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著名画家杨林:对景创作中的意象、意匠和意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9 13:33: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23-10-29 13:34 编辑

著名画家杨林:对景创作中的意象、意匠和意境                  2023-10-23 08:51                                            

发布于:北京市
   
图文/杨林

我们常用一幅作品有没有意境,来确定其优劣,可见,意境对一幅中国画作品的重要性,意境的创造也是中国画的灵魂。什么是意境,词典中给出的解释是,通过描绘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比如说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意境,荒寒远淡是一种意境,大漠孤烟又是另外一种意境。

中国画的意境具体表现有三种,第一种就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也就是像诗意一般含蓄,有诗意经常比喻的诗情画意。第二种是虚实相生,形神兼备,中国画不能画的太实太直白,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更要形神兼备。第三种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中国画不是照相机,是凝聚艺术家情感的,富有笔墨技巧的艺术再创造。
绘画作品的意境,首先要有一种打动人的氛围感,使观赏者很容易,被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气氛所感染感动,绘画作品中我们追求意境,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说明意境创造的重要性,每一幅绘画作品因为表现内容不同,技法不同,艺术家的情感不同等等,都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好的中国画作品,因为技法高超,才能营造出独特的笔墨意境,如倪元林笔墨的荒寒远淡,八大山人的冷傲孤寂,渐江的清奇瘦劲等,都为他们作品的意境表达,提供了独特坚实的笔墨语言。

意匠、意象更多的表述是技术层面的,而意境,却已经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是要长期的勤学苦练,艺术积累,达到一定的修养,才有可能得到。
意境是艺术化的境界,比现实更吸引人,具备理想的高度,是艺术创作者通过对自然的加工,完成的一幅精美艺术品,好的艺术创作作品,能把观者从画外引入画内,再从画内引到画外,启发了人们无穷的回味。
如王希梦的《千里江山图》,范宽的《雪景寒林图》等,就是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引发我们无穷的遐想,抒发隽永的通思,让我们在画家创造的,恒久的艺术作品意境中迷不知返。

古人的卧游山水间,就是在艺术家创造的山水意境中遐想畅游。这种畅游有别于在真山真水之中的旅游,是传统的中国文人雅士倡导的读画过程。这也是为什么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广受大众欢迎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对于自然的真山真水,与画中山水究竟谁之高下,明董其昌提出 “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的观点。他强调画家创作要追求畅神写意的原则,也就是说绘画之所以有它的价值存在,因为它比自然山水更富有人的精神内涵。
通过意匠创造了意境,而中国画的意境并不是完全真实自然的意境,是艺术家运用意象造型的理念所创造的,同时因为精彩的笔墨表现而更有意义,而要具有这样的意义,离不开艺术家的匠心独运即意匠。

我们在写生与对景创作中对意境的追求,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没有景,情感就不能从主体转为客体表现,景物是有形的,情感是无形的,以情入景,就能以神求形,以形写神。
艺术家在自然面前绝对不能麻木不仁,艺术家是要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创作出富有情感的艺术作品,才有创造意境的基础,这也表明中国绘画中创造意境的方法,要通过意象的造型,选择组合自然物象,创造并超出自然的,虚实结合的画面空间,增加画面的意境,使得意境更为深远广博。
如我们到太行山写生,太行山的雄浑壮阔,带给我们是苍茫厚重的自然物象与情感,创作作品的意境一定要与之相呼应,而皖南的山水草木茂盛,郁郁葱葱,白墙青瓦云雾飘缈,营造的自然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等等,而这些景象的营造,正是因为中国画独有的意象营造手法而产生的。

意象的关键不是对景物进行匠气的铺陈、描摹,它不求完全再现,应该如相中色、水中月、镜中象,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无穷意境,是艺术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层面的精神境界。我在对景创作张家塔的《厚土》这幅作品时,就有着深刻的感受。

对景创作这幅作品时正是五月,北方的春天来的比较晚,很多树木尚未发芽,现实场景也比较杂乱,也并没有十分突出的画眼,但是现场那种整体苍茫的境界,却十分的打动人,因此我在对景创作时,近景取身后的残垣断壁、老石碾和老枣树,中远景的窑居土山极具特色,苍茫厚重,自然的山路崎岖而有变化,穿插着枣树、杂树和民居窑洞,层次特别的丰富,是整个作品意境打造的核心部分。
我采用了高远式的传统中国画构图法,让土山层层叠加,使画面的中景和主景更加的丰富而有变化,根据画面的需要有所取舍与挪移,使原有的场景一下子变得丰满起来,为了表现出画面的苍茫氛围,我尽可能的用干苍的笔墨去刻画,同时一些细致的景物也没有舍弃,如电线杆这样具有时代印记的东西,我也刻画出来,体现出对景创作的鲜活性和时代性。
景物中的大山、枣树与枯草是干苍的笔墨意境,但同时已经发芽的许多大小杂树,郁郁葱葱与干苍的笔墨形态形成对比,苍润中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到来,生命的轮回,大山厚土又将迎来勃勃生机,作品完成后并没有着色,因为墨色的效果,已经表现出了黄土高原那种大山厚土的意境,所以点到为止不再着色,这幅作品的创作,使我体会到,掌握好中国画的意象与意匠,对一幅作品能否取得好的意境十分重要。

