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1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红旗防空导弹的发展历程(上)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06:05: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14-7-14 09:49 编辑

                        中国红旗防空导弹的发展历程(上)


                        

  在中国防空导弹大家族中,有一支红色劲旅,那就是“红旗”系列防空导弹。从最初的“红旗”1号发展到后来的“红旗”7号,再到目前外刊报道的新型“红旗”15、“红旗”17、“红旗”18等,“红旗”系列防空导弹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担负着中国防空的重任。

  “红旗”1号防空导弹

  “红旗”1号导弹系统的原型是苏制“斯-75”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它由导弹、制导站、发射架和地面支援设备等组成。导弹动力装置由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两级组成,拦截目标高度为3-22千米,斜距为12-29千米。它是50年代中期世界上较先进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攻击高空、高速飞机和飞航式导弹。

                           

  1960年,以一机部为主,国防部五院协同,全面开展了“红旗”1号的仿制工作。五院作为总设计单位和工业部门的设计单位共同组成设计师工作组,下厂处理仿制中的技术问题。同年8月,苏联撤走了专家。聂荣臻当即指示,要发挥中国专家的作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把导弹仿制出来。翌年2月,五院广大科技人员在认真熟悉、消化、使用维护资料和工艺图纸的基础上,安排了导弹总体、控制系统、制导站等共47项设计课题,写出了技术报告和总结,搞清了苏制导弹的总体设计参数选择、气动布局、强度计算以及各分系统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了仿制工作。19629月,国防工办和国防科委调整、加强了总设计师组织,由三机部调少数人员到五院总设计师室联合办公。总设计师室作为生产厂和设计单位间联系的纽带,协调解决仿制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在仿制过程中,总设计师、副设计师和各分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带领科技人员深入到各有关单位,解决仿制中的技术问题。在制导站仿制中,整理审批了2.36万份技术资料,纠正了2.3万份设计图纸中的差错,重新设计了570份图纸,解决了241个仿制生产中的技术关键问题,并对产品质量进行了全面鉴定。

  导弹弹上设备及综合测试车主要由112厂、410厂、119厂、123厂、474厂、719厂、743厂和245厂等单位仿制。负责导弹总装的112厂在试制中遇到许多技术关键问题。主管技术工作的副总工程师章华组织“三结合”技术攻关小组,掌握了国内首次遇到的铝合金滚焊及氩弧焊、镁合金氩弧焊、四舱整壁板加工及弯曲成型等当时具有世界水平的新工艺和新技术。112厂部件车间技术副主任钱鸿昌修改了原工装设计,解决了导弹五舱铆接装配时出现的变形超差问题。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试制中,410厂先后攻克了氧化剂启动活门薄膜涂覆剥落等技术难题。119厂在试制自动驾驶仪过程中,先后解决了舵机低温漏气,舵机电位计耐磨性不稳定、舵面低频小幅度摆动及控制活门参数超差等关键问题。其它各厂也都集中技术力量,攻克了试制中的许多难关。这些技术关键的攻克,保证了导弹仿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制导站由786厂、761厂、784厂、785厂和764厂等单位仿制。负责总装生产抓总的786厂总工程师洪民光,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先后解决了高频腔体的材料搪磨加工工艺、指数曲线喇叭筒成型、方孔波导的控制、函数凸轮加工、陶瓷被银焊接等工艺问题。其它各厂在仿制中也攻克了遇到的技术关键,如期完成了各自的任务。

  地面设备由一机部各主管生产局负责,第一研究所为副总设计师单位,并派出设计师工作组下厂协助仿制。地面设备数量很多,承担仿制的主要有447厂、307厂、547厂、247厂和256厂等单位。

  经过各单位科技人员和工人的共同努力,19634月完成了模型弹的仿制。6月,在地空导弹试验靶场进行了两发模型弹的飞行试验,均获成功。随后,又相继完成了运输、振动、静力、防水等试验,证明仿制的导弹各系统工作情况正常,质量符合技术要求。

  19645月,仿制的制导站完成了校飞试验,并首次与试制的闭合回路战斗弹对雷达伞靶进行实弹射击试验,击落伞靶,试验成功。6月,以米格-15型靶机为目标,进行战斗弹试验,发射两发导弹,制导飞行正常,虽然脱靶量小于规定值,但战斗部未起爆,未能击中靶标。经对试验结果分析,认为是无线电引信故障造成的。为此,地空导弹试验部与二分院总体部研究了引信绕飞试验方案,并由地空导弹试验部四处副处长彭厚刚组织进行了国内第一次引信绕飞试验。这是一项难度高、风险大的试验,其目的是通过多次重复试验,求得引信作用距离和不同距离内的启动概率,从而得出引信启动区,找到引信故障的症结,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926,改进引信后的导弹重新进行发射试验,成功地击落了米格-15型靶机。106,导弹成功地击中了中高空模拟目标。1210,国务院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仿制的战斗弹初步定型,命名为“红旗”1号导弹。

