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495亿元的“天价彩蛋”!《繁花》背后的惊人真相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3 05:36: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495亿元的“天价彩蛋”!《繁花》背后的惊人真相                                                                               2025-07-02 22:32                                        

发布于:河北省
   
                                    

当观众沉浸于《繁花》光影交织的叙事迷宫时,一幅悬挂在至真园包厢的油画悄然成为解码时代的密钥——陈逸飞《玉堂春暖》以1.495亿元的成交价,在2017年改写中国写实油画拍卖史的同时,也以隐喻的姿态定格了剧中人物的精神图腾。这幅被王家卫刻意置于镜头焦点处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市场的天价符号,更成为打开90年代上海商业史诗的时空密钥。

回望他,

就是回望一个时代。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繁花》中的天价“彩蛋”,你注意过吗?

▲《繁花》剧照

就在至真园大酒店的墙上,挂着几幅价值不菲的油画。

其中就有出自艺术大师陈逸飞之手的《仕女与鸟笼》,以及一幅曾创下1.495亿元拍卖纪录的《玉堂春暖》。

前不久,《玉堂春暖》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开箱,盛况空前。

▲ 上海浦东美术馆“时代逸飞”展览现场

其中不乏文化艺术界的名流,包括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

20年,斯人已逝,脚步声远。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能有如此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恐怕找不出第二人。

▲陈逸飞

01

艺术基因的觉醒

1946年,陈逸飞诞生于浙江宁海的一个书香门第。书香氤氲,为他的人生铺就了最初的底色。不久后,举家迁往上海,这座充满现代气息与艺术氛围的城市,成为了陈逸飞成长与艺术启蒙的摇篮,让他的童年完全浸润在浓郁的文艺气息之中。

年少时的陈逸飞,眉眼间透着灵动与聪慧。据他后来回忆,儿时跟随妈妈去教堂的经历,成为了他艺术启蒙的珍贵序章。教堂里悠扬的赞美诗,如潺潺溪流,淌入他幼小的心田,在不经意间播下了艺术的种子。而教堂那五彩斑斓的彩绘玻璃,在阳光的穿透下,折射出梦幻般的光影;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圣像,仿佛诉说着神秘而古老的故事。这些美妙的景象,如同神奇的魔法,深深吸引着陈逸飞,成为了他最早的艺术启蒙,在他心中勾勒出艺术的朦胧轮廓。

后来,陈逸飞进入少年宫绘画班学习,这无疑是他艺术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在这里,他有幸得到美术名家施南池的悉心指导。在施南池的引领下,陈逸飞开始临摹经典画作。他全神贯注,一笔一划都力求精准,仿佛在与那些艺术大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艺术天赋逐渐展露,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潜力。

陈逸飞的弟弟陈逸鸣曾说,作为家中长子,陈逸飞素来自律,对待每一件事都认真严谨,从不马虎。这种自律的品质,如同坚实的基石,支撑着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14岁那年,陈逸飞凭借自身的努力与天赋,成功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启了接受严格苏式写实主义训练的新篇章。在这所艺术的殿堂里,他先后得到美术名师颜文良、孟光、俞云阶等的精心指导。老师们不仅传授给他精湛的绘画技巧,更培养了他对艺术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陈逸飞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日夜苦练,逐渐奠定了扎实的造型功底。他以优异的成绩直升大学部油画系,成为了同学们眼中的佼佼者。

即便在学业繁忙之时,陈逸飞也始终保持着异乎常人的勤奋。从他的一篇日记中,我们便能真切感受到他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他在日记中写道:“德拉克洛瓦,他成为大师后,还每天早晨坚持画石膏像,又想到勤学苦练的伦勃朗,一生画了3000多张油画和作了无计数的速写版画,画了一天的油画晚上搞腐蚀版画到深夜。又何况我呢?”这份对大师的敬仰与自我激励,化作了他不断前进的动力,驱使他在艺术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正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反复练习和坚守,陈逸飞的艺术水平日益精进。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并就任于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至此,这位怀揣着艺术梦想的天才画家,正式开启了属于他的辉煌创作之旅,如同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向着艺术的苍穹奋力翱翔。

02

时代选中的宠儿

回望陈逸飞在70年代留下的作品,那一幅幅画作宛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几乎能让我们清晰窥见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变迁轨迹。

