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孔子:有趣的灵魂如何看待生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29 04:08: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孔子:有趣的灵魂如何看待生死?                              2023-07-28 09:10                                       
                                       

万物此消彼长,花有开有落,月有阴晴圆缺,人身处自然界中,自然做不到永生不灭。
可是常人毕竟有感情,对亲人朋友的离去难免感到悲痛,对彼岸未知的世界难免感到恐惧。
由于文化、宗教原因,很多人对死亡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慌,虽然理性上认为死后什么都没有,但是情感上放不下,以至于过于恐惧,忽视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事物。
智慧的古人是如何面对“生死”这个绕不开的话题呢?

「五行生死观」
中医认为,人将死之时,阳气即魂,就从头顶的一个穴位百会,离开人体。
因为阳气是热的、轻的,可以上升到空中。阴气即魄。是冷的,是重的,从人脚底的涌泉穴离开,沉进地底。
人的肉身也是阴气,粗杂如沉,火把其中的水分烧化成烟气,最后留下的灰也属阴气。因此肉身也应尽快入土,“入土为安”的观念由此而来。离开身体的“魂”,又称“鬼”,谐音“归”,回归到天地之中。
古人认为,人离世之后,魂魄不会马上消散,肉身还在,魂魄就能停留,于是就有了保存遗体的需求,这边便是“风水”的由来。
「道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庄子是一个早早就勘破生死的人。他认为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如同四季更替,日月更迭一样,是自然现象,是一种自然的循环。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wù)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惠施)前往庄子家吊唁,只见庄子箕坐在地上,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着歌。惠子说:“你的妻子和你一起生活,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身死你不哭泣也就算了,竟然敲着瓦缶唱歌,不觉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对的,我妻子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想到她原本就不曾出生,不仅不曾出生且就不曾具有形体,更不曾形成气息。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有了气息,气息变化而有了形体,有了生命,如今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我逝去的夫人静静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随之而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达天命,于是就停止了哭泣。
正是因为他把生死看得如此透彻,惠子才会说他是一个“无情之人”,一颗超然独立与世间的心,看淡世间一切。庄子的生死观直接影响到后世以李白、苏轼为代表的文学家。
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将生命融入无边的宇宙时空中来看,只是一介过客。
苏轼《前赤壁赋》中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人生于自然,死后又回归于自然,符合“自然”之道。
「佛家:六道轮回说」
佛教不害怕死亡,认为死亡只是一个轮回,认可因果的观点。
佛教认为,世界是一个流转循环的过程,人生在世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现世是前世的结果,后世是前世的延续,一世转一世,没有穷尽。一个人只要未得究竟解脱,则他必将在六道中轮回不息,即在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的流转发中进入下轮的生命历程。
正如《心地观经》所说:"有情轮回六道生,犹如车轮无始终。"至于人死后究竟入哪一道,要看他今世修行、积德如何。今生修的德行越多,来世越有福报,鼓励众生心存善念,多行善事。

「儒家:“不知生,焉知死。”」
西方传统哲学中把世界和事物看作和主观相对的纯粹客观,并通过主观努力寻找其本体,这和中国古代哲学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
儒家思想中世界和事物不是纯粹客观的,而是具有精神伦理性的,“上天有道,万物尊道而贵德,人依之而有所得,能够遥契天道,与天同一”,提倡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达到体悟万类,天人合一的境界。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孔子怎样去侍奉鬼神。孔子却没有正面回答,反而反问他:“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哪怕生命短促到朝夕之间,只要努力学习,感悟到新的道理,也就别无他求了。
孟子认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
保存自己的善心和本性,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这就是正确对待命运的方法。儒家更重做好当下、眼前的事,追求身后的不朽。
儒家认为的“三不朽”,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司马迁作为儒家思想的的践行者,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在生的时候,应该为肩负的事业而努力,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有价值。
「总结」
中国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因素组成的,而是在漫长的文化、政治、地缘变迁中,经过国家、地区、甚至是异域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融形成的。
传统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带有典型的哲学观,用辩证统一的方法看待问题,具有思维转圜的余地,面对人生的逆境时,通过儒家、道家、佛家三种观点的调整达到心境的平和,人生态度上的积极。
对待生命时,我们提倡珍惜眼前,“一寸光阴一寸金”;对待逝去,我们用儒家的视角,“逝者如斯,来者可追”,“慎终追远”,借道家的观点,利用自然的广大,时空的无限,延长和弥补自身的有限和短暂。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06:06 , Processed in 0.01117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