  导弹初步定型时,制导站因在一些工作频率上超过技术条件的规定,未能达到定型的要求。为此,二分院23所有关人员于19657月至19666月,深入工厂调查研究,在工厂科技人员、工人的合作下,做了100余次试验和大量分析计算,终于找到了天线系统误差的原因,对原设计作了重大改进。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天线系统误差满足了技术要求,并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天线问题解决后,“斯-75”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仿制工作全部结束。通过这个型号的仿制,使中国防空导弹研制、生产、试验达到初步配套,科技队伍迅速成长,为走向自行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0年代末,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不断派高空侦察机对中国大陆进行侦察、窜扰。195910月至19651月,中国防空导弹部队用“红旗”1号防空导弹多次击落入侵的U-2型高空侦察机及无人驾驶飞机。后来,由于人侵飞机采取了欺骗式干扰,“红旗”1号导弹已不能适应严峻的电子战形势,急需研制抗干扰能力强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国防部五院二分院、空军和承担地空导弹任务的有关工厂密切合作,在提高“红旗”1号的抗干扰性能、扩大作战空域、改善使用性能和提高可靠性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试验工作。从1964年到19653月,二院二部组织进行了有23所、防空导弹试验部参加的大型干扰试验。这次试验动用了一个空军中队,使用了各类杂波干扰、消极干扰和转播干扰手段,对“红旗”1号制导站及照射体制进行了系统的抗干扰测试,取得了大量数据,为制订新制导站方案打下了初步基础。

  承担导弹总装的112厂设汁人员汪京涛等,提出了利用二舱剩余空间,加长三舱燃料箱,以延长发动机工作时间、扩大杀伤区的改进设计方案。燃料箱加大后,需要相应解决加大涡轮泵的异丙酯箱、增加前翼面积、调整自动驾驶仪参数等设计、技术问题。为了实现改型设想,设计人员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反复进行了20多次计算,终于算出了378条质点弹道,核实了改型的设想,确定了改型方案。汪京涛、钱鸿昌、曾本礼为此做出了突出成绩。

  23所提出和分析了可供选择的4种雷达体制,并从中选定了照射雷达体制。786厂只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就完成雷达的生产和装车任务。

                                   


  19654月,国防工办委托七机部组织各有关部门对改进设计抗干扰能力强的中高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进行了分析论证,确定了研制方案,并明确了研制分工:七机部二院负责型号总体技术方案和各分系统间的协调,139厂负责导弹试制,786厂负责制导站试制。同时,将这个型号命名为“红旗”2号导弹,任命陈怀瑾为总设计师,李波为副总设计师。

  “红旗”2号导弹采取了几十项技术措施,以扩大作战空域,提高抗干扰能力,改善操作使用性能。为了稳中求快,确定将导弹和制导站分为两种状态:第一状态,主要增加导弹的射高和作战斜距,制导站主要增强反侦察、反干扰能力和确保测量精度;第二状态,进一步增加各种抗干扰措施并改善操作使用性能等。

  19655月,中央军委决定加快“红旗”2号导弹的研制步伐。二院的设汁人员分赴139786等厂,落实方案,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两种状态的设想,整个研制试验工作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试制阶段,使用两种状态的战斗弹11发,分别对不同高度和不同速度的模拟目标伞靶和中速、中空靶机进行射击。第二阶段为遥测弹和补充试验阶段,目的在于摸清控制系统性能和气动力系数在高空的变化情况,检验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786厂于当年完成了第一状态的制导站校飞试验,经鉴定,转入生产并交付使用。第二状态的制导站,经28架次校飞,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尔后,用导弹与制导站配合进行了模拟目标、伞靶、靶机的射击试验,特别是三点法尾追米格-15型靶机的射击试验和导弹发射后转换制导雷达工作体制、模拟干扰情况下的工作状态试验均取得成功。

  导弹的研制和飞行试验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导弹均通过了鉴定试验,证明“红旗”2号武器系统性能良好,符合设计要求。1966年底,“红旗”2号导弹武器系统成功地通过定型试验。从研制试验到定型飞行试验,共使用了14发战斗弹,5发遥测弹。

  19672月,国务院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红旗”2号导弹武器系统定型。196798U-2型飞机又窜扰中国华东地区。尽管飞机使用了转播干扰手段,但仍被“红旗”2号导弹击落,证明了导弹的抗干扰措施是有效的。

