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凤 于 2022-9-26 21:21 编辑
美的选择·范畴:艺术的定向
2022-09-26 11:51
美的选择 范畴:艺术的定向 (陈雨光美学专著) 陈雨光 =================================================================================================
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获奖画家 李蒸蒸《重彩工笔设色·陈雨光先生》65×53cm 陈雨光(憨牛),农历1949年生。选择美学与中国画视错觉学说创始人。先后获得过十余项省部委级科研成果奖(包括国家级课题)。在经济、数学、计算机、美学、哲学、逻辑等跨学科领域,出版有十数部专著,发表有数百万字论文。其主要艺术哲学类代表著有《美的选择》、《视错觉:中国画的基本格局》;书画鉴评本《唐诗三百首书画集》、《宋词三百首书画集》、《元曲三百首书画集》、《中国当代花鸟画作品精选》、《中国当代工笔画作品精选》;策划组织了《中国画三百家》。
《美的选择》作者集数十年努力,首次在国内从艺术哲学的角度,对中国画学科体系的确立做出了两大基础性探索:第一,定义且回答了“何为中国画”,揭示了“察觉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第二,创立了以视错觉动向力发生学为内核的选择美学,从整体论的范畴论出发,定义且回答了“何为美”。
著作者是至今唯一耗时八年、约集了三百多书画名家,编写出版了填补空白的书画鉴赏版《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书画集》的诗评鉴赏家。
基于当代艺术家的深度交谊和研究,著作者在珍藏的《元曲三百首书画集》中,共获得百多位专业画家的大力支持,并收到了310幅精心创意的绘画原作。现今,许多书画大家己故世。随日时移,这部著作中的创作真迹和笔墨文范,己成为理解艺术的无法再获的瑰宝,尤其数次展览所引起的轰动,更证明,作为国粹的“诗词曲/书画文”的超越时空的神圣的崇高。
=================================================================================================
美的选择 · 范畴:定向(陈雨光美学专著) 目录
一、眼睛中的思想
二、知觉动向力
三、性知觉
四、精神象性
五、整体的特殊
范畴:复为实之虚一一复(实/虚) ——我的认知 如果问,什么是艺术的第一范畴,我坚定地回答:定向。
自然,会引起疑惑。这个概念,至今没人进行过系统研究、并成为整体论教课书,你,凭什么重视,定为基础,且排列笫一?
这本身就是极大的兴趣。
我在《美的选择》的研究中,首先,感兴趣的是艺术的眼晴。因为,创意到底是眼睛的思想?还是思想的眼睛——是看的艺术,还是想的艺术?
达芬奇 目今的理性,认为是思想的眼晴。看,伟大的达芬奇,有伟大的大脑。
太对了!有思想人的眼晴是与众不同。可问题在于,与众不同的思想,是怎样通过知觉产生的?为什么达芬奇能把造像艺术化,你不能?
当代知觉心理研究实验,己证明,不同于一般的对好奇感有兴趣的视知觉捕捉力,是创意的前提——逻辑必要。这一条件的充要性,是眼晴对“奇”的偏好,即眼睛的发现力一一艺术的选择——能捕捉奇异。之所以达芬奇特殊,根本在于他对“独特与殊异”有选择能力,他能艺术地看到 “与众不同”。我一直说,艺术品的属性,是能创意艺术的陌生——与众不同。伟大的陌生是意想不到的伟大发现,是眼晴能够捕捉殊异的“伟大思想”。应该深思:为什么达芬奇看到了,你却视盲。
艺术看到了什么?
这才是美的选择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布鲁内莱斯基 通过暗室小孔成像作画 发現是黑暗处对闪烁的捕捉。
艺术的文明揭示,古远的造像往往发生在黑暗的岩洞中,并且在深不可视的位置,这些图像显然不是为了美感,而是为了把现实记录下来的神圣。
这种对真实进行摹仿的视知觉活动,让后来的人们,需要打着火把,排着队,才能闪烁式地观赏。观赏者或多或少有迷惑:为什么发生于远古的真实性摹仿有让人惊喜的能力。人们好奇: 欣赏者看到了什么?造像者又看到了什么?
