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曾长期担任毛泽东机要秘书的叶子龙回忆说:“记得斯大林去世(1953年3月)前后,他曾当着我的面说过:斯大林太累了,高处不胜寒啊!我也不想当主席了。”
1962年七千人大会间隙,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在一起交谈。 资料图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6年11月3日第16版,作者:佚名,原题:毛泽东曾想辞去党中央主席国家主席
“一线二线”是“文革”前中央最高领导层实际存在的一种分工。毛泽东提出这一设想时,曾打算把国家主席和党中央主席两个职务全辞掉。
“我的方针是两个主席都辞掉”
一线二线分工是毛泽东1953年下半年提出的。按他1966年10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说法,所谓一线就是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二线就是不主持日常工作,政治局常委中,他处在第二线,其他同志处在第一线。毛泽东的想法是,在适当的时候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职位上退下来,以党中央名誉主席的身份继续参加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曾长期担任毛泽东机要秘书的叶子龙回忆说:“记得斯大林去世(1953年3月)前后,他曾当着我的面说过:斯大林太累了,高处不胜寒啊!我也不想当主席了。”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前,毛泽东曾向中共中央提出过他辞去党中央主席和国家主席的问题。1956年在北戴河召开的一次有几十人参加的中央高层会议上,还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对毛泽东辞去国家主席的要求,“大家认为可行”;对毛泽东辞去党中央主席的要求,“也认为将来适当时机可行,只是暂时还不可行”。
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增加了“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一人”这样一款。“八大”召开期间,毛泽东在会见外国共产党代表团时,对这款新的内容做过解释。他说:“我本想辞掉主席的职务,想干个名誉主席。这次党章草案中有一条,必要时可以设名誉主席。我这是准备后事。现在同志们都不赞成我下台,我说,拖几年也可以。所以,设了四个副主席。现在还是逃不脱。我的方针是两个主席都辞掉。”
“八大”说自己是跑龙套的
毛泽东提出“一线二线”的设想后,中共中央的领导体制便开始进行调整。1954年9月,中共中央建立秘书长会议制度,在中央书记处下设立一个秘书长办公会议,负责协助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研究和处理党和群众工作方面的日常事务,以及政治局和书记处交议和交办的其他事项。
“八大”以后,中央最高领导层一线二线的分工开始明朗化。“八大”期间,毛泽东有一次在接见外国友人的时候说,这次党代表大会他是跑龙套,唱戏的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事实也是如此,“八大”一些主要文件的起草,“八大”的几个主要报告,都是刘、周、邓等人做的。“八大”闭幕以后,刘少奇、邓小平实际上开始主持中央第一线工作。但毛泽东并没有完全退出党和国家第一线的领导工作,很多重要决策,仍由他主持做出。
1959年4月,毛泽东辞去国家主席,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1962年“七千人大会”是一线二线制度形成的一个重要关节点,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刘少奇实际上开始全面主持中央的党政领导工作,自此以后直至“文革”发生,毛泽东基本上退出了中共中央第一线的领导工作。这次会议闭幕的第二天,毛泽东即坐专列离开北京到外地去了。
改变想法不辞党中央主席
在“文革”前,虽然事实上是刘少奇、邓小平在中央一线主持工作,但中共中央从来没对一线二线制度做出过正式的规定。按毛泽东在“八大”前后的设想,他退居二线的第一步是辞去国家主席的职务,第二步是在中共“九大”辞去党中央主席的职务,担任名誉主席。但由于后来“九大”没有如期召开,毛泽东没有辞去党中央主席的职务,这也就意味着毛泽东始终没有退到真正意义上的、他原来设想中的第二线,在此情况下,自然不可能对一线二线制度作出成文的规定。
中共“九大”没有如期召开,这实际上意味着毛泽东改变了原来辞去党中央主席,完全退居二线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一线二线的制度做出正式规定,那实际上会成为对毛泽东的一种约束。毛泽东既希望中央最高领导层有一线二线的分工,能让他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摆脱出来,同时又希望这种分工制度具有相当大的弹性,不要限制他在认为必要的时候重新回到第一线主持工作。这一原因也使得中共中央不可能对一线二线的制度做出正式的成文的规定。
1966年10月毛泽东说,他是想吸取斯大林的教训,提前培养接班人,让他们树立威信,以便在他逝世后,党和国家最高权力发生交接时,能减少震动,有利于国家的安全。一线二线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刘少奇、邓小平等人全面领导党和国家的才干。但是,一线二线由于概念和权责划分都不明确,成为“文革”前毛泽东和刘少奇、邓小平产生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摘编自《北京日报》《党的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