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蒋军“五大主力”覆灭的时间点,说明林粟的指挥艺术其实各有千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7 03:39: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蒋军“五大主力”覆灭的时间点,说明林粟的指挥艺术其实各有千秋                                                         2024-02-05 10:20                                       

     发布于:天津市
   
         在蒋军的“五大主力”部队中,有两个是被东北野战军消灭的(新1军和新6军),有两个是被华东野战军消灭的(整74师和第5军),另外一个第18军得算是中野在华野的支援下共同消灭的。这五大主力被彻底吃掉以后,也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要特别注意下时间点。

新1军和新6军是在东北剿总廖耀湘第九兵团编成内,于辽沈战役期间的1948年10月底,在辽西被围歼的。此时,东北野战军在兵力和火力上已占绝对优势,东野炮纵和其它各纵炮兵在攻击锦州时,仅75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就动用了600余门,战场火力完全碾压范汉杰和廖耀湘的部队。
同样,陈诚的老本第18军是1948年12月在双堆集被歼的,而第5军是淮海战役的收官阶段,于1949年1月初被歼灭在陈官庄。也就是说,这五大王牌军的四个,是在解放军夺得战略主动权以后的大决战中才被干掉的,而唯独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74军)是1947年5月16日全军覆灭的,并且是在周围蒋军10个整编师的眼皮底下。

张灵甫兵败身亡的时间节点,那是蒋军对我山东和陕北根据地发动“重点进攻”的阶段,敌人在整体上还有一些军事优势,而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硬是在战略防御态势下,将整编第74师隔裂围歼。是故陈老总说这是“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的”勇气,而主席则评价:“整74师被歼,有两个人想不到,一个是蒋某人,一个是我”。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从1946年春孙立人新1军和廖耀湘新6军投入东北战场起,就一直是东野的大敌,期间交手若干此,东野虽吃掉过两个军的一部,但始终未能给予毁灭性打击,东野干部战士中流传的“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6军”的口头禅,一方面是表达求战的勇气,其实另一方面也透露出稍许无奈,因为周旋两年多仍不能得手。

有没有在野战中寻歼这两个王牌军的机会呢?有的,1947年的三战四平战役,以及1948年元月的后“彰武战役”阶段,新6军都是主动来援或者来战,但是林彪都没有选择与其决战。四平战役后期当新6军等援敌接近时,东野选择了脱离战斗,而彰武战役之后,面对三路敌人的尾追,林彪选择了吃掉其中最弱的陈林达新编第5军。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之和已不低于70万人,而东野首次全歼敌人一个整军的记录,即产生于1月4日的公主屯战役,新5军自军长陈林达以下20000余人全部就歼。而新1军和新6军这两个劲敌,仍然在东北战场上担负着机动作战任务,直到辽沈战役尾声阶段才灰飞烟灭。

所以说林彪用兵实在太谨慎了,没有绝对把握的战役轻易不会下决心,比如辽沈战役打响前,对西柏坡要求东野以主力迅速南下、置长春和沈阳之敌于不顾、坚决攻克锦州封闭东北大门的命令,在将近两个多月时间里顾虑重重犹豫不决。而攻锦部署完成后,又因为敌人增兵塔山的突发情况,战役决心一度动摇,西柏坡为此是发了脾气的。
注意,甚至连西柏坡也清楚,林彪绝不是怯战,而是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战场态势下“不赌”,这样的用兵方式可能会错过一些战机,但是不会出现大的失误。之后无论是平津战役、宜沙战役、衡宝战役莫不如此,没有第一时间揪住宋希濂和白崇禧的主力,主要还是战役部署求稳,兵力没有全部展开时不发动总攻,偏偏宋、白都很滑头,发现情况不妙撤的飞快。

粟裕将军可不同了,一般在战役筹谋有六分把握的情况下,就敢于进行大兵团决战,所以在1948年之前,仅有30万人上下的华野,已经连续吃掉了整74师、整26师、整65师、整57师、整46师、整73师等不少于六个敌人军级建制,确实把华东敌人打疼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是主席军事思想的精髓,所以粟裕用兵敢于斗狠和“行险”。
事务都有两面性的,行险也同时意味着有马失前蹄的可能,比如南麻、临昫战役、土山集战役、豫东战役第三阶段等等,都是在我军战场兵力不太宽裕的情况下,最后打成了“夹生仗”,部队也遭受了较大伤亡。华野在这几次战役的撤出战场阶段,其实是有点狼狈的,所幸粟裕指挥沉着有方,没有出现成建制损失的情况。

而林彪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只有四平攻坚战失利和青树坪因为失去联络被围一个师的意外,其它战役都是完胜或有序中止作战,没有八成以上把握轻易不会出手。顺便说明一下,1946年4月第一次四平保卫战失利是不能算的,那时候的“东北人民自治军”还没有彻底完成整合,来自若干解放区的部队并未形成整体战斗力,林彪原本也不打算死守,更不是做决策的东北局一把手。
在三大战役的“大决战”时期,东野的总兵力约70余万人(单指野战军,南下时增加到88万余人),而华野的总兵力仅有42万余人,就歼灭敌人正规军的数量而言,东野约计歼敌正规军150万人(渡江战役之前),华野约计歼敌正规军180万人(渡江战役之前)。所以单就数字来说,确实是粟裕的战绩更大一些。

但是又得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手里的牌不一样,出牌的套路也就不同,林彪实力雄厚碾压敌人,则排兵布阵较为厚重,一点点压垮敌人;而粟裕经常在兵力上不占多少优势,则习惯于剑走偏锋,在运动中调动和割裂敌人,再寻歼其一部。如果比喻成为两位剑客的话,前者是势大力沉,力求在整体上彻底压垮对手,而后者是轻盈飘逸,善于发现敌人的弱点而一击而中。
综合前述战史,笔者个人的看法是,不太同意一些网友“异曲同工”这个词的形容,更准确的诠释应该是“各有千秋”。林粟都是我军优秀的大兵团作战高级指挥员,也分别主持两个最重要战略区的军事主帅,他们从劣势走向优势的过程,也代表着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逐步转入战略进攻,最终为全国解放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作战指挥水平的排名无分先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07:39 , Processed in 0.00769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