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一个洞穴的造像,与另个洞穴的造像,在人类慢慢成熟的视知觉中开始分化,这个和那个图像明显的不一样。个性化突显后,对摹仿真实的知觉感应,也变得有了类别的概念,这个或那个摹仿真实的能力,变成熟习记忆的能力,艺术开始区分时期、地域、社会和个人。
个性化出现,是艺术从记事摹仿中独立的标志。当图像独立地走上艺术的舞台时,家庭,特别是私有制出现后,艺术家的名片——造像——成了毫无使用价值的价值,居室的空间,主人公有意识地在特别的地方,放置这类只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家的创意,后来这种创意又用来标志城邦和社会空间。我们今天看到的文明,就是这类一步一步的脚印。
把一个在特别空间发现的造像,安置在特别的位置,是人眼的有目的的选择——眼睛的思想。由此引发了重要概念:艺术的眼睛看到了什么?
方向、位置、空间、价值、目的。
如果说整体论的范畴,从艺术的“完形”开始,任何完形的创意,都离不开眼睛对图像的第一选择力——定向。
一、眼睛中的思想 从世界艺术史发生角度看,古希腊和后来的文艺复兴,一些伟大的艺术家,通过数学的觉醒,己能把造像的努力,逼近到,在平面中,可以乱人眼目的立体真实程度。
艺术视觉发现了二度中摹仿的三度。
这是奇幻。要把立体的现实感,完全地投射到一个平面的纸框中,并有等同的辩识意义,目今,只有人类的双眼能够创意这种错觉。不过,人类从迈出第一步起,经历的努力已数万年。
下面的图画,是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的著名艺术家李茀莘教授的创意。构图要还原的是方型建筑。有趣的就在这里。双眼看到的现实框形,在平面中如何表现?注意,我使用的词是表现。
画法投影的探索 请注意细节,投影方型,并不是直角平行线,而是整体视移变调。在二度平面中,试图用直角平移线,还原等方,是根本不可能的。画法几何的数理性有自身的投影逻辑。
同样的问题,看看李茀莘的想法。他是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二代有专业素养的艺术家。他的素养表现在受教的系统性。素描的基础意义,在他这一代,第一次代表“教纲”的决定意义。中国画,在他毕业时,也刚完成二万五千里写生实践。所以,他的造型,有代表性。需要引起分析的第一层面,是他使用的空间投影与丢勤的不同与相同。
儿童要表现这一空间——想象人类的幼稚期,无疑,十分困难。因为二度中的三度,要摹仿等同,在人类幼稚期是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曙光,是发现作为背景建筑空间的表现力——看的角度——定向。在乔尔乔内时代,人眼发现了一种定向技能——透视。丢勒是第一个把绘画与数理联系起来的艺术家,用相机框孔原理,解析了几何投射理论。18世纪的蒙许,用投影法,实现了空间位置作图法则,直角几何关系,第一次数学化了人眼看视的科学一一范畴——透视。我们至今引用的空气透视,就是伟大达芬奇的遗产。没有上述几位几百年的理论探索,人类要想完成二度中三度的真实,绝对是不可能的。
奥古斯都故居壁画,公元前三十年 如果说艺术的眼睛科学,是透视,没有一点问题。但要说艺术生来就有科学视知原理,就大错特错。因为,在视觉数理化之前,眼睛看到的是空间的四大属性一一
缩短、变色、模糊和消失。
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看,两千多年前的埃及,等长与拼贴,是一种看的思想,两千多年前的华夏,平移与重迭,也是一种看的思想。这些思想与几何投射焦点原理明显不同。
