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一句,才是千古经典,写得很现实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16 03:35: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一句,才是千古经典,写得很现实                                                                 2024-07-15 18:20                                        

发布于:天津市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一句,才是千古经典,写得很现实
清代乾隆时期,一个9岁的小朋友去江阴应学使考试,住在客栈中,临考了还蒙被而睡,同考者喊他起来,他说:“我刚想到‘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两句诗,正要做下去,不要来打扰我。”
16岁时,他应郡童子试,在3000人中夺魁,被誉为“乾隆六十年第一人”——他就是黄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北宋大诗人黄庭坚的后裔,祖籍江西清江荷湖,明永乐年间移居常州。
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常被人挂在嘴边以自嘲,便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黄景仁的家世想当凄苦。黄家至清代已经没落,家中人多短寿。黄景仁4岁丧父,12岁丧祖父,13岁丧祖母,15岁时,唯一的哥哥又去世了。黄景仁的妻子、子女亦早逝。黄景仁19岁时便已经满头白发,呼吸局促,常自称“短寿”。
黄景仁的父亲黄大乐在世时,家中尚且能维持生计。父亲去世后,黄家只剩“田半顷、屋三椽”,以致“家徒壁立”。寡母屠氏将儿子拉扯成人,母子感情很深。
黄景仁上私塾学艺时,年少无知,不知道喜好什么,偶然听闻有几本诗集束于高阁之上,便偷偷取来看,虽然一知半解,他却自认为看得透彻,爱不释手,并称:“这才是好东西啊!”抓笔就写起来。
旁人看了他写的,笑话他。黄景仁不以为意,虽然得不到肯定,但他反而更加喜欢诗。

在诗文方面,黄景仁确实有天赋。15岁时,诗作已经独具特色。
一次,黄景仁在钱塘江观潮,写了《观潮行》《后观潮行》两首诗,一下子声名鹊起。
《观潮行》的最后两句“潮生潮落自终古,我欲停杯一問之”,文辞上有师法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风采。
20岁时,黄景仁再任江宁乡试,未中举。他自恃诗才,浪游为幕,几经辗转,终于受到安徽学政的赏识,招入幕中。
然而,黄景仁以诗人之身处于众学者之间,常有失意苦闷的惆怅,最终典衣买舟而去。
到了25岁,黄景仁已经五次中举不第,贫病交加,渐渐显露出颓唐。无奈之下,他转投京城以某出路。
当时,黄景仁在京城名声大噪,这也让他以为“人在长安居不易,误矣”,于是不辞周折将家人接到京城,但终究不堪生活所负,窘境中只有将老母送回家乡。
之后,黄景仁贫病更加严重,在给友人的信件中也透露出自知享年不永的慨叹。

如《病中》一诗,节选一段:
冷风吹灭床头灯,残月照见纸帏弊。
口热如炙头岑岑,称药置水竟谁是。
诗中尽显当时心中的无奈与辛酸,在病榻上没人端水送药,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感慨自己他乡做客,奔波劳累,“冷风吹灭床头灯”的凄凉环境,衬托了诗人忧伤的心境。
黄景仁在抒发生活苦难的同时,诗名早著的他始终强调自身价值,如那首著名的《少年行》:
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
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
这里,已显出他为国效力的用世之志,展现了强烈的自信心和宏大抱负。至少,写这首诗时,黄景仁是生机勃勃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黄景仁看到了社会的阴暗,他以诗人自称,诗作却不能得到当时人的肯定,而自己的价值也得不到证明,使他心中充满了失意不平的愤懑。

《杂感》一诗脍炙人口,也是黄景仁的“不平鸣”: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诗紧扣“慨叹个人命运”的主题,首句领起,就表达了心中的不满,饱受贫困生活的煎熬和他人嘲讽,他对现实极为清醒,积郁满怀,但他又自视甚高不肯伏就。
“百无一用”是自嘲也是激愤,更多的是孤寂感和心中对现实的凄冷意绪。
我以为,“十有九人堪白眼”这种处事态度,在任何社会里,其实并不可取。
天下当然有一些人只能用白眼来对付,但毕竟是少数,为人在世,还是多用用青眼好。
郑板桥《淮安舟中寄舍弟墨》云:“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以人为可恶,而我亦可恶矣。”善哉善哉。

有的人认为,黄景仁狂傲不放的性格、执着于诗歌创作的秉性,正是使得他与时代格格不入、造成悲剧命运的根源。
如郁达夫所说,“看看他的许多同时代人的集子,就能明白。他们的才能非不大,学非不博,然而和平敦厚,个个总免不了十足的头巾气味。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心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
黄景仁处世安身不愿苟同时人,性灵与诗风贯通,作诗从不被让人所囿,因此,他的诗性生命是不朽的,他的诗也是不朽的。
乾隆四十八年,黄景仁时年三十五岁,在债主追逼之下窘迫离京,病体难持,路途之中病逝。
他终究在客途之中走完了做客的一生,这位上天派来的诗人给世人留下一部《两当轩集》以后,终于踏上了他的归途。
这一次的春风瑞雨,一定将他带到了另一个真挚而热烈的天地。
说来,这是最近第二次介绍黄景仁的诗了,上一次是穷才子黄景仁,一首《绮怀》,将爱情幻灭的痛苦写到了极致,其中的名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一直被后人推崇。
黄景仁是一个天才般的诗人,在他的身后,曾出现三次研究他的热潮,第一次是乾,嘉年间。第二次是民国年间,郁达夫等人对其推崇备至。第三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1983年是黄景仁逝世二百周年,这一年,学界出版了一下著作。但在此之后,就少有人问津,现在的人对黄景仁也越来越陌生。
安意如的这本《聊将锦瑟记流年——黄仲则诗传》,通过诗意和感性的文字,将黄景仁(黄仲则)的一生经历和诗词串联起来,是很值得一读的作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7 22:11 , Processed in 0.00858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