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被忽略的书法大家莫是龙,与董其昌亦师亦友,楷书精工与婉媚并存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 05:39: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被忽略的书法大家莫是龙,与董其昌亦师亦友,楷书精工与婉媚并存                                                         

2022-11-06 11:00                                       

                                         

    导语:莫是龙,明代中晚期“华亭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师承家学,是链接吴门书派代表文徵明与明末“邢张董米”四大家之间的一位重要人物。
明代书画史一直忽视了一位杰出的大家,他就是莫是龙。
由于莫是龙的生年长期不明,传世的作品又不太多,故一直不被重视。
其实他既是董其昌的师兄,又与董其昌亦师亦友,因未能跻身仕途,以贡生终。

《行书偶述文扇面》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莫是龙,得米芾石刻云卿二字,便以此为字,字云卿,后更字廷韩,号秋水,又号后明。明松江府华亭县人。其父莫如忠,累官至浙江布政使。
莫是龙是明代杰出的艺术人物,其琴棋书画、歌曲、戏剧无不精绝,其书法是继明代吴门书家之后堪与陈继儒、王世贞、董其昌并列的卓然大家。

《莫是龙致汪道贯札》局部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生活条件倍受倾慕,但实非如此,襁褓时,生母离开人世,因庶出,不受重视,后寄养外祖父五川公家。
莫是龙秉承家学,8岁读书,10岁能文,有“圣童”之称,14岁补郡博士弟子员,16岁作《秋山无尽图卷》,跋云:“每登名山,常思作图,竟未可得。今日张伯起从舟中游新江,遥望山川嵚秀,岩壑幽奇,因展箧中所藏黄大痴《秋山无尽图》把玩,心境顿开,颇合吾意,参其法度,遂为作之。”这种成熟的口吻与文字功力,已不像十六岁少年。

《莫是龙致汪道贯札》局部

然而,莫是龙的仕途却异常坎坷。他20岁时写下《乡居感怀》,表现出他追求功名失利的愁闷:“荒村惊岁宴,寥落意何如?托病惟耽酒,销愁强看书。文章半生贱,名利廿年虚。犹似邹阳陋,徒然羡曳裙。”
莫是龙工诗画,善草书,喜散曲,精鉴赏。意气豪迈,不拘小节,一时名流,无敢抗席。曾被召至金陵校书,与当时文苑名流结诗社并作画。他曾四上京都,其中两次赴考都折戟沉沙,屡应乡试不第,以贡生终。

跋陈淳《自作诗帖》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科举的失利成就了莫是龙艺术人生。他喜交游,明鉴赏,当时鉴赏之家无不遍及,积极投身书画艺术。董其昌评价:“廷韩游道既广,鉴赏之家无不遍历。”他一生著述颇丰,所著《画说》一书中,力主画分南北宗。此说成为董其昌“南北宗”理论的来源。
董其昌17岁时拜师莫如忠,在莫家私塾就读,得以结识莫是龙,与他谈书论画,奠定了日后的书画理论基础。

跋柳公权《兰亭诗》

“精工”与“婉媚”并存 莫是龙的楷书遍临魏晋、唐、宋名家之遗迹,重在吸收、融汇钟、王楷书之风格,取法米芾。他把二王的俊秀流洒,唐人的圆重严谨,以及宋人的洒脱劲挺揉合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
楷书历来被称为众书体之根本。学书者,初学书,先由真书入手,而后学其它书体,如果次序颠倒,再学真书也就增加了难度,是不可取的。

行书《录晋书王羲之与谢万书》局部

凭借着这种学书方式,莫是龙对其楷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成绩斐然,小楷精工,但并不意味着舍弃了个性,而恰恰相反,他通过书法来释放自己的性情,但这种释放是建立在师古的基础上,即不失前人法度的前提下,去追求居法度之外的佳趣,达到了精致中有灵动,有性情。
莫是龙在学书过程中尽量摆脱世风所困,用心去临摹历代优秀的法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学习晋唐小楷的过程中,不断开阔个人视野,有别于“台阁体”的小楷风格,除了“精工”之外,还有 “婉媚”之态,因此从严谨的法度中释放出来,在笔墨之中,体现了小楷的温纯精绝。