1971年,陈逸飞怀着对工业建设的热情与关注,深入梅山钢铁厂采风。钢铁厂里,巨大的炼钢炉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炽热的钢水如红色河流般流淌,工人们身着厚重的工作服,喊着响亮的号子,齐心协力地抬着钢轨奋力前行。那充满力量与激情的场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击在陈逸飞的心上,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他迅速拿起画笔,将这一震撼人心的瞬间定格在画布上,创作出了《开路先锋》。这幅作品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红色美术经典之作,生动展现了那个时期工业建设的火热场景和工人们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一年后的1972年,陈逸飞又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黄河流域。他怀着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感悟,基于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雄浑旋律,精心绘制了著名红色主题油画《黄河颂》。画面中,黄河奔腾不息,波涛汹涌,一位英勇的战士屹立在黄河岸边,昂首挺胸,高举双臂,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这幅作品以其宏大的气势、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他艺术生涯中的又一力作。

1977年,《黄河颂》在“全军美术作品展”上首次展出,便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艺术界引发了剧烈轰动。观众们被画中那磅礴的气势和深厚的情感所深深打动,纷纷赞誉其为“陈逸飞历史主题创作的巅峰之作”。这一评价,不仅是对《黄河颂》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更是对陈逸飞在历史主题创作方面卓越成就的肯定。

除了上述两幅经典之作,陈逸飞在70年代还创作了许多其他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占领总统府》以其恢宏大气的构图和细腻逼真的描绘,生动再现了南京解放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画面中,战士们冲进总统府,欢呼雀跃,红旗在楼顶高高飘扬,整个场景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历史的厚重感。这幅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更是对革命先辈们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

而《踱步》则展现出一种肃穆与凝重的氛围。画面中,一位男子独自在古老的建筑前踱步,他的身影显得孤独而坚定,眼神中透露出对民族命运与时代变化的敏锐捕捉和深刻思考。这幅作品又被称作“陈逸飞33岁的自画像”,它不仅是陈逸飞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更是他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同时,《踱步》也标志着陈逸飞开始跨界,超越自我,向着国际画界进军的新起点。他以这幅作品为契机,不断探索和创新,寻求艺术上的突破与升华,为日后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绽放光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逸飞在70年代的作品,是他艺术生涯中宝贵的财富,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传递了民族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03

融贯中西的艺术革命

创作完《踱步》一年后,彼时已在油画界崭露头角、小有名气的陈逸飞,怀揣着对艺术更高境界的追求,毅然决定赴美深造。他成为了第一批自费出国留学的艺术家,就此踏上了艺术探索的新征程,迈向一个全新的维度。

初到纽约,这座充满艺术气息与无限可能的城市,既是陈逸飞梦想的舞台,也是他面临挑战的战场。为了维持生计,他一边如饥似渴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汲取西方艺术的养分;一边凭借精湛的技艺,做起了古典油画修复师,靠这份工作赚取生活费。在纽约罗耶艺术修复与装裱公司里,陈逸飞专注地修复着一幅幅古典油画,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与热爱,也让他在与这些经典作品的亲密接触中,更深刻地理解西方绘画的精髓。

▲ 陈逸飞在纽约罗耶艺术修复与装裱公司与萨金特绘画合影 1981年

闲暇时光,陈逸飞宛如一位执着的艺术朝圣者,穿梭于纽约的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之间。在那里,他广泛涉猎,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之作到现代艺术的先锋实验,从细腻写实的古典风格到大胆奔放的抽象表现,他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着西方绘画的丰富养分,不断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

▲ 陈逸飞在周庄古镇

更为可贵的是,在这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中,陈逸飞犹如一位独具慧眼的探索者,敏锐地找到了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绘画技艺的融合点。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拼凑与叠加,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有机的结合,让他的作品既蕴含着东方文化的深邃韵味,又展现出西方绘画的精湛技巧。

▲ 《周庄》陈逸飞

这一独特的艺术特征,首先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的“水乡”系列作品上。上世纪80年代,周庄还是一处尚未被现代文明过多侵扰的江南小镇,宛如一颗遗落在尘世中的明珠,散发着古朴而宁静的气息。陈逸飞怀着骨子里对江南故乡的深深眷恋,踏上了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他用画笔细细描摹着周庄的山水风物,那朦胧的石板路、悠长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行人,在他的笔下构成了一幅幅如梦似幻的画卷。他将东方的诗意与意境巧妙地融入西方油画的技法之中,让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是一首无声的诗,诉说着江南的温柔与婉约。

