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萧三要给毛泽东写传记,主席大手一挥,劝他:还是多写人民群众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06:23: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萧三要给毛泽东写传记,主席大手一挥,劝他:还是多写人民群众吧                                                                    2025-01-09 17:00                                        

发布于:天津市
   
关于毛泽东的青年时代,
蔡和森和萧子升
是比较耳熟能详的,因为他们三个人曾被称作“湘江三友”,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也有非常大篇幅的剧情讲述。三人的兄弟友情,令人印象深刻。
不过有一个人的名字,知道的人不多,但同样是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给后人研究毛泽东青年时代的生活,留下了很多笔墨。
这个人就是萧子升的亲弟弟,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第一个为毛泽东撰写传记的人,
萧三

萧三这个人,比较被人在茶余饭后说起的事情,就是他的丰富情史。他曾有过多段婚姻,国内的、苏联的都有,而且都是非常漂亮的女性。对于他的这些“风流韵事”,在此不作过多叙述,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相关史料。
今天主要说一说他的一个功劳,什么功劳?功劳就是,萧三是第一个给毛泽东写传记的人。
写传记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怎么写。写过头了有吹嘘之嫌,写委婉了有隐瞒之意,辞藻太华丽不符合毛主席实际形象,语句太短浅写不出毛主席的深刻思想。怎么办?这就很考验作者的功底。
所以毛主席的传记,绝对是近代中国最难写的传记之一,尤其萧三还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萧三写的毛泽东传记,直到今天读起来,依然令人耳目一新,犹如身临其境,仿佛就像是在青年毛泽东身边,面对面与他读书、交谈,仿佛身处韶山冲的池塘边、东山高等学堂的课堂上。
萧三的描写,既不会太过头显得不真实,也没有太生硬显得不生动。他通过自己多年写诗的文字积累,运用自己独到的写作技巧,将毛主席的青年时代,完完整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他的许多文字,直到今天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我们了解毛主席青年时代的重要参考依据。
客观来说,萧三在这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那么当时他是怎么写的,后来又是如何成名的呢?

1939年,43岁的萧三结束多年的苏联生活,回到了中国延安。在此之前,他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曾加入过苏联共产党,与苏联著名文学艺术家——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阿·托尔斯泰,以及美国的史沫特莱、法国的罗曼·罗兰等著名作家,都有不菲的交往,影响力相当大。
在苏联数十年期间,他还用中文和俄文创作了许多诗歌、
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向全世界宣传中国革命。现在通行的中文版《国际歌》就是萧三翻译的。
所以在回到延安后,萧三也是重操旧业,先后在鲁迅艺术学院、文协等部门工作,主编了《大众文艺》、《新诗歌》等杂志,组织延安诗社,开展街头诗、诗朗诵等宣传活动。
毛泽东对萧三的文学才华,是颇有耳闻的,亲自写信、题字,支持萧三在延安搞文艺革命。
子暲(萧三)同志:大作看了,感觉在战斗,现在需要战斗的作品,现在的生活也全都是战斗,盼望你更多作些。
毛泽东当时还十分幽默地调侃说:
“姓萧的古来文学很少,你要争气。”
在毛泽东的亲自上场支持下,萧三的诗社、文学社办得如火如荼,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甚至还有年长的党内领导人,比如热爱诗词的朱德、叶剑英、董必武、谢觉哉、吴玉章和续范亭先生等。
一时之间,延安仿佛遍地都是诗歌,人人传诵革命诗歌,延安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对此,毛泽东十分满意,为了继续支持萧三,他还亲自把自己的一匹白马,借给萧三骑,便于他各地采访、游历,创作文学作品。
萧三同志:
你的《第一步》写得很好。你的态度,大不同于初到延安那几年了,文章诚实、恳切、生动有力。当然,以前你的文章也是好的,但是现在更好了,我读这些文章,很得益处。
为着使延安文艺工作同志们多参加群众性集会,须关照高岗、贾拓夫、谭政、罗迈、李富春、彭真几位同志,遇有这类会议不要忘记组织文艺同志们去参加。此事请你与他们去谈谈,我有机会也将告诉他们。......同志的敬礼!
毛泽东
二月二十二日

萧三的文学创作热情,得到了极大的发挥。1943年秋,在毛主席50大寿即将到来的时候,萧三突然接到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任弼时亲自找到萧三,郑重地嘱咐:
“写一本毛主席传,以庆祝他的50大寿。”
为毛主席过寿,任何物质上的礼物都不足以表达人们的敬仰,况且他向来不主张过寿,在此之前的许多生日都是在战火中悄悄度过。
但是在中国传统习俗中,五十大寿是一个颇为重要的节点,应当进行隆重庆祝。
为了权衡利弊,任弼时、胡乔木等人便想到了写传记,既不会劳民伤财,也不会太庸俗,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可以留下一些笔墨,以满足当时延安群众想要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情。
所以,为毛泽东撰写传记,便成了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落在了萧三的头上。
而之所以选中萧三,成为毛泽东传记的撰写者,原因也很简单,首先他是毛泽东从小结识的朋友、同学,对毛泽东青年时代了解颇深,其次他本人就是作家、诗人,拥有广泛的读者,文学基础深厚。

