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曾行乞游遍半个湖南? 2016年12月23日16:39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11:21: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解读青年毛泽东》 张锦力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年1月

  文/张锦力
  如今很多学生,都会在假期,当个悠然自得的背包客,但是,如果让谁不带分文,一路要靠乞讨,来完成这次旅行,还有人干吗?但我要告诉你,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他的好友萧瑜,就做过这样的惊人之举。
  据毛泽东讲,事情的起因是,有一天,他在《民报》上,读了一则故事,“说有两个学生,徒步旅行了全国”。毛泽东说:“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所以我决定,先在湖南尝试一下。”[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说起这次游历,萧瑜回忆道,“我和润之出发时,除了换洗的衣服,和一把旧雨伞,还有两样东西,就是毛笔和墨盒,因为这是我们用来乞讨的工具。”[《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
  同学周世钊也证实,“那时,润之他俩外出游学,因兜里‘无财’,只能仿照旧时的游学先生,靠帮别人写写对子,抄抄帖子,混口饭吃。”[周实钊:《毛泽东青少年时期锻炼身体的故事》]

  可他俩的这种做法,也并非每次奏效。因为当时正赶暑期,又不逢年过节,很多人都对抄写之事,兴趣不大,所以想“以字换饭”,也不是那么容易。萧瑜就讲,“有一次,他俩走进一家小吃店,想写副对联换口饭吃,老板娘先是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他们,然后端上两杯茶,说对联就不必写了,茶可以免费喝,言外之意很明显,想在这儿白蹭饭,那是绝不可能的。尽管场面很尴尬,但因口渴的厉害,俩人也顾不了许多,呼呼两口就把茶喝完了,没想到喝了之后,反而饿得更加厉害。”[《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
  为此,萧瑜感叹地说:“胃空空的滋味,实在是不好受啊!而且,你愈想吃,愈饿得厉害。一路上饥肠辘辘,外加暴晒,两条腿就像火烫的一样,每迈一步,都变得十分艰难。”[《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
  虽然空腹难耐,倍感煎熬,但饿了、渴了,毕竟有树上野果,临时充饥。那时,他俩最头痛的,还是住宿问题。大家知道,那个年代社会动荡,兵荒马乱,家家自危,面对陌生之人,想讨口饭吃,也就罢了,可要登门借宿,人家是万万不会答应的。所以,他们能借住的地方只有寺院,可一路上,寺院并不多见,因此,大部分的时间,俩人都是露宿旷野,夜宿沙滩。 开始,对野外住宿,俩人并没觉得有啥难的,毛泽东甚至开玩笑说:“今晚,我们以沙滩做床,蓝天为帐,那棵老树,就是我俩的衣柜。现在,我就把包袱,挂到衣柜上。”萧瑜也凑趣说:“你瞧,还有月亮这只灯笼,为我们俩做伴呢,岂不美哉!”[《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
  然而,严酷的现实,决非想的那么浪漫,别的不说,蚊虫肆虐,四处飞舞,稍不注意,就被叮的刺痒难忍,万般无奈之下,每晚,他们都只能一人先睡,另一人在旁边,用树叶驱赶蚊蝇。
  再有,晴朗之夜还算好过,每逢大雨滂沱之晚,电闪雷鸣,雨下如梭,俩人常被淋得浑身尽透,牙齿直抖。
  蚊叮雨浇,本已让人痛苦不堪,但更可惧的,还远非这些,南方夏季,草丛之中,蛇蝎四伏,荒天野地,一旦被咬,堪有性命之忧。
  关于这点,萧瑜就曾讲过一件惊险之事,“有天清晨起来,我们正准备启程,突然,一条大青蛇,从草丛之中爬了出来,最让我俩吃惊的,蛇爬之处,正是润之几分钟之前,还在睡觉的地方。看来,昨天夜里,这条毒虫就已潜伏在此,当时我就想,假定昨晚,它发现了润之,咬他一口,毒液流遍全身,在这人迹稀疏的地方,想要活命那是绝无可能的。”[《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
  日后,有的同学还打趣毛泽东,说他真被毒蛇咬了,别说日后建功立业,成为人杰,恐怕那晚就命丧黄泉了。
  尽管这一路上,困难重重,艰辛备至,但与肉体上的折磨相比,更让他们难挨的,还是精神上的苦痛。
  萧瑜就说,一些人见他俩年纪轻轻,身强力壮,却不自食其力,反而以讨为生,产生了很大的误解,甚至认为,俩人就是游手好闲的二流子。为此,他们没少遭受白眼。
  比如,在安化县城,到一家商店讨要时,店员就蛮横的直嚷嚷,“我们这儿不打发叫化子!请你们赶紧离开,别站那儿妨碍我们做生意!”[《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
  而一些政府机关的门房,则更为恶劣,甚至连门儿,都不准他们进。例如,在益阳县城,他俩刚到府衙时,还没走进去,看门的就窜了出来,满脸鄙夷地说:“赶紧滚开,这里没有东西打发你们!”