  “红旗”2号导弹从确定方案到完成定型试验,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研制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是预先研究工作开展得早,方案论证工作搞得扎实,重视技术继承性,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科研成果,设计与生产部门配合密切等。

  为了摸清“红旗”2号导弹在作战使用中的问题,19681月,地空导弹试验部开展了“红旗”2号导弹射击高空、高速目标的科研试验。这项试验借鉴新的控制回路参数对“红旗”2号导弹制导进行改装,并增加了固体发动机的火药柱。试验结果表明,上述措施可提高“红旗”2号导弹对付高空、高速目标的能力。1984年,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张司令员组织指挥下,使用图强3号靶弹,进行了“红旗”2号导弹实施拦截空地导弹试验。靶弹与导弹两个发射阵地相距百余千米,纵深配置了先进的光学经纬仪测量系统和精密测量雷达。试验用13发导弹,每次2-3发齐射,拦截5发靶弹,击落4发。198567月,又进行了“转化为战斗力”的拦截试验,共发射导弹32发,拦截11发靶弹,击落其中7发。经过这两个阶段的试验,说明“红旗”2号导弹武器系统可以扩大使用范围,并具有拦截空地导弹的能力。


                                

  “红旗”2号甲导弹

  随着国外低空突防和电子干扰技术的发展,1973年初,中央军委决定对“红旗”2号导弹进行改型设计,以进一步提高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同年8月,国家计委、国防工办下达研制任务,并命名为“红旗”2号甲导弹,徐易任总设计师。导弹总体设计和部分分系统研制由三线基地负责,制导站由786厂研制,战斗部由123厂研制。经过周密的论证,“红旗”2号甲在保持“红旗”2主要性能、气动外形和系统的基本体制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148项改进项目。其中属于制导站的71项,导弹的51项.主要是提高抗干扰和射击低空目标的能力。

  研制任务下达后,地处三线的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奋图强,克服了试验设备缺乏、资料不足、交通不便、科研力量薄弱等困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徐易在负责总体设计工作的同时,还与其它设计人员一起承担导弹气动力计算任务,完成了数百条理论弹道的计算。

  经过各研制单位4年多的努力,“红旗”2号甲导弹于1978年先后进行了独立回路弹、制导站和全系统闭合回路弹试验。1978年至1982年,“红旗”2号甲导弹先后完成了研制阶段试验、设计定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红旗”2号甲较“红旗”2号导弹提高了速度,增大了作战空域,压缩了作战低界和近界,提高了抗干扰、攻击垂直机动目标和武器系统的自卫能力。19846月,航空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红旗”2号甲导弹定型。

                          

  

    “红旗”2号乙防空导弹

  现代空中目标主要采取施放有源或无源干扰、进行水平或垂直机动、低空或高空突防等措施,逃避地空导弹的攻击。这就迫使地空导弹必须采取相应的抗干扰措施,以提高攻击各类空中目标的能力和武器系统的生存能力。为此,中央军委于19787月决定对“红旗”2号导弹武器系统进一步改进,并命名为“红旗”2号乙导弹。1979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达“红旗”2号乙导弹的研制任务,要求减少地面车辆,提高机动能力,提高武器系统抗干扰和攻击快速机动目标的能力;进一步扩大作战空域和缩短作战准备时间。

                     

  “红旗”2号乙导弹主要是对导弹、制导和发控设备进行了改进。

  导弹采用了具有较大威力的引信、战斗部系统,以提高杀伤效果;提高推进系统的性能,改善弹道特性,以适应作战空域的扩大和目标速度范围的增加;采用抗干扰数码指令传输,使信号传输准确、可靠并具有较高的抗干扰性能;采用全新的弹载电源系统,设备的重量大幅度减少,以增大导弹的可用过载等。

  制导站广泛采用数字电路,指令计算和射击指挥实现电脑化;在扫描雷达上附加高频测距雷达和电视跟踪系统以及单脉冲体制,提高目标通道的抗干扰能力;采用多种制导方法,以适应攻击高速、机动、带干扰机的低空目标;设置大屏幕作战指挥仪,能自动显示杀伤区范围、导弹与目标预定遭遇点、发射时机等多项数据;增加动目标显示、敌我识别装置等30多项技术。