这就是隐藏在双眼后面的被称作思想的特殊性与决定性。艺术史上���同风格的演义,反复验证了“有个性想法”对风格的支撑作用。
风格是看的想法公式。在《美的选择》第一卷,讨论的绘画编码系统,实际上就是用一种“信号符”的逻辑串,用步步程序,将呈相的过程推理化。到了透视的数理化阶段,造型己成了命题逻辑的呈相证明,中世纪出现的神奇的造像表现力,在当今,己是作为大学分支的教科书。
科学是思想吗?如果毫无异议,视知觉表现力的科学有思想,就成为眼睛背后隐藏的明确。只是,这种思想,还需要用科学精神进一步发现。因为当今世界三大表现系统,古西腊、古埃及、古华夏,在面对同一造型空间时,表现力的呈相是完全不一致的。
埃及壁画 似乎,世界艺术史至今尚没有完结表现力的统一,双眼背后隐藏的是“有个性的想法”——各自的玩意。这个现实,把问题复杂化隐蔽化,似乎眼睛沒有思想,绘画只是灵感,不需要科学逻辑。
但真实,是这样吗?绝对不是。
还是以李茀莘的图画为例,李茀莘要表现的不仅是楼庭月空的几何关系,更是青楼怨曲。出身歌妓的刘燕歌,一声[太常引],唱出多少春残。见文:
故人别我出阳关,
无计锁雕鞍。
今古别离难,
蹙损了蛾眉远山。
一尊别酒,
一声杜宇,
寂寞又春残。
明月小楼间,
第一夜相思泪弹。
李茀莘《元曲三百首书画集·刘燕歌[太常引]》66×65cm(憨牛居藏珍) 这首《饯齐参议回山东》,曲意一出,便脍炙人口,题材虽老,由于吐自歌妓,颇有一新的耳目。构式着意于独守空楼、翘首明月、形影相吊、潸然泪雨的别样滋味,让人体悟青楼薄幸的深层与含义。
艺术的双眼,该看到什么?
青楼空间,别样兹味。
对于造像:空楼、明月、吊影、潸然,是情感空间,可情感空间是意境,意境不是实体,是没有实体的心观。怎样表现?
明月、小楼、泪弹——中国式的诗意空间。
诗能画出来吗?
这就是中国画,中国式的看,就是李茀莘需面对的,那一眼看不透的层面。
若西画,思想的逻辑,眼睛看到的是一一地平线、高光、阴影——角色。
而中国画,思想的逻辑,眼睛看到的是诸如[太常引]的心境距离:人去、楼空、春残、寂寞一一今古别离难。
不同文明,对空间真实性的理解,完全不同。说明,看的方式不同,思想表现也就不同。古希腊的透视,古埃及的拼贴,古华夏的重迭,都是眼晴有思想的范畴。当然,区别是明显的。与文艺复兴的数学觉醒不同,华夏的空间思想不是"地平线、高光、阴影",而是作为概念的关系一一远近、亲疏、有无、轻重、高低。
眼睛中的思想,无论数理化的透视,还是视域化的拼贴,或是概念化的意象,都是不同文明造像的观念体系,都是眼睛中的思想。
定向的思想性,表现为眼力对特殊的陌生价值的寻找、发现与抓住——捕捉。
这很类似于山洞中瞬间的闪烁。艺术最有价值的是对这类陌生特殊性的表现与强调。图像是有目的的创意行为,捕捉陌生、发现与众不同,且引起欣赏,关键是理解特殊。
《光影中的家室空间》,是对优美的定向——表现温馨,强调和谐。捕捉的,是理念的性知觉。宜人的暖调,不同于冷光投射。这是新古典主义的范式,追求理性的静谧和肃穆。柔和的明暗关系,人物和灯光自然交融,她不张显个性,强调温馨的和谐,用极美极简的色调,表现家的公式主义的理想,她在睡梦中的美,是家室和谐宁静温暖的一首咏叹,是高贵的梦中情思。也许,这是共有理性对家的理解。
女性裸体在家的感觉,具有人文的社会性。她不是《睡着的维娜斯》,不是古典主义权力的标注,不是圣歌,她就是一个出浴后家的享受,追求人体与家视空间的永恒。艺术的家普通的真实,不求浪漫,向往平常,她似乎流着古典的芬香,但她只是每个家庭中的情感,纯真、雅致、简捷,多少有些高贵的气质。
她美吗?
诗一样的美——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果画面生出诗意,画家就有了创意的价值。艺术关心的是,画家捕捉的是诗,可诗怎样表现呢?或者说,画家此时应当看到什么?
