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62年,《采桑子·重阳》正式发表时,毛主席为何要互换上下阕?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0-6 07:34: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62年,《采桑子·重阳》正式发表时,毛主席为何要互换上下阕?                                                         2024-10-05 14:52                                        

发布于:天津市
   
1929年的重阳节,毛主席在江西上杭写下了一首《采桑子·重阳》。1962年5月,这首词正式发表于《人民文学》。
词中借着对重阳节风景的描写,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以及宇宙观。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脍炙人口。不过鲜少有人知道,它在最初的版本中,却是位于词的最后一句。

井冈山干部学校的汪建新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毛主席这首《采桑子·重阳》,原来做过一次结构调整。现在我们看到的下阕,在初稿中是上阕,而上阕才是正真的下阕。
词的上下阕除了互换,并没有进行别的修改。那么,为什么毛主席要做这样的安排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边欣赏这首名词,一边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采桑子·重阳》赏析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白话翻译:
人生十分短暂,一个人很容易就变老了,可是苍天却是永远不会老的。每一年都会有一个重阳节,如今又到了重阳节。革命的战场上,黄色的野菊花开得分外芳香。
一年一度的秋风刮得正猛烈,因此秋景并不像春光那样明媚。但是秋天的景色,比春天还要更胜一筹。看广阔的江河湖泊,水天相接,秋高气爽,万里河山仿佛染上了一层秋霜。

毛主席
这首《采桑子·重阳》写于二十年代末的逆境之中,当时他因故离开了红军的主要领导岗位,一度因意外淋雨身体染病,只能在担架上工作。
1929年重阳节前夕,毛主席在江西上杭收到了革命战争胜利的消息,在与上杭的一位红军干部聊天时,他又提到了黄巢,于是写下了这一首词。
二、毛主席为何互换上下阕?
根据汪建兴教授的说法,在这首词最初的版本中,开头的第一句应为“一年一度秋风劲”。
下面我们尝试一下,把词的上下阕颠倒过来,再来分析毛主席的创作思路。
革命战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还充满了无限的痛苦与牺牲,所以毛主席认为,这个过程就像是肃杀的秋天。
“秋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它
在古代还是朝廷执行“秋决”,处死罪犯的时候。
因此通常人们会认为:秋天的景色会感觉到寒冷、凄凉与孤独。

这个时候,普通人的情绪其实是十分低落的,所以说秋景肯定不像人们眼中的春光那么明媚可人,让人感到温馨和舒适。
词的第一句从“一生一度秋风劲”写起,是
毛主席联想到自己刚刚离开红四军,到达上杭时的情景。
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再加上身体上的疾病,导致他的情绪有些失落。
重阳节是农历的九月初九,此时正是初秋时节。天气刚刚开始转向寒冷,逆境中的人对这种天气的变化,其实是十分敏感的。
重阳节一年来一次,肃杀的秋风同样是一年来一次。寒冷的空气和肃杀的氛围,让普通人感觉到不快,然而毛主席却不是普通人。
毛主席青年时代曾经写诗自我勉励,立志做一个“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人。所以外界的压力越大,他内心的斗志越强。

乐观积极,一直是毛主席的天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热衷于革命斗争的性格,他才能够带病坚持指挥作战。
所以
毛主席不但不害怕秋天,反而还乐于看到秋天的到来

更乐于见到,万里山河都染上了一层秋霜。
这是原词开头的内容,写完了这一段,毛主席宕开一笔,忽然发表了一段关于人生观与宇宙观的议论。他化用了李贺的诗句,写下了“人生易老天难老”这句话。
那么,毛主席的思路,为什么突然会从写“秋景”,转到了写“人生”上面来呢?其实答案就在下一句“岁岁重阳”上。
人生很短,并且人是很容易衰老的,所以神仙让我们每年都过一次重阳节。
重阳节在古代不只是一个敬老节,还是一个“养生延年”的特殊日子。

根据《文艺类聚》中记载,魏文帝曾经写信给钟繇说:古人之所以选择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是因为九九是至阳之数,象征着生命的长久。
因为秋天万物萧杀,很难看到有生机的植物,不过菊花却能够迎寒开放,所以古人喜欢借菊花来“辅体延年”。
如今又到了重阳节,战场上的黄菊格外芳香。所以秋天不只有别样的美景,同时还有让人延年益寿的黄菊,这不是很好吗?
黄菊花在这里不只象征着生命的延长,同时也象征着革命的生生不息。
因为毛主席在创作这首词之前,曾经向人提到过黄巢的“满城尽

黄金甲”。
黄菊花是革命的象征,同时它也是生命延长的象征。所以毛主席在词中,才会做出这样的叙事安排。
不过如此一来,这首词仿佛就是在告诉读者,不要畏惧严酷的环境带来的流血与牺牲,应该主动去发掘它的好处。

人生是短暂的,可是革命的精神和宇宙的规律却是一致的,它是永远不会衰老的
。那么,为什么它不会衰老呢?
因为每年它都要过一个重阳节,而重阳节又会带来黄色的野菊花。当战场上的黄菊花开遍的时候,革命的火种将会生生不息。
最后这首词发表时,毛主席把上下阕进行互换,意思又有所不同。
词作从重阳这个节日主题切入,先说人生易老,天不老的真理。开头就把一种积极的革命意识,嵌入读者的头脑中。
单一的革命者的生命是有限的,是很容易衰老、死亡的。可是革命的精神却是永远年轻,充满活力的
。上天每年都安排了一个重阳节,是让人类学会颐养天年。
个人延寿的办法,是通过服食菊花酒等一系列活动完成的,
革命的队伍是怎么延续它的生命呢?答案是——让黄花开遍了革命的战场

用革命的方式去让队伍的令葆青春!
在讲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叙事才进入下阕,指出秋景表面上不如春景美,但是事实上它也有自己美丽的一面。这种美,甚至超越了春光。

词的前面是在议论,或者借写景物描写来说明一些道理。最后一句“寥廓江天万里霜”,则是完全放弃了论说。
在这里,毛主席直接描绘出了自己思想中秋天壮美的景色,
以感官上的享受去引导读者,感受词中的真谛。
这样的结构调整,让这首《采桑子·重阳》的立意顿时得到了升华

同时也让词作在说理的同时,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结语
之前有文章说,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是写于战场的捷报传来之时。因为心情愉快,毛主席登楼看到江岸边黄花开得正盛,于是与红四军的干部聊起了黄巢的诗,受到了启发。
但是又有文章指出,毛主席的这首词可能创作于“病中”。假如第一种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以毛主席乐观积极的个性来看,不太可能用“一年一度秋风劲”起头。

因为在如今的下阕中,尽管最后一句有“江天万里”的壮美景象,但是其余三句词的情绪,都显得非常压抑。假如毛主席是在病中写下这样的开头的话,似乎更加说得过去。
个人认为,这首词最早的版本应该是毛主席在病中写下的,病好之后,战场捷报频传,作者又产生了新的灵感和想法,于是在发表前对结构做了调整。
所以若要问毛主席为什么要动《采桑子·重阳》的结构,那自然是因为如今的结构,更符合主席在诗词创作上,一贯保持的积极、向上的乐观风格,而且调整后作品的艺术性显得更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4-10-8 17:00:27 |只看该作者
阅读经典,体会经典,传承经典,传递正能量,提高自身的涵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24-10-9 06:37:25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0 18:43 , Processed in 0.00870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