  一瞧他们还不愿走,甚至提出想见见县长,门房就更气急。他高声嚷道,“你们疯了!让我告诉县长,说俩叫化子想见他,那还得了,他非把我开了不可。滚,快滚!你们再胡闹下去,就莫怪我不客气了。”[《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
  遭到如此辱骂,萧瑜说,他倍感屈辱,可润之看上去,却显得满不在乎。对他俩的这种心态差异,事后也有同学评价说,“出去行乞,无论敲大门,拜小户,润之都言语谦和,心态放松,很容易让人亲近,就算给点脸色,他也能坦然面对。子升则不然,他脸皮薄,放不下架子,每次出门,只愿进大户人家,即使向人问路,他也总是先整整衣服,干咳两声,然后再开口讲话,所以讨要时,他自然经常受挫。”[李锐主编:《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
  说句实在的,设身处地的想想,萧瑜的这种纠结,这种苦闷,也不难让人理解。毕竟,那个年代能考上高等院校的学子,实属凤毛麟角,堪称天之骄子,平时,都被人宠惯了,现在却要豁出脸来,向别人乞讨,这本身就需有很大的勇气,更别提还要屡遭白眼了。 那么,面对轻蔑,面对屈辱,为何毛泽东就能泰然处之呢?毛泽东认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就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所以,年轻的时候,多受点挫伤,多遇些打击,这并不是件坏事,它更是一种锤炼,是笔财富。在路上,他就对萧瑜说,如果我们连这点挫折,都战胜不了,将来又如何能有更大的作为呐!
  对这次游历,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那就是他们所做的游学,与我们现在的旅游观光,有着本质的不同。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观景,而他们则重在调查,所以一路上,俩人根本没心思去欣赏良辰美景,他们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走乡串户,去向路人做访问上。
  比如,去微山的路上,他们遇见一位老者,听说这人,曾在县里做过衙役,俩人就饶有兴趣的与他攀谈起来。
  老人就讲:“如今县太爷审案,满脑子想的就是钱!谁给的钱多,就偏向谁,向他求情是没用的,除非花钱向其行贿。”
  对此,毛泽东气愤的问道:“难道衙门里,就没个好官么?”
  老人则回答道:“当然不是,我在县衙干了七、八年,经历三个县官。头一个比较贪,另两个开始倒很清廉,但架不住社会风气不正,人们失去了是非观念。比如,有人托我行贿,我就告诉他,这位县官不收别人的钱物,但他们怎么都不信,还挪揄说,什么,县太爷居然不肯接受礼物,你这是开玩笑吧!对这些想行贿的人来说,那些廉官甚至比贪官更恶劣,你说在这种风气下,当官的能不贪嘛。”[《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
  听完老人的话,俩人久久未平,毛泽东更是感慨万分,他说,以前总是抱怨,官员的贪腐,衙门的黑暗,现在才明白,如果制度不变,风气不改,好官也会变成贪官的。
  另外,这次游学,还让毛泽东对金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在益阳县,受门房奚落的那天晚上,他和萧瑜就曾围绕金钱与权力的话题,展开了热议。
  萧瑜认为,“权力就像一把刀,它能强迫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还能杀戮人民,伤害百姓,所以权力最坏。”
  而毛泽东则觉得,金钱更可恶。他说:“今天,如果我们穿着体面的衣服,去县衙求见,那门房还会横眉竖眼吗?假如,我们给他点小钱,他是不是就会笑面相迎呢?如今的社会,最大的弊病,就是钱可通神,人一旦有了钱,哪怕他没修养,没学识,哪怕他为非作歹,人们照样对他百般奉承,打恭作揖。”所以,毛泽东愤慨地说,“这样的社会状况,必须改造。”[《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

  应当说,这次游学,对毛泽东触动颇深,让他对现实,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所以,回校之后,他就常对同学讲,“我们不仅要读‘有字之书’,更要去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周世钊:《毛主席青少年时期刻苦学习的几个故事》]
  据周世钊回忆,这次游历结束后,润之还将他所写的调查笔记,寄给了《湖南通俗教育报》,“经该报选摘发表后,立即在全省引起了巨大轰动,人们都对此议论纷纷。”[周实钊:《毛泽东青少年时期锻炼身体的故事》]
  有人就感叹地说,当年,玄奘为获取真经,历经种种磨难,今日,毛萧两位后生,为探寻真理,受尽无数艰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真可称得上现代版的小唐僧啊!
  但问题来了:你想,那个年代,形势动荡,乱象丛生,面对如此危局,文弱的书生们都愿躲进书斋,醉心学问,尽量回避现实的纠葛,可毛泽东又为什么能不惧纷争,偏要与社会来个亲密接触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01:43 , Processed in 0.00691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