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些真相,最好不知道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29 03:30: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有些真相,最好不知道                                         2023-09-28 10:39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
   
                                       

(斗蛐蛐)

宣德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他在用人方面,有问题,而且很有问题。
皇帝的用人问题,那就是官位的任免问题。
我们知道,朱瞻基同志,他是一个很爱斗蛐蛐的人。
斗蛐蛐,也叫斗蟋蟀,是古代民间的一种搏戏。
蛐蛐分雌雄,雌性不好斗,只有雄性好斗,在自然界中,雄蛐蛐会为了保卫领地或者争夺配偶而相互争斗,所以人们索性利用这种昆虫的特点,把他们成双捉来,放到罐子里看他们相互撕咬。
一般人斗蛐蛐,天黑之后到公园去捉个一两只也就差不多了,但朱瞻基斗蛐蛐的瘾头相当大,他曾经给让地方上一次进献一千多只蛐蛐,结果当地武官们集体出动捉蛐蛐,捉的多,捉的好的甚至可以以此来论功行赏,升职加薪。
  《万历野获编》:...卫中武弁,闻尚有捕蟋蟀比首虏功,得世职者...
武弁,就是低级军职。
而这句话就是说,有些地方上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甚至有捉蛐蛐可获得和上阵杀敌一样的奖励,甚至可以得到世代承袭的官职的规定。
官爵本为天下公器,在明代,如要做官,往往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科举。

(科举)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轮一轮的考下来,从青年才俊考到华发皆白,也往往只不过是混了个翰林待诏而已。
金榜题名,蟾宫折桂在电视剧里经常出现,但是在古代,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入仕,那难度其实是很大的,不是说我只要肯考,我就一定能考上的。
拿科举盛行的唐朝来说,科举从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开始,到昭帝天祐四年结束,期间282年,举行大小科举考试273次,看起来年年都办,但是终唐一朝,通过科举入仕的人数,只有8455人。
这也就是说,大唐王朝每年从科举中走入官场的人,只有二十个左右,录取率可以说是相当之低。
那么明朝呢?
很显然,数据要比唐朝好很多。
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洪武十八年到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的崇祯十六年,明朝开科89次,一共录取了24595名进士,换算下来,明朝每年登科之人,有86人左右。
这86人两耳不闻窗外事,寒窗苦读圣贤书,为了考试可以说是玩了命似的学习,小考大考各种考,他们不仅要努力,还要足够幸运,祖坟冒青烟都不够,得是祖坟着火了才能登堂入室,混上那么一官半职,而朱瞻基看谁蛐蛐抓的好,直接就安排好工作,一步到位了。
不应该,皇帝实在是不应该。
当然,坊间风传朱瞻基喜欢斗蛐蛐,甚至是说他斗蛐蛐已经影响到了整个王朝,民间百姓为了向皇帝进献蛐蛐,竟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撇家舍业地也不种,每天就是个捉蛐蛐的程度,但其实,这些说法大多数来自于野史和藩属国朝鲜的史料,明代官修正史却讳莫如深,基本上是一字未提。

(内书堂)

如果说以捉蛐蛐而封官只是个例的话,那么皇帝的另外一项用人举措则大有问题。
在宣德元年,也就是他即位登基的第一年,他在紫禁城中开设了一个叫做“内书堂”的机构。
这个机构,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大明的夜校,这间夜校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传播知识,教授学问,而且由于在这所内书堂里任教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翰林院的学士和侍讲,随便拽出来一个不是探花就是状元,所以内书堂里的知识,还不是初级知识,而是高级知识,不是奔着扫盲来 的,而是奔着打造人才去的。
但是奇怪的是,这样一所夜校,他不是用来给皇帝的儿子们读书的,也不是用来给大臣们进修的,而是专门用来给宦官们学习的。
朱瞻基不仅教宦官们读书,而且这些宦官们接受完了一整套正规专业的文化教育之后,皇帝还会让他们辅佐自己,给他们参与到明王朝的政务工作的机会。
朱瞻基的这个做法,很显然和祖制有悖。
大明王朝的开国帝王,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在宫门口竖过一块醒目的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老皇帝要求,明朝的宦官不允许参与国家政治事务,谁参与就砍谁的头。
并且,为了防止宦官干政,朱元璋还有很多更加严苛的规定,比如,宦官不能穿官员的服装,不能担任朝廷里的任何官职,就算是做内官,官阶也不能超过四品,皇帝甚至还剥夺了他们读书识字的权利。
身在紫禁城,身为宦官者,就要踏踏实实的做一辈子的文盲,甚至就连自己的名字也可以不会写,因为,没有人有兴趣知道。

(洪武皇帝 明太祖 朱元璋)

