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晚年读到一首宋词,突然放声大哭,是因为他的心里牵挂太多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07:10: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晚年读到一首宋词,突然放声大哭,是因为他的心里牵挂太多                                                                  2024-10-26 16:30                                        

发布于:天津市
   
文·段宏刚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
,这是毛主席(1893年——1976年)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为诗人,毛主席的诗词独具一格,以气势恢宏、奔放热烈、雄浑开阔而著称,又富含高远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读起来朗朗上口,流露出一种博大的“伟人气象”,比起历史上的“豪放派”诗词毫不逊色。
同时,毛主席还是一位优秀的诗词鉴赏家,一生读过许多诗词,并对所读作品的艺术价值给出过中肯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他善于从他人的作品和思想里,发掘出有用的东西为我所用,从而完成对自己的升华,把阅读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在晚年,毛主席偶然读到一首宋词,被词作里的真情所触动,突然不由自主地放声痛哭起来,让身边的工作人员一时不知道怎么安慰他才好。
到底是什么诗词有这样的魅力?本篇文章就带领读者一起去回顾那个动人的故事。
1975年,82岁的毛主席患上“白内障”已经一年有余,视力受到很大影响,无法看书和读文件,只能由工作人员念给他听,必须做手术才能恢复视力。
“医疗小组”由全国各地调来的一批医学专家组成,专家会诊后,最终决定由时任广安门医院的眼科主治医师、国医大师唐由之主刀。

唐由之时年49岁,是当时国内的顶级眼科专家,眼科经验十分丰富,他研究中医眼科“金针拨障术”数十年,发明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用这种方法成功治愈了数千例国内外老年白内障患者,成功率很高,由他来主刀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然而,毛主席还是有许多顾虑,起初并不同意给自己做手术。一是他担心自己年龄大了,不想这样“折腾”,二是他担心手术之后要休息,这样会耽误自己的工作。
唐由之使出浑身解数,对毛主席进行耐心劝导,效果并不明显。直到有一天,唐由之偶然读到了白居易的七言长律《眼病二首》中的一首,正好是用针灸术来治疗白内障成功的例子,就念给毛主席听。
此诗最后两句写道:
万般灵药皆无效,金针一拨日当空。

原来,大诗人白居易在晚年也被“白内障”所折磨,尝试过许多治疗方法都没有效果,最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接受了“金针拨障术”,没想到很快帮助自己恢复了光明。
为了表达自己被病痛折磨的经历,以及康复的喜悦之情,白居易特意写了这首诗,把“金针拨障术”赞美了一番。
白居易是诗人,毛主席也是诗人,诗人惺惺相惜,这首唐诗消除了毛主席的顾虑,使他最终决定接受手术。
毛主席的白内障手术非常成功,但需要三个月才能彻底康复。在这段时间里,仍然需要唐由之和其他工作人员每时每刻陪伴在毛主席身边,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在这三个月的朝夕相处里,也为唐由之全面了解毛主席提供了种种可能。两人像知心朋友一样无所不谈,从生老病死谈到修身养性,再谈到医学、时事、诗词、书法,等等。每交谈一次,唐由之对毛主席的了解就更深刻一些。
直到后来他才发现,毛主席具有鲜明的诗人气质,完全是一位性情中人。
相处的日子里,让唐由之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有一次突然放声痛哭起来。
某天,唐由之正在陪毛主席读书,读得十分投入,房子里静悄悄的,突然,毛主席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持续了好几分钟。
毛主席突如其来的哭声,一下子让唐由之拿不定主意。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毛主席的情绪相当稳定,很少出现发脾气的现象。

正当唐由之手足无措,还没有想出安慰的办法时,毛主席渐渐平静下来,停止了哭声,并且用手示意他到自己身边来。
唐由之从毛主席手里接过书一看,毛主席正在阅读南宋“豪放派”词人陈亮(1143年——1194年)的名作《念奴娇·登多景楼》,全词如下: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唐由之虽然没有读过多少古诗词,但根据文字内容,还是揣摩出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壮志未酬,面对祖国河山难以收复而发出的悲壮的感慨。
第二天,毛主席给唐由之赠送了一幅手写的《念奴娇·登多景楼》,让唐由之欣喜若狂,并保证要好好收藏。
毛主席当时为什么要痛哭?直到1978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向外公开了馆藏的毛主席当时送给唐由之诗词的原稿,这段往事才被揭开谜底。
简单来说,晚年的毛主席放心不下的事情太多了,他是在哭国家,哭战友,哭自己。

第一,哭国家表现在:1975年,我们的国家处在多事之秋,步入晚年的毛主席有心无力,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无奈。
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直抒胸臆,表达了壮志未酬的英雄气概。陈亮跟爱国词人辛弃疾是同一时代人,两人都具有伟大的家国情怀,词风相近,都以大气磅礴,情感深沉,鞭策入理为主要特点,非常符合毛主席的阅读口味,因此,触动了具有诗人气质的毛主席,让他联想到许多事情,才不由自主地痛哭起来。
此时,国内一些人不思进取,只顾巩固自己的利益而进行阶级争斗,不去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导致形势迷乱。
国际上,美苏依仗他们的拳头对我们虎视眈眈,总想从我们身上搜刮出一些好处。
毛主席看到自己垂垂老矣,没有精力再处理这些事情,所以会放声大哭,充满了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担忧。

第二,哭战友表现在: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毛主席在革命生涯里结交的亲密战友,被残酷的岁月一个个击倒了,毛主席想去看望他们,或者去参加他们的追悼会,却由于身体每况愈下,自顾不暇,连走路都觉得吃力,他只能以哭声来倾诉对他们的深情厚谊。
朱德(1886年——1976年)、周恩来(1898年——1976年)、彭德怀(1898年——1974年)、刘少奇(1898年——1969年)等人,都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在他们的鼎力相助下,毛泽东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了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如今,他们病的病,死的死,毛主席怎能不痛心呢?他对他们情深义重,只能通过哭声来表达手足情深。

第三,哭自己表现在:晚年的毛主席由于日理万机,透支了自己的身体,经常要接受治疗,他感到自己时日不多,心中却有太多牵挂,想着自己不久后要告别人世,对生命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留恋,所以他要痛哭。这是任何人面对死亡时表现出来的常态。
实际上,毛主席在身体没有大碍之前,心态非常乐观,对生死看得很淡。
1964年12月26日那一天,正好是毛主席的71岁生日,他宴请战友时说:今天是我的生日,过了新年就71岁了。我老了,也许不久就要去见马克思,所以今天请大家来吃饭……
虽然是玩笑话,但还是能看出毛主席非常珍惜跟战友们在一起并肩作战的日子,他又怎么能轻易离开人世。他还有许多牵挂,有许多事情要等着他去完成,这个国家和人民都需要他。
再加上他读到《念奴娇·登多景楼》时,经历了白内障手术不久,正在恢复期,这首词又是表达壮志未酬的,陈亮写这首词时45岁,6年后他带着没有收复南宋河山的遗恨与世长辞,可以说是英年早逝。毛主席被陈亮的气节、情怀和人格所触动,联想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免会失声痛哭。
俗话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毛主席这次失声痛哭,让我们看到了他至情至性的一面,也领略了他胸怀天下的伟大格局。因为他是一位悲天悯人的诗人,具有诗人的顶天立地的情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0 05:46 , Processed in 0.00774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