李可染对中国画的意境十分重视,他曾强调:“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意境,既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反映,又是作者自己感情的化身,一笔一画既是客观形象的表现,又是自己感情的抒发”,“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没有意境或者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可见,李可染对画面意境营造的重视。
一般来讲,中国画画家通过三种方法营造意境,分别是构图法,留白法和笔墨韵味。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是要体现画家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中国古代对于作品意境重要性的描述很多,早年曾看到过一个,介绍中国宋代画院考试的故事,比较好的说明了中国画关于意境的问题。
宋代画院考试出过一个题目“深山藏古寺”,大部分的画家,在画面中画的是大山密林,在深山密林的深处,隐约可见一座寺庙,这样的表现很切合主题,但过于直白不含蓄,没有意境,即使笔墨技法再高超,也很难打动人。
却有一个画家画了一个云雾飘渺的山涧,山涧下有一个和尚在挑水,画面构图简洁,很好地运用了中国画的技法,大面积留白,给观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作品的意境就一下子出来了,可谓匠心独运,是富有创意的佳作。
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是画给老舍先生的一幅写意中国画作品,画面并不见青蛙,绘画更不可闻蛙声,数笔浓重而富有变化的墨块,表现出极具意象造型的山石,几只黑色墨点的小蝌蚪,被用白描线法勾勒的山泉水冲泻而下,像是雨后山涧,激流比较大富有动感,黑白对比强烈,活泼欢快形象生动,很好的点明了主题,意象与意匠的完美结合,创造了这幅意境悠远的名作。

齐白石的这幅作品既展现了他高超的笔墨技法,也体现了他师法自然的匠心,而这些都是大自然带给他创作的灵感。他的学生李可染说:“师造化就是要把对象、把生活看做是你最好的老师,古人画画的笔法、墨法等等无一不来源于客观世界,要把客观世界看成是第一老师”。
只有行万里路,在自然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与山水对话的独有方式”,才能创作出丰富的,具有意境的作品。“自然的美,有时候虽然很美,但是和艺术创造的意境美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家只有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山水做到真正的融情,才能走出单纯自然“美景”的束缚,创造出富有诗意的画面意境”,“从无我之境进入有我之境”。
一幅富有意境的作品,是离不开意匠的,意匠是加工手段,从初步设计到剪裁组织,包括布局安排,笔墨效果等,也都要经营周密的谋划,意匠高的作品,人们称“匠心独运”。意匠包括,剪裁、夸张、组织、及笔墨等,意匠的高低,体现出画家水平的高低,没有高超的意匠,你就只是一个照相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沙子,艺术是金子。
现在的很多中国画创作,把造型的准确看得很重,准确只是造型方法的一种,何况中国画还不以塑造物象的准确为目的,而是“以形写神”为最高境界,因为对自然真实的追求,就是过于准确的接近自然,艺术创造的意境,就被大大的限制住了,“不准确”的造型,并不代表没有物象的基本特征,而是要形神兼备。
因此只做到准确是不够的,在准的基础上要有意匠,古人云“意匠惨淡经营中”可见意匠的重要性,正如杜甫说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要想做到语不惊人,必须经过高度的意匠加工,惨淡经营,洗练形象思维,方可取得作品的意境和神韵,这个过程是需要艺术家,经过长期而刻苦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意象、意匠和意境永远是中国画密不可分的整体。

后记:近年来,山水画写生与对景创作,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山水画家,追求艺术创新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新课题,在教学与艺术创作实践中都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成果,形成了一些较为完整的创作思路与研究发展方向,同时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长期的发掘、深入探讨研究。
“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十多年来一直是对景创作的努力探索者与实践者,取得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教学成果,在自然中发掘传统的时代价值与意义,让传统在自然中得到验证并重新激活,使传统文脉在此得到延展。在此,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一些教学经验与优秀作品。如图

