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时代上山下乡真的毒害了知识青年吗?还是为了让他们有饭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21 16:21: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泽东时代上山下乡真的毒害了知识青年吗?还是为了让他们有饭吃                                                                   2024-12-28 13:00                                        

发布于:天津市
   
                             
聊聊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大跃进、上山下乡的来龙去脉。
毛泽东时代很多人不理解,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公知们对那个时代肆意诋毁污蔑,更让很多人对那个时代不理解。
公知们喜欢从意识形态上来给毛泽东时代扣帽子,用不是“左”就是“右”的说法去评判那个时代,但是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其实西方更喜欢强加于别人。
现在我们从当时的事实和经济角度来还原这段历史,为什么会有人民公社、大跃进和上山下乡运动。

人民公社并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要这么做的,而是基于当时面临的巨大困难,这困难有多难呢?
五十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是苏联赫鲁晓夫上台之后,要求在中国境内设立苏联的海军基地。
但是这个要求被毛主席断然拒绝,因为我们是独立自主的政权,是上千万的英雄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是韩国和日本,我们的领土上不允许外国人驻军,不是因为所谓的阵营,我们就要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于是,苏联不再对我国进行战略援助,由援助改为贸易,也就是之前援助的物资,要我们用钱来买了,不再提供技术和资金了,还要我们还债了,这种逼迫从五十年代末就开始了。
当时我们的新中国成立还不到十年时间,没有那么多的积累,财政已经没有可以用于投资的资金了,现在却又要被苏联掐脖子。
过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我们进行全方位封锁,现在苏联又对我们进行撤资,我们的财政陷入了困局。

我们当时没有资金,工业才刚刚起步,工业品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出来的工业品抵不了多少债,而且我们自己的建设也需要工业品。
大家都知道,工业生产需要原材料,而我们当时的技术还比较落后,有些工业原材料需要从苏联进口,而我们当时没有什么资金了。
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怎么做?

当时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谁还有闲工夫搞什么“左”或是“右”的意识形态?这种东西只有西方吃饱了没事干的人才会想出来。
当时所做的一切决策,都要解决当时的实际困难,那么怎么解决呢?
工业品抵不了多少债,那么还债就只能靠农产品。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创汇也是主要靠农产品。种地是我们所擅长的,但是要获得大量的农产品,必须要规模化生产,否则靠一个个农民单干,是很难从土地上提取剩余价值的。
如果你在农村待过,你就知道种庄稼什么最重要。

庄稼离不开水,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水利的兴建,光靠几户农民是修不出来的,只能将农民都集中起来,大家都来修水利,才能打好农业收成的基础,这就是人民公社产生的背景。
农民集中起来干活之后,那么就要保证这些劳动力吃饭,不可能让大家再回去生火做饭吃,那时候可没有随便一点就着的燃气灶,那样生产效率太低了,所以大锅饭也是这个时候产生的。
人民公社并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的产物,也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那是为了解决当时实际困难所诞生的决策。

为了保证获得更多的收益,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它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级政权机构;既要负责全社的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也要管理工、农、商、学、兵等各方面的工作。
同样也是为了留下更多的收益,提高生产效率,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实行最为普遍的吃饭不要钱的粮食供给制和伙食供给制,这是社员收入中的主要部分。
人民公社还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劳动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些做法对于自诩为精英的公知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对当时的农民来说,可能确实有一定的强制性,可是我们当时面临的困难,如果不这么做,请问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如果有的话,欢迎留言讨论。
人民公社诞生之后,下设生产大队,生产大队下设生产小队,由此形成三级结构。
生产小队主要负责生产农产品,通过农产品的创收向生产大队换取更多的资金,生产大队则负责农业之外的工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生产。
当整个生产运行起来之后,那么这些生产就需要设备,由此带动城市工厂的生产。

从这条生产链来看,如果要获得更多的收益,那么就要求人民公社的规模扩大,不仅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还要带动其他副业的壮大,由此才能带动工业的生产,否则你的工业品生产出来卖给谁?
没有市场需求,你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成了卖不出去的废品,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的根本原因。
市场经济首先要有资金,
你没有资金,怎么让市场配置资源?怎么玩得转市场经济?
公知张嘴闭嘴就说计划经济落后,计划经济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请问你没有资金,哪来的市场经济?在整个生产链中,哪一点不符合经济学原理,请问哪来的意识形态?

之后出现了“大跃进”运动,这个运动本身是为了促生产,从生产链中就可以看到,你要获取更大的收益,那只能扩大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需求带动工业制造,工业制造的设备满足其他行业需求,由此才能带得动其他产业的增长。
但其中产生了浮夸风,浮夸风脱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显然会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损害,因为国家以为我们已经有这么大的收益了,因此在下一年制定的目标时会以现在的收益为基础。
这个浮夸风是下面的干部搞出来的事情,有的干部确实存在心术不正的问题,另外当时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大部分还是文盲和半文盲,尽管我们不断进行扫盲,但依然有不少人的文化程度不高。

这些由下面的干部搞出来的事情,公知们也算在开国领袖们的头上,难道是他们让这些人这么干的?这么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到底是谁傻啊!
当然困难还远不止这些,因为每年城里不断有人毕业,进入社会,需要增加工作岗位,但是你没有资金,拿什么来提供就业岗位呢?上班是要发工资的,而我们当时没有资金了。
如果不能给这些人提供就业岗位,但至少要保证他们不被饿死。

要给这些人一口吃的,那就需要从农村把粮食收购上来,再把粮食分发下去,经历过上海疫情的人应该对这个过程有所体会,不是物资拉过来就随便发放。
但是收购粮食和发放粮食都需要人力物力,而且还要工时,而我们当时已经陷入贫困,任何的开支都要节省。
与其把粮食收上来再发到这些人手里,还不如让他们去农村直接给吃的,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这笔收购和发放的开支,还能为农村输送劳动力,同时让他们了解农村的现状。
于是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宣传的口号上叫做“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就是上山下乡运动的由来。

当时的国情没法告诉大家我们实际遇到了什么困难,只能告诉大家我们现在打算这么做。当时的知识青年确实受过一些苦,但是请问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当时的困境吗?
当时面临的就是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当时的历史现状。
公知以此大肆诋毁,说这是毒害知识青年,请问如果当时不这么做,这上千万人的就业如何解决?这上千万人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
我们的共和国就是在这样的苦难中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们今天无法想象当时那些人受过的苦难,很多人也难以理解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

我们在艰难困苦中没有被打败,我们依然是那个伟大的共和国,我们依然挺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们这一代人,不能与我们的先辈相比,我们能做的就是告诉后来的人事实的真相,过去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
如果我们还能多做一点事情,那就是坚决抵制公知对我们先辈的诋毁和污蔑。
我是百科阅览,生活阅览馆,百科杂货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2 00:12 , Processed in 0.00916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