我想起莱奥纳多早期曾发表过的一篇论文,探讨,如何正确表现“羞怯和充满敬意”的概念。他的大概思想是,造像应像舞台,形象要能恰如其分地被技法表现在舞台上,成为符合概念的造型。就是讲,艺术的捕捉不是别的,是能表现概念的技法变调——技术移情。用现代的话理解,科学方法是表现能力的保障。
贡布里希有句名言:“生活情境的真实再现并不产生于简单的摹仿,而产生于对概念传统或图像传统的调整。” 我理解他是在讲,概念传统造像是在用语言——造型技法——表现,让观者能够产生真实同类概念体验的艺术强调,目的,就是用镜像“变换”真实。
很明显,艺术的眼睛此时要捕捉的,是把概念能够表现出的技法,即用“本事”把优雅的宁静概念做为造型的強调。
《早晨的芭蕾》是我特别喜欢的女人体。优雅的芭蕾裸女,在晨光中试姿。她艺术地强调了什么,让欣赏的双眼尤为叹息:形体、青春、健美、高雅。都是!但她的肌肤在定向光照射下的微妙变幻,更是艺术的向住。透视中的变调,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光感强调的“球状卡玛分布”的灰度中,艺术定向的“和谐与均衡”,是终极思考。芭蕾健、柔、雅、力的青春像,是想象的一切,虽然没有舞姿,没有表情,没有展露,只有晨光中黑与白的生命碰撞与绽放,她,合(正/反)的范畴演绎,逻辑了美的全部证求。
从定向角度讲,女模常见。一般的摹仿造像,并不会让人产生陌生感——性知觉,所以很难艺术。但芭蕾女把欣赏抓住的是作为特征的象征。臀部聚光灯凸显高光的亮部,暗部则成为性知觉的无尽推猜,以使姿态县有了特殊的表情,艺术在黑白闪光聚集下,似乎看到了天使。每个女人都有的臀部,在此具有了陌生的知觉感——芭蕾的优雅感。关键是,艺术的眼睛捕捉到的女性臀部是从未见过的陌生的吸引力。
她美吗?
诗一样的美——只量钿尺认腰支,那有春风见面时。
早晨的芭蕾 定向捕捉,在黑白照的女人臀部,发现的艺术趣味,实在是不简单的范式,“细尺认腰”的技术心理,诞生了人类又一重要的定向范式——素描。
1435年,一位名叫莱昂·巴蒂斯特·阿尔伯蒂的诗人、画家、音乐家、建筑家、科学家,发表了一部至今仍为殿堂级的教科书——《绘画论》,第一次从理论上把素描定立为基础,从而确立了几何数理造型范式。主张人的本体就是价值与尊严,几何的理想比例就是美。
从这一天开始,人类在探讨摹仿的“真实路上,开始了料学的几何数理化一一轮廊、构图、明暗,视角、体面、位置,是造像的基本关系。我在《调子:仍未被笔墨接受的教科基础》一文中写了这样一句话:
物体在受光情况下所显现出来的是素描因素。
阿尔伯蒂提出的和谐、优雅、逼真的视觉感受,是对孤立技法派的批判,眼中的思想一一视觉感受,才是艺术的尊严。
俄罗斯美术教育家,巴维尔·彼得罗维奇·契斯恰科夫,把向光、顺光、背光、反光和高光,定义为造型的五调子,并立论为整个造型艺术的基础。视觉感受的本体,哲学为球面体光谱变调的几何完型。
艺术至此成为视觉感受的光学与数理科学。
我很幸运,历经四十年的努力,终于在今天,能够写出足以安慰我探索的这样不简单的一句话:
眼睛中的视知觉思想,成为艺术在光感作用下的素描变调。
性知觉的光普发现,让《早晨的芭蕾》,成为球面体几何变调的艺术。这就是我特别喜欢她的价值所在,她的美,让眼睛看到了素描化的单纯。
徐悲鸿也曾描绘过女性的臀部,同样难忘,同样和谐优雅。在当今中国,仍是无人超越的经典。遗憾的是,这是一幅素描,没使用中国的毛笔。
论造型,论球面体造型,在宣纸上,用毛笔,实在没有成功的示例。徐氐体系的意义,是第一次把素描定为中国画的教科书。这是千百年来中国画的第一大变局。在徐氏努力下,素描与笔墨开始教学式的融和,宣纸上“皴擦的类调子”成为探索的主流。遗憾的是,没有形成与西方谈经辩道的本钱,用拿来的一半,装自己的门面,引发国人许多口水。
