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 2018-03-15 18:56:09 文|刘怡
1949 年,毛泽东(中)和周恩来(右二)、张治中(右一)在进行交谈 在“冷战”初期美苏争夺的重点集中于欧洲的大背景下,整个解放战争中前期,苏联给予中共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总量相当有限。当国民政府在1945年8月缔结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承认了苏联在外蒙古和旅顺、大连的利益之后,莫斯科明确认可国民党当局为中国的合法政权,并一直延续到1949年9月30日。由于顾虑美国可能直接介入,直到1948年,斯大林才含蓄地承认自己误判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并批准为东北解放区提供基建和交通支持。
1949年7月1日,在新政协会议筹备会召开的同一天,毛泽东发表了题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公开宣告中国革命在国际事务中将采取“一边倒”的立场,“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在南京,沮丧万分的司徒雷登被迫承认:“除了没有无条件承诺在任何战争中与苏联站在一边,文章使中共与苏联的关系变得不能再紧密了。与此相反,它对西方民主国家的敌视则无以复加。”大使阁下随后开始打理行装,但他的目的地已经不可能是北平,而是太平洋另一侧的美国本土。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仪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同一天,根据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政府组织法》第十八条,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宣布设立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并亲笔签署了新中国的第一份外交文书:“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2月14日,经过长达近三个月的曲折磋商和谈判,中苏两国代表在克里姆林宫正式签署了有效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当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对中国而言,这是自甲午战争以来第一次获得可靠的外部对日安全保障。苏联承诺在1952年底之前将中长铁路(中东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交还中国政府,并从旅顺撤出苏联驻军(实际延迟至1955年)。苏联还同意一次性给予中国12亿旧卢布(合3亿美元)的经济建设贷款。与不久前莫斯科给予波兰的18亿卢布贷款相比,这不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但对当时的新中国而言,中苏正式结盟具有压倒性的政治价值,“一边倒”由一种主观意愿变为了既成事实。
1946 年,周恩来(左)在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右)在交谈 在朝鲜战争引发美国进一步建设亚洲“反共堡垒”、新中国面临的安全压力日益上升的背景下,自1952年起,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开始酝酿被称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新对外政策,力争扬弃简单的两大阵营的划分,“扩大和平中立趋势,推广和平中立地带”,优先在中国周边地区建立安全缓冲带。1952年4月30日,周恩来公开指出外交“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标志着新中国开始超越单纯的“革命外交”思维。1953年底,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他正式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国与国之间的共处原则,并在次年4月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付诸实践。1954年7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结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打开大门走向世界。新中国外交自此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