萧三接到这个重要任务后,也非常重视。他亲自上阵,采访了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贺龙、陈毅、罗瑞卿、蔡畅、谭政、陈正人、何长工、郭化若等人,积累素材。
不仅如此,他本人更是受到了特殊的对待。任弼时为了照顾他的写作,专门给他免去了大量的会议等日常工作,让他专心写传记。
原打算是准备在1943年12月下旬完成,因为毛主席生日就是12月26日,但没曾想最后却“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跟萧三没多大关系,跟这本传记的主人公有很大关系,毛主席不同意为他写传记。
在萧三写作传记期间,他三番五次派人给萧三传话,让他不要给自己写传记,让他停止写自己的个人事迹,让他多采访人民群众,多写人民群众的生活。
毛主席这个反应,其实也是意料之中,他向来不主张个人英雄主义,提倡人民群众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他反对个人自由主义,支持社会集体主义。
也正是因为不提倡个人,后来毛泽东的五十大寿,也并没有专门举办什么活动,对于党内许多同志的这个心愿,毛泽东当时说:
“...做生的太多了,会生出不良影响。目前是内外困难的时候,时机也不好...”
不过虽然毛主席当时没同意过寿,萧三的笔也并没有停下来,他在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后,先后写出了许多纪念毛泽东青年时代革命活动的文章,比如1944年7月发表的《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以及后来相继发表的《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毛泽东同志的儿童时代》等。
在萧三的笔下,青年毛泽东就像是浮现在眼前,非常地鲜活、生活,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延安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萧三的笔下,少年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父亲毛顺生的吃苦耐劳、精明能干,母亲文七妹的通情达理、从容镇静,这些淳朴农民的优良品质,都融入了他的身心。
“毛泽东在六七岁的时候,便开始在田地里劳动了。到13岁时,他白天要在地里做一个成年人所做的工作,晚上还要帮父亲记账,因为这时候他已经是全家‘最有学问’的人了,就是说,识字最多。”
“有一年,秋收时节,农民们把稻谷打了下来,都摊在坪里晒着。忽然,天下起雨来了。大家忙着收谷子。幼年的毛泽东且不收自己家里的谷子,而先帮助一家做佃户的去收。父亲生气了。泽东说:‘人家家里很苦,还要交租,损失一点就不得了;我们自己家里的,自然不大要紧些...’”
在萧三的笔下,青年毛泽东也曾遭遇过同学们的“嘲笑”和“讥讽”。
“他不像别的同学们穿得那么阔气...泽东只有一套比较体面的粗衣服。听他的口音不是湘乡人,他说:家在湘潭,但母亲是湘乡人,外祖父家姓文...讲这些关系时,有几个人笑了,笑‘笔刻子’那股寒酸气,也笑毛泽东的穿着等等是个‘乡巴佬’...为了这事,他精神上曾感觉痛苦...”
在萧三的笔下,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始终关心着国家大事,认真思考着人生的理想和道路问题。
“‘你的脑子真特别’,同学们惊叹地说:‘我们同样也看了报的,为什么我们不如你分析的清楚呢?’
是的,毛泽东的政治头脑在这时候已经很发达了。他善于分析,善于总结、概括、归纳——这又是科学的头脑,学者的头脑。”
1945年,抗战胜利后,萧三赴张家口,任晋察冀边区文协常委,编辑出版了民歌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后来红遍全中国。
1948年5月,萧三随毛泽东由延安来到了河北平山西柏坡。在西柏坡时,毛泽东利用散步时间,多次和萧三边走、边聊天。萧三借此机会,为撰写《毛泽东传》又搜集了不少素材。
在多年的积累之后,1949年春,经当时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审批,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萧三的《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
这是党内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毛泽东传记,当时影响很大,很快就被译成日、德、英、印地、捷克等文字出版。
也正是因此,萧三成为第一个撰写毛泽东传记的作家。因为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萧三不仅采访到了朱德、周恩来、董必武等大量党内领导人,第一手获得了关于毛泽东青年时代的革命事迹,更直接与毛泽东亲自交谈,为撰写传记打下了真实的深厚基础。
萧三的毛泽东传记,是后来许多人研究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生活的重要参考依据。除此之外,萧三的文字生动活泼,将毛泽东身上的农民气质、睿智幽默、雄心壮志,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萧三的笔下,我们不仅读到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细节,同时也通过他的笔触,更加理解了中国的大好河山。
比如对湖南省的描述,萧三在书中写道:
“在中国的中南地区,在浩浩荡荡的长江(扬子江)的南岸,有一个很大湖泊——洞庭湖。湖的南面,伸展着一块美丽的大地:流着湘、资、阮、澧四条江河(它们都流入洞庭湖,又转汇入长江);蜿蜒着五岭山脉、雪峰、武陵,以及衡山山脉——这里有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的南岳山。在这块土地上,覆盖着密密的树木、竹子、茶山、果树...散落着整齐的稻田、棉、麻、菜园...住着3000多万人——现在增加到4800万了。
这就是湖南省,中国美丽而又富饶的省份之一。”
正是通过萧三的笔触,随着毛泽东传记的走向世界,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也迅速传遍了中国大地,传遍了五洲四海。
1983年2月4日,萧三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1-12 07:40:45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2 03:46 , Processed in 0.00831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