但有一个意义是深远的,即写生。
对于中国画是多义的,但对绘画科学却是明确的:写生是发现陌生的素描创意,即自然的素描。对于中国画,写生侧重的不是投射光的球面分布,而是空间透视。人物、山水、花鸟,都因此巨变。石鲁的《转战陝北》,黄胄的《洪荒风雪》,岑学恭的《木筏》,特别是傅抱石与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中国画,展示了时代的中国气度。
西方写生,关注的重点是舞台的戏剧性。舞台的戏剧性是古希腊的传统,西方造像艺术一直保留这一传统。因此,艺术的定向,本质上是对“角色”的发现,莱奥纳多的表现概念的观点,准确地理解是"造像角色”,即从艺术角度,把角色所体现的举止、责任、权力、义务等特征呈相出来。背景是这一特征的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家庭一一缩影。角色与背景,构成了理解西方造像运动的脉动。
中国画的写生运动,主体于付抱石的二万三千里“长征”,他更多是用透视来改造中国画.其实,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开元的艺术家,己用画笔打响了新中国画的枪声。
虽然素描写生来于西词,但东方的视角,定向的并不是角色,而是传统的意境空间。这在改造中国画的运动中,己充分展现。
好奇的双眼,让艺术问,中国画在优雅的女人体前,能看到什么?
这是一个至今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我指出,中国画的法则,是
察觉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
徐悲鸿 回到徐悲鸿问题——改造中国画。
改造中国画时期的他,已离开人世。但他对球面体分布的偏爱,成为授课的基础。即使是文化大革命,毛主席也认为女人体,是教科书。
我们不探讨这一演变,只讲定向。
问题在于,中国画在球面体的灰度分布前,该怎样看?
答案是尴尬的两难。笔墨的传统是“边线+平涂”,教课的基础又是素描。
周宝军《元曲三百首书画集·钟嗣成〔风〕》69×68cm(憨牛居藏珍) 我写过一篇文章,《当中国笔墨触摸女人体》,提出一个范畴:
静止的模特与运动的眼睛。
实质上是范畴:
恒(动/静)
艺术定向的核心冲突,是:
静止的图像和运动的眼睛。
这就是我一直设问的:同一定向前为何没有相同的图像。类同莱布尼兹命题:同棵大树中没有相同的树叶。
有趣的吸引就在于此:定向呈示的眼睛中的思想,是对陌生价值的捕捉力,魅力在于,同一静止图像因会运动的眼睛县有了视知觉的非一致性——有个性的组织力。
致敬:中国第一位裸体女模,将圣洁的人体献给艺术的 陈晓君
在列举优美的范畴时,我指出,性知觉的复杂性,使优美的问题无法简单化,一个优美的女模特,女生笔下的概念与男生笔下的概念,应该区别明显,即使男生与男生,“情感信号”的反射也不一样,生理、心理、追求、技法、理念,都是影响定向的可变因素,加之概念性的模糊边际,目标多义性成为恒常,对定向表现的本身,就成为不同价值取向的不同艺术。
最后的问题:当不同眼睛中的思想,把不同的看的艺术呈相出来时,我们看到的表现,也永远只能是对一瞬间的捕捉。
这一瞬间也只能抓住艺术看到的作为特征的一瞬间的象征。
定向是眼睛有思想的捕捉,陌生性对思想组织的一瞬间价值发现能力,因个性不同,抓住点也就不同。此时,表现力的思想,到底看到了什么?
眼睛在问:
面对展现圣洁的陈晓君,你,该怎样表现?
吴耀伟表现的《女人体》,你,又能让艺术发现什么?
吴耀伟《女人体》74×84cm(憨牛居藏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