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老了才明白,儿媳、女婿不上门了,往往说明了三种家庭状况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30 05:16: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人老了才明白,儿媳、女婿不上门了,往往说明了三种家庭状况                                                                         2025-05-29 22:25                                        

发布于:陕西省
   
                                    

人老了,就像老房子,最怕的不是漏雨,而是没人来修。儿女成家后,儿媳、女婿的态度,往往成了晚年生活的“晴雨表”。

过去总觉得“养儿防老”,可等真老了才懂:儿媳、女婿不上门,背后藏着的不是一句“忙”能概括的。这三种家庭状况,像三道坎,跨不过去,晚年就凉了半截。

家里有尊“老佛爷”,把晚辈当丫鬟使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这类老人,把“长辈”二字当令箭,把儿媳女婿当佣人使唤。电视剧《双面胶》里,亚平妈就是典型:儿媳丽鹃买件新衣服,她阴阳怪气“过日子不是选美”;丽鹃吃块红烧肉,她念叨“我儿子赚钱辛苦”。

结果呢?丽鹃从每周回婆家,变成“非必要不登门”,最后夫妻反目,老人自己也落得个孤零零。

心理学中的“权力感理论”指出:有些人通过贬低他人来维持自我价值感。这类老人,往往把“我是长辈”挂在嘴边,却忘了“尊重是相互的”。就像《都挺好》里的苏大强,作天作地,最后连最孝顺的明成都受不了。老人若总摆出“老佛爷”的架子,晚辈上门就像“上朝”,次数自然越来越少。

子女是“夹心饼”,两头受气不敢言

“妈,我们最近手头紧……”“爸,孩子补习班要交钱……”这类家庭,子女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儿媳女婿不上门,不是不想来,而是不敢来——怕被逼问“怎么还不生二胎”,怕被数落“邻居家女婿又升职了”。

朋友小李曾吐槽:每次带老婆回婆家,都像“过堂”。婆婆明里暗里催生,老婆脸色越来越差,最后直接甩话:“再催就离婚!”小李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这类家庭,往往有“控制型父母”和“隐身型子女”。

老人把子女当“提线木偶”,子女却不敢为伴侣发声。长此以往,儿媳女婿自然用“忙”当借口,能躲就躲。就像《囧妈》里的徐伊万,被老妈和老婆夹击,最后只能逃到火车上。

利益算计太精明,把亲情当买卖做

“你弟买房缺钱,你们当哥嫂的得出点力!”“你姐夫是领导,让他给你安排工作!”这类老人,把亲情当算盘,把儿媳女婿当“提款机”。电视剧《欢乐颂》里,樊胜美的妈妈就是典型:女儿的工资要寄回家,儿子的烂摊子要女儿收拾,最后把女儿逼得不敢回家。

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理论,放在这类家庭同样适用:当亲情被利益绑架,每个人都会选择“自保”。儿媳女婿不上门,不是没良心,而是怕被“扒层皮”。

网友曾分享过段经历:公公住院,小叔子一家从不出钱,却总在亲戚面前卖惨。她和老公出钱出力,最后却被指责“偏心”。这类家庭,往往有“吸血型长辈”和“软包子子女”。老人把子女当“摇钱树”,子女却不敢为伴侣撑腰。结果呢?儿媳女婿寒了心,自然“非必要不接触”。

儿媳、女婿不上门,看似是晚辈的问题,实则是家庭生态的警报。第一种家庭缺尊重,第二种家庭缺担当,第三种家庭缺温情。

老人若想晚年热闹,先得把心放宽:少摆架子,多给体面;少些算计,多些体谅。就像杨绛先生所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家庭也是如此,与其盯着儿媳女婿上门的次数,不如先修好自家的“风水”。记住:晚年幸福,不是靠“儿孙绕膝”,而是靠“心宽似海”。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7 20:24 , Processed in 0.00771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