行书《录晋书王羲之与谢万书》局部

其用笔不轻浮、不纤巧、不微弱,给人一种力透纸背、锥画沙、沉着稳健顿挫之感。用墨虽浓,却笔意流动,没有滞涩之感。
就其结体上看,不作齐整划一的安排,多有变化,粗细悬殊,长短不一,有的字形纵向拉长,有的字形横向拓宽,意多含蓄古拙。尚慕晋轨,线条醇厚、饱满,很好的驾驭了古法,为世所羡。
在章法的安排上,字句疏朗宽绰,行距有松有紧,字形大小和谐自然,意态备至,领悟了王书的妙处之所在。至晚作书,静心凝神、自抒胸臆,深邃二王,显示了苍老秀拔、凝重有力的点画。

行书《录晋书王羲之与谢万书》局部

书当返其始,以古为师 莫是龙小楷的真迹,目前能见的仅辽博藏杂书卷中的第三段。抄录司马相如、魏文帝、陆机、挚虞、钟嵘、刘姗、沈约、殷瑶、李德裕、梅圣俞共十人的文、诗、书论,篇幅不少,足以反映出其小楷的风貌。

《临杂帖卷》简介

从书迹看,吸取钟王小楷的成份居多,尤其接近钟繇《宣示》、《力命》诸帖。后几段尤为高古纯朴,刚柔兼备,显得凝重中有秀劲,精工中有活泼,绝不是姿态婉媚。
莫是龙的用笔,沉稳、矫健,这样就保证了线条的醇厚、饱满,点画凝重,风骨遒迈。但笔画的粗细悬殊,长短不一,显出虚 实、轻与重的对比,避免了单调。

《临杂帖卷》局部

它的结体奇正相杂,多有变化。如左右结构的点,往往错杂成高低的两半,或让某一笔侵入另一半,造成奇趣。如“理”字、“极”字。字内有意识留出许多空白。章法的安排上,字距疏朗宽绰,字形的大小也一任自然。
从总体上看,全幅是精致的楷书,但规矩的用笔之中时有章草的笔意,也杂进行书的笔致,并不是一味地精工,这是莫是龙个性的自然流露。
与钟繇《宣示》、《力命》不同的是,有许多笔画露锋用笔,如横画,起止都有棱角,显得清劲峻峭,这在第一段中尤为显著。

《临杂帖卷》局部

莫是龙的小楷多数结字方扁,这种字形特征对点画的造型是一种约束,由于空间有限,点画的态势内敛,这是造成精工的主要原因。精工是用笔的严谨,点画的到位,是笔意的精微、细腻;婉媚则讲究字形姿态的妍丽,用笔地舒展,风神的潇洒。
精工的字并不是不见个性,莫是龙的小楷精工中有矫健,精致中有活泼,有情性,因而还是很耐看、有意味的。

《临杂帖卷》局部

结语:
莫是龙是16世纪末年中国艺术界的杰出人物,是当时比较受推崇的书画家、文学家、鉴赏家。其仕途坎坷,倾心于书画艺术,名重一时。
莫是龙仕途的不幸反而成了艺术上的大幸。48岁那年,他与沈周南等文友夜集小雅堂,莫是龙出米元章灵璧石置坐,焚香,各赋诗。诗成之时月满西楼,客人徐步月归。而他仍然独坐煮惠泉边,捡案头书翻检,兴致而书道:“人生各有嗜好,皆痴也。而乐此不为疲。虽我嗤俗子,而俗子得,复嗤我后也。书之以俟达观者定焉。”正是对书画的这份“痴”,这份执着,才使他到达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

——END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3 07:20 , Processed in 0.00959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