朱元璋这么做,当然有他的理由,而朱瞻基固然也不是那种昏庸无能的帝王,他当然也明白开国皇帝的意图。
秦有赵高,西汉有石显,东汉有十常侍之乱,而到了唐朝,阉宦之祸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唐朝中后期宦官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控制,挟持,甚至杀掉皇帝,唐僖宗李儇甚至称呼权宦田令孜为阿父。
更有如北魏宦官宗爱,连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北魏南安王拓跋余两位皇帝。
过往的历史教训如此惨痛,那么明宣宗朱瞻基为什么还要教宦官们读书识字,甚至让他们参与政事呢?
其实,朱瞻基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一来,朱瞻基治下的明朝,可以说已经具备了盛世的景象,君王造盛世,那他压力肯定就很大,因为漂亮的业绩那就是用辛勤的工作换来的。
作为一个勤政或者说是被动勤政的皇帝,朱瞻基每天要面对处理不完的政事,批阅不完的奏疏,大明两京一十三省急需皇帝解决的事情一件又一件,朱瞻基不是钢铁侠,就算他二十四小时连轴转,他也不可能尽善尽美。
明太祖朱元璋可以把文官尽可能的都消灭掉,就算是累死也要把国家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成祖朱棣选择组成内阁来消化政务,惠帝和仁宗则属于完全信任文臣,可以把整个帝国的大方向让他们来把持,但宣宗朱瞻基青年气盛,却并不愿意这么做。

(文渊阁)

一来,皇帝有很多私密性极高的文件,他并不愿意和臣下们分享,他也信不过这些如流水落叶般更替的员工们。
二来,皇帝把工作派遣给大臣,就等于是皇帝把一部分权力分割给了大臣。
从仁宗以来,内阁的权力不断壮大,文官们更有组成集团的势头,这很显然不是皇帝乐于看到的,这个时候,宦官的优势性就体现了出来。
作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宦官们无法离开皇帝,宦官们和皇帝的关系最为亲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皇帝对宦官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皇帝相信他们,因为文臣们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来博得清正之名,而宦官们只能依靠皇帝。
接受了高级教育的宦官们从内书堂毕业之后,朱瞻基直接把他们送入司礼监,成为了皇帝的贴身秘书。
明朝的内宫机构,一共有二十四个,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
比如,四司中的惜薪司,主要负责烧煤和供暖工作,宝钞司则负责制造纸张。
八局中的兵仗局,负责制造火药和军械,司苑局专门负责宫中的蔬菜瓜果。
十二监中直殿监负责收拾卫生,尚膳监负责给皇帝做饭,尚衣监负责皇帝的日常穿搭,而这个司礼监,则专门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工作。
朱瞻基还专门在司礼监中增设了两个职务,一个叫做秉笔太监,一个叫做掌印太监,顾名思义,一个负责替皇帝签字,一个负责替皇帝盖章,那权力是相当之大。

(明朝 宦官)

我们知道,朝臣和地方官员们向皇帝呈上的奏疏,会首先送到内阁的手中,内阁的大学士们先看一遍,并且把自己的意见用小条儿附在奏疏上,然后再送交皇帝御览,此之谓“票拟”。
内阁把奏疏送到了皇帝办公室,皇帝可就得一封一封的拿起来看,同时用朱笔在奏疏上写出自己的意见,一般来说皇帝写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时候很少,大部分时间,写的都是知道了。
这个过程,称为“批红”。
数量少皇帝还能看得完,可是如果数量较多,皇帝忙不过来,他就得拜托司礼监的宦官们帮他代为批红。
如朱瞻基这样的皇帝,他对宦官是拥有绝对的掌控力的,宦官们代为批红的这个过程,也是在他的监督之下进行的。
所以你看,虽然宦官们在批红的过程中获得了近乎于宰相甚至是等同于皇帝的权力,可这种权力始终是高危的。
朱瞻基曾经多次惩处那些利用职权以权谋私以及胆敢逾越的宦官们,使得他们虽然扮演了可以使皇帝用来和内阁所抗衡的工具,但却从来都是噤若寒蝉,小心翼翼。
有这样可以强而有力的保障中央集权的皇帝,别说他用宦官,就算是他用权臣,用外戚,乃至是把地方军阀弄到朝廷里来,那问题也不是很大。
因为,皇帝管得住。

(宣德皇帝 明宣宗 朱瞻基)

雷霆雨露,俱是天恩,朱瞻基有这个能力。
所以在朱瞻基看来,让宦官参与政治,只不过是让他们在洒扫亭台,伺候自己之外再多加上一份无需支付薪水的工作,从而可以更好的榨尽他们的剩余价值。
只是朱瞻基没有想过,他的后代子孙并不如他一样懂得驭下。
作为皇帝,如果要开创一套流程,那么皇帝就必须保证这套流程适合子孙后代,符合千秋万代的生存基本条件,而朱瞻基任用宦官,很显然只是为了创作出一套让自己减负和在政治中不受文官倾轧从而更加游刃有余的工具。
如果朱瞻基足够聪明,他就应该对这套工具在使用后进行销毁,而不是任其发展。
后世如嘉靖和万历那样怠政的皇帝极大的助长了司礼监宦官的权力,而如武宗和熹宗那样的皇帝更是可以养出威胁到朱氏皇族统治的特大权宦。
在宣德某年的某一天,内书堂中传出阵阵读书声,明宣宗朱瞻基十分满意,他认为自己的计划得以实施,并且终于有所成效。
而这些原本至卑至贱的宦官们,此刻正襟危坐,手捧圣贤书而聚精会神,正在儒家老师的教育下,识文断字,通晓道理。
朱瞻基不会知道,在这群服装统一的皇家奴仆之中,一个叫做王振的低级宦官正在刻苦攻读,而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刻也开始悄悄转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7 19:40 , Processed in 0.00810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