上书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最后到四川,定居于成都,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一职。每一次官职调动、官位贬谪都意味着要进行宦游。
3、受统治者流放而宦游
流放是将犯罪官员放逐到边远地区的一种刑罚,在中国古代刑罚中占据重要地位。当然,唐朝流放制度也十分盛行,环境恶劣、荒僻的地方通常就是流放之地,比如庭州、四川、贵州和岭南的两广等地。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盛唐时期,司宪大夫杨德裔因结交党羽而被流放庭州。这就是唐朝官员受统治者流放而被迫进行的宦游。

文人与僧侣同游
三、从诗词中感受唐朝官员宦游心态
众所周知,唐朝初盛唐是兴盛时期,中晚唐是衰落时期,这两个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特征。不同的社会面貌影响人们的心态,这在官员宦游的诗词中便可体现的淋漓尽致。初盛唐时期人们心态积极乐观向上,理想主义色彩浓厚,即使仕途暂时失意仍然充满信心。中晚唐时期人们则表现出沉闷灰暗消极的心态,既有对过去盛世的留恋,又有对现实落败的无奈。
1、初盛唐官员宦游积极入世的心态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士人普遍具有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士人积极入仕,官员努力建功立业。加之初盛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蒸蒸日上的社会大背景下,士人官员之间整体呈现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氛围。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写这首诗时他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期间,朝廷曾多次派兵作战。岑参因官职原因对当时征战环境的艰苦以及作战胜利的喜悦,都有比较深的感受。
这首诗体现出虽在恶劣的环境中,但将士们仍然充满无限的斗志,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气势磅礴、奔放有力。表现出盛唐将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诗人对建功立业的信心。再如李白的《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一诗表达诗人对于赴举之人的浓浓祝愿之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仕途的向往以及对仕途生活的肯定之意,体现出当时社会人们积极入世的心态。

盛唐李白
2、中晚唐官员宦游复杂无奈的心态
这一段时期,政治政局动荡,战后社会环境恶化,人民生活水平急速下降。大唐繁荣盛世渐渐落幕,人们深刻感受到社会环境的变化,一方面是对以往盛世生活的怀念和追忆,另一方面是对现实落寞寂寥生活的无奈,所以此时的士人和官员处于复杂无奈的凄凉氛围。但从这个时期诗词中来看,他们仍然热衷于仕途功名,却不如初盛唐时期的满怀希冀和拥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更显得小心翼翼和悲观落寞。
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感伤之情,家国之感,身世之痛,错综复杂,感概万千。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意义深沉,诗人将时代没落的惋惜,家国破碎之忧,身世坎坷之悲,一起映照于黄昏西下的景观中。
再如杜牧的《过华清宫三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从玄宗长途快寄荔枝博得美人一笑的故事中,批评骄奢误国的行径。而后李杨在骊山上歌酒寻欢的生活,名曲《霓裳羽衣曲》终于带来了中原战祸。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晚唐气象的悲观主义,统治者骄奢淫逸、无所作为,导致战争频发、民不聊生。

杜甫出游图
四、总结
自从有了官员便有了“宦游”,官员与“宦游”息息相关。官员“宦游”存在于中国任一朝代。对于唐官来说,宦游更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官职越高,进行宦游的经历就可能越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者终会被现实所淘汰,而宦游四方的官员因见识多、经历多更可能赢得生前身后名。
参考文献:
1、《李白漫游期间诗歌论略》
2、《唐代士人的齐鲁行迹与诗歌》
3、《浅议中国宦游文化及其现实作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6:56 , Processed in 0.00897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