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问之:如何评价金钏投井后宝钗的言行 2022-08-06 07:13
本人于2020年曾在“古代小说网”上发表一篇小文章《<红楼梦>中“非曹雪芹文笔”对薛宝钗形象的负面影响》,当时限于篇幅,没有充分展开。 刘旦宅绘金钏 在前八十回中,“非曹雪芹文笔”是值得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受到“非曹雪芹文笔”影响的,也不止薛宝钗一人,林黛玉和凤姐的人物形象都曾受到“非曹雪芹文笔”的影响;因为“非曹雪芹文笔”的掺入,对薛宝钗形象的完整性构成影响的不止前文提到的几处文字。 在第32回中,当宝钗听说金钏投井一事后,便跟袭人分手了,赶忙来安慰王夫人。书中写道:
却说宝钗来至王夫人房中,只见鸦雀无闻,独有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宝钗便不好提这事,只得一旁坐了。……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
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王夫人道:“刚才我赏了他娘五十两银子,原要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因为这样,我现叫裁缝赶两套给他。……”
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就走。(人文社本《红楼梦》,2008年第三版,第437页。)
电视剧《红楼梦》中薛宝钗剧照 这里的引用文字比较长,少了恐说不清楚。这段引文内容是历来研究薛宝钗人物形象所绕不过去的情节。贬钗的,会以此为依据说明宝钗无情、冷血;褒钗的,会以宝钗不明真相、人之常情等理由为宝钗辩护。 贬钗也好,褒钗也罢,前提是应该建立在文本准确的基础上。而此处文字存在两处关键异文,对准确理解宝钗形象有一定的妨碍。 第一处异文存在于“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这几句话中。其中,“宝钗见说,道”在俄藏本上作“宝钗见说,故作惊疑道”。 “故作惊疑”是俄藏本上独有的文字,有了这几个字,宝钗就变成一个善于演戏的虚情假意的人。目前本人见到的校勘本都没采用俄藏本此处文字。本人也认为“故作惊疑”四个字是他人根据自己对薛宝钗形象的理解擅自增补的文字。 第二处异文,存在于前面引文第一段中曾出现两次的“宝钗叹道”这句话中。“宝钗叹道”为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和蒙府本这四个版本所采用的文字;而在甲辰本、舒序本、俄藏本和杨藏本这四个本子上,则作“宝钗笑道”。 电视剧《红楼梦》中张莉饰演薛宝钗 在版本学界,对于前面四十回的大部分回目,就甲戌本以外的现存主要脂评本而言,基本认为可以分成两个类:己卯本、庚辰本、蒙府本、戚序本属于一系,甲辰本、舒序本、俄藏本、杨藏本属于另外一个系统。此处异文很清晰的呈现了这个特征。 本人翻阅手头上的几个校勘本,发现也是一半对一半。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勘的人文社本、周汝昌先生的校本等采用“宝钗叹道”;蔡义江先生的《蔡义江新评红楼梦》、郑庆山先生的《脂本汇校石头记》等采用“宝钗笑道”。 “宝钗笑道”与“宝钗叹道”虽一字之差,但对人物形象确实很有很大杀伤力。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清楚曹雪芹原笔文字为何。本文认为,“宝钗笑道”是原本文字,“宝钗叹道”是讹误,因为“叹”的繁体字“嘆”与“笑”的俗体字“咲”和“㗛”在字形上比较相似,而“笑”的俗体字在各抄本上都曾大量使用。 为什么说“宝钗笑道”是原文而“宝钗叹道”是讹误呢?根本原因是“叹道”与宝钗说话的具体内容在情感上不匹配。“叹”与“道”连用的时候,通常就是表达两种类型的情绪:一种是表示忧闷悲痛的情绪,如叹息,悲叹;一种是表示惊喜兴奋的情绪,如赞叹。 邮票《宝钗扑蝶》 而从宝钗两次说话的具体内容看,她既不是惊喜兴奋,也不是悲闷低落,她只是在想着如何开解宽慰王夫人,这也是她来王夫人处的根本目的。 作为对比,刚好王夫人也有一句“叹道”的话,王夫人听完宝钗的话后,“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大家比较看,王夫人这个话的内容反映出来的情感与“叹道”正好是比较匹配的。 “宝钗笑道”无论是与她的说话内容还是说话动机,都是吻合的。因为王夫人此时陷于自责之中,整个屋子的气氛非常悲伤压抑。而宝钗所作的事情就是想法设法把王夫人从自责的情绪中开脱出来,让悲伤压抑的氛围变得轻松缓和一些。 这个时候宝钗的“笑”可以起到带节奏的作用,刚好能起到缓和悲伤的情绪和压抑的氛围的作用。客观上,也确实起到了这个效果。 年历卡薛宝钗 要注意,这里宝钗的“笑”,是劝慰的微笑,并非放肆的大笑。她的出发点是着眼于缓和王夫人的情绪。 宝钗此时的“笑”是否涉嫌对金钏的生命缺乏悲悯呢?即便没有“笑”这个举动,就算单从她说话的内容看,应该说多多少少也有那么一点吧。 当然,宝钗的行为也能得到很好的解释,第一,王夫人是她很亲近的人,她内心无疑是偏向王夫人的。第二个,她确实不清楚真相,应该也信了王夫人说的话。第三,她跟金钏的链接可能不太深,又没有目睹去世的过程,不易产生心灵上的触动。 综合这些情况看,宝钗的言行是具有合理性的,我们绝大多数人如果处于宝钗的处境,大概也是类似的反应。 有一种观点,认为宝钗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儒家道德理想的践行者。这种看法我个人是比较认同的。儒家是特别在乎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的,所讲的爱本来就不是无差异的爱。那种对生命无条件的悲悯精神,贾宝玉有,曹雪芹有,但薛宝钗未必有。能看到宝钗的不足,或许正是《红楼梦》在精神上超越那个时代的价值。 电视剧《红楼梦》中薛宝钗剧照 这一点其实一开始书中就作了暗示:薛宝钗的香气来自她服用的“冷香丸”,“冷香丸”这个名字本身就十分值得玩味;而林黛玉的香气则是天生的“玉生香”。 所以,林黛玉与薛宝钗这两个主角,作者一开始就是有倾向性的:一个是修炼的美,一个是天生的美;一个是山中高士,一个是世外仙姝。所以,我们也不用为宝钗此处的不完美而遗憾,作者本就没想写完美的人,作者或许更想写的是真实的人。 另外,我们在读金钏投井后宝钗劝慰王夫人这处情节的时候,要注意一个事情,宝钗如何劝慰王夫人并不是这个情节的核心和关键,只是个过场。 这个情节的核心和关键恰恰是接下来的内容,当话题层层递进到要给金钏衣服作装裹时,作者看似轻描淡写地把林黛玉牵扯进来了,这才是整个故事的落脚点。说明在王夫人心目中,对林黛玉的认知已经有了刻板印象。再加上宝钗一对比,整个故事的结局就大体可预知了。 戴敦邦绘薛宝钗 整个过程宝钗“笑”了三次,可谓三笑定终身。看似整个情节都是为金钏之事而写,其实不然。这就是《红楼梦》叙事艺术高超的地方,真正的不写之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