  新研制的机动发射车以机动发射取代固定发射,以减少发射设备的数量和吨位,提高武器系统的地面机动能力和使用性能。  

  197912月,“红旗”2号乙导弹武器系统完成了方案论证,研制单位及各协作单位同心协力地投入了研制工作。在各分系统研制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的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其中,采用仿真试验对各种高度和速度的目标进行了模拟打靶,命中概率均符合设计要求;完成了独立回路弹飞行试验、发射车带弹运输试验、制导站校飞试验和技术保障系统的对接试验,检验了采用数字机后制导回路的品质,修正了制导回路的数学模型,以及验证了改进后自动驾驶仪的性能和发射车的带弹运输能力及安全可靠性。特别是经过3次导弹发射试验考核,证明机动发射车的研制是成功的。

  1980年至1986年,“红旗”2号乙导弹先后进行了履带发射车的实弹射击试验和鉴定飞行试验,均获成功。

  “红旗”2号导弹武器系统在长期的大量生产、使用过程中,研制人员和使用部队根据作战任务的需要,对导弹和制导站不断进行改进改型,适时合理地采用了较先进的技术,使武器系统的作战能力不断提高。


                                            

  “红旗”3号防空导弹

  60年代中期,出现了飞行高度达2730千米,速度为1000/秒的美制高性能侦察机。为加强对这种高空、高速目标的攻击能力,19658月,中央军委决定加速研制高空、高速的“红旗”3号防空导弹。同年1029,国防科委召开方案讨论会,明确了“红旗”3号导弹的战术技术指标和研制方案,确定由七机部二院承担研制工作,吴展、陈怀瑾先后担任总设汁师。

  为实现“红旗”3号的战术技术指标,七机部二院在研制中共采用79项新技术。其中导弹33项,目的在于扩大空域,提高高空机动性能,增强抗干扰能力,提高杀伤效率等;制导站39项,目的在于提高武器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加大作用距离,提高测量精度等;地面设备7项,目的在于改善使用操作性能等。

  二院将“红旗”3号列为重点研制任务,二部集中了大部分技术力量,展开了“红旗”3号的系统设计。在导弹方案设计中,主要解决了提高导弹在高空的机动性能和对付高速目标的引信、战斗部配合效率等问题。在控制系统设计中,为了解决作战高度增加带来的技术问题,采取了在自动驾驶仪回路中增加抗饱和措施,以提高抗侧角起伏干扰能力;对动态补偿作了较大的修改,提高了补偿精度,使导弹达到较高的射击精度;完成了包括制导站坐标机柜、指令计算装置及弹上自动驾驶仪在内的难度较大的半实物仿真实验。

  23所承担研制的制导站由制导雷达和截获雷达组成。制导雷达是以“红旗”2号制导雷达为基础,采取了加大照射天线、加装参量放大器、侦察显示器等20多项技术措施进行改进的。截获雷达是以“松-9A型雷达为基础,增大天线直径和提高发射功率,并采取自动测距、航路参数自动计算以及与制导雷达同步转动等措施进行改进的,提高了制导站的作用距离和测量精度,增强了目标波道和导弹波道的抗干扰能力。到1966年二季度,完成了制导雷达试样对接试验、截获雷达校飞试验,证明各项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作用距离超过了上百千米。

  19667月,七机部在上海对“红旗”3号导弹系统研制方案组织了全面审查,调整了控制回路参数;采用双推力液体发动机,提高末段飞行速度;提高杀伤概率,采用大功率及双频应答机,提高抗干扰性能。同时对研制任务的分工作了进一步调整,明确制导站的收发车由786厂负责,二院参加;显示车和指令发射车由上海有线电厂负责;坐标车由上海广播器材厂负责;固体发动机由新新机器厂和21所负责;弹体弹性振动问题由20所负责解决;靶弹总体方案由二部和20所负责。

  在“红旗”3号导弹研制期间,从19661月到1969年底,在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共进行了9次飞行试验,发射导弹23发,其中模型弹l发,独立回路弹5发,闭合回路弹17发。试验表明,“红旗”3号导弹在扩大空域、提高制导精度以及引信与战斗部配合等方面获得了成功,但也发现-些问题有待继续解决。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自19698月起,“红旗”3号导弹的研制工作全部转由上海机电二局承担。二院二部和23所等单位抽调140名技术人员到上海参加研制工作。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4-7-13 07:04:37 |只看该作者
赞!

         开创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先例的北空某师“英雄营”,对党忠诚、常备不懈、勇于创新、敢打必胜、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克敌制胜的宝贵经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4-7-13 07:15:24 |只看该作者
两弹一星的发展,要感谢毛主席。当年国家那么贫穷,省吃俭用,勒紧裤带,搞出了两弹一星,要不哪有今天敢说 不 的资格呀!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4-7-13 10:09:27 |只看该作者
艰难的历程,伟大的成功!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23 09:59 , Processed in 0.03577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