作为一个优秀的对景创作团队,在朱零老师身体力行的带领下,从祖国新疆的天山南北,到黄山、太行、崂山等名山大川,再到黄土高原,江南古镇,每年进行了大量的写生创作活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成果。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笔墨及形式的审美共性,进行分解式学习和训练,让学员清晰明了,由浅入深的认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意义,从而使学员对传统笔墨语言及形式有了深入的理解,可以更加直接的转换到自己的写生或对景创作中。

具体的写生与对景创作的过程是,1. 传统与自然的关联,2. 传统审美共性的梳理和分析,3. 自然物象的取舍,4. 对景写生示范,5. 笔墨与形象的关系,6. 物象与心象之间的语言提炼与表现,7. 传统笔墨训练和经典作品临摹,8. 对优秀的中国画创作与写生技法进行详尽讲解,9. 在写生创作的过程中,每天坚持对学生作业的点评等等,取得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成果,作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我也深感喜悦,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国画的对景创作之路,体系会更加完备,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助推中国画的发展与进步。

随着照像与Al人工智能及电脑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科技手段,相继运用到中国书画的创作之中,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虽然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这种远离生活,脱离自然的创作方法,还是会被一些急功近利的人所利用。
在没有长期刻苦的学习,掌握中国画技法的基础上,利用电脑拼接、变换、打印等方法出图,再根据图片描摹作品,有的甚至是直接拷贝,这样的艺术创作肯定是没有前途的,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纸面上的收益,并且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有些已经和照片技术非常接近,甚至在细节的表现上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幅作品画上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靠着完完全全的磨工夫,去磨出一幅作品,当下在中国艺术界,靠描摹照片也能成“画家、大腕”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是靠相机、电脑而不是靠眼睛与画笔去观察物象写生自然,完全背离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与创作方向,一个展览看下来像一个人画的,没有个性绘画语言,作品格调品味低下。不具备创造性,更不具备深刻的思想性。这样的作品即使是再宏大复杂,在历史的沉淀下只能是垃圾文化。
近年来的主管部门已经认识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很多关键性的大型展览已经开始重视写意中国画的作品,写意性中国画的对景创作,就是能很好的改变这一创作现状的创作方法。

最近我们欣喜地看到,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则征稿启事是这样写的,“写意是中国美术最本质的精神。从艺术本身的角度来讲,艺术家精神就是写意精神。就整个艺术创作的逻辑来说,从艺术家直接面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到抽象、提炼能力和艺术家自身的修养积淀,最后到表现能力,这就是写意的过程……重点推选一批具有时代和现实意义的写意性作品,热情讴歌新时代,以现实题材创作和中国写意美术的最新成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美术创作繁荣发展,自信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艺术家精神……”。这已经为我们中国画今后如何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实中大部分的中国画家还是认识到,写意精神,笔墨意趣是中国画发展的硬道理,他们都在努力,并致力于写意性中国画的发展,加入到对景创作的队伍中,向刀郎老师学习,扎根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西方文化中有利于中国画发展的营养,推动全球化文化艺术进程的深化,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中国画的自我文化身份与价值,展现出中国文化艺术对世界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积极意义。
最后我以石涛为例,石涛是我非常喜欢的画家,他倡导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灵感,作品有强烈的个性,富于变化,敢于创新,而不是一味仿古,他的一幅《搜尽奇峰打草稿》作品,身体力行的向我们展示了他写生自然的真切体验,画中的奇峰怪石,古木飞瀑,都是他北游时所见之景。
他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这幅画水墨淋漓、苔点繁密,气势磅礴,就像卷后潘季彤在题跋中所评价,“一开卷如宝剑出鞘,令观者为心惊魄动”,完全打破了被四王所统治的清代画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今天每一个画家去学习。
感叹这快速发展的时代,此文仅将近年来写生与对景创作之余的一些随想与随感,收集整理出来,本想简单的谈一谈聊一聊,可是随着写作的深入想法越来越多,也越写越杂,限于能力有限,多为个人一孔之见,意为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投入到中国画的对景创作之中,在此如有雷同,说明大家的观点与认识一致,与同道们共同交流学习。
(全文完,本文共有十个章节,分十二篇发表,此为第十章,第十二篇)
杨林于鸠兹, 2023年9月
杨林作品:

杨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工程大学副教授,安徽黄岳画院院长、徽州碑林艺术馆馆长,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书画大奖赛一等奖,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中国美协)、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画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入选2017泾上丹青全国美展(中国美协)、入选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2019年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西冷印社主办)、2019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大奖赛二等奖(西冷印社主办)、2020"中国美术世界行"成果汇报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建国70周年安徽省美术大赛优秀奖(安徽省美协主办)、2017年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第四届"弄潮杯"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奖(西冷印社)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1 03:26 , Processed in 0.00933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