1983年,陈逸飞的水乡系列作品在纽约举办了个展。这场展览如同一颗投入艺术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开展仅仅一周,所有作品便全部售罄,这一惊人的成绩让整个艺术界为之瞩目。陈逸飞也因此成为首个引发国际收藏热潮的“中国当代画家”,他的名字开始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崭露头角。

其中,一幅以周庄双桥“世德桥与永安桥”为素材的作品《故乡的记忆——双桥》,更是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这幅画被画廊主人——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一眼相中并买下。1985年,哈默访华时,将这幅饱含着东方情韵的画作以礼物的形式赠送给了邓小平。从此,故乡的桥不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建筑,更成为了连接中美两国友谊的桥梁,让这幅画与陈逸飞本人都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在80年代的国内外画坛上,陈逸飞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少有地实现了在绘画技巧和商业上的双丰收,既以精湛的技艺赢得了艺术界的认可,又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从此,“陈逸飞”这个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国内外艺术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声名远扬。

04

重温“海上旧梦”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如强劲的浪潮,席卷着华夏大地。在这股时代洪流的推动下,陈逸飞怀揣着对艺术的炽热追求,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上海。这座拥有万国风情、曾以十里洋场、笙歌曼舞闻名遐迩的城市,宛如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其独特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氛围,与陈逸飞彼时圆熟的中西合璧绘画技巧完美契合,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当陈逸飞的画笔触碰到上海这片土地,带着东方意蕴的“海派风华”作品,如春日繁花般在他的笔下绚烂绽放。他以细腻而独特的视角,捕捉着旧上海的每一个动人瞬间,将那份摩登与诗意,巧妙地融入到一幅幅画作之中。

▲ 《夜宴》·陈逸飞

在《丽人行》里,仕女们身姿婀娜,恬静优雅,仿佛从时光深处缓缓走来。她们服饰上精美的东方刺绣,针针线线都勾勒出古老东方的神秘韵味,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那细腻的笔触,不仅描绘出了仕女的外在美,更传递出一种内敛、含蓄的东方气质。

而《玉堂春暖》则宛如一幅流动的旧上海风情画卷。画中舞女的裙裾随风飘动,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繁华与喧嚣。青衣水袖间,漫过的是一段段鎏金岁月,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纸醉金迷却又充满诗意的旧上海。古典浪漫与写实主义在这幅画中完美融合,陈逸飞以其独有的技法,将旧上海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巧妙地运用色彩和光影,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梦幻的氛围,让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旧上海的摩登与浪漫。

2017年,在中国嘉德现当代艺术拍卖会上,陈逸飞的《玉堂春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最终,这幅画作以1.495亿的高价成交,创造了中国写实油画的最高成交记录。这一惊人的成绩,不仅是对陈逸飞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更是他重塑海派美学功力和影响力的有力证明。

有人说,看懂陈逸飞,才能看懂上海。的确,陈逸飞的作品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旧上海的大门。他用自己的画笔,将旧上海的风情万种、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上海的过去与现在,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陈逸飞以艺术为桥梁,连接了历史与现实,让海派美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05

从画布到银幕的跨界

陈逸飞对艺术的探索,从未囿于画布的方寸之间。他以先锋之姿提出“大美术,大视觉”理念,如一位无畏的开拓者,将艺术创作的疆域从传统绘画延伸至影视、服装设计等多元领域,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了一场美学革命。

1993 年,逸飞工作室在艺术的长河中扬帆起航。陈逸飞以导演身份亲自掌舵,驶向影视艺术的深海。《海上旧梦》宛如一幅流动的诗意画卷,用光影勾勒出旧上海的繁华与沧桑;《人约黄昏》则似一首悠扬的都市恋曲,在氤氲的氛围中诉说着爱与哀愁。这部影片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成功入围 1995 年第 48 届戛纳电影节,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服装设计领域,陈逸飞同样展现出非凡的远见与创造力。他创建的服装品牌“Layefe”,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将“时装”这一前卫概念引入中国。每一件服装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融合了东方韵味与西方时尚,引领着中国时尚潮流的走向,让国人在穿着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生活的品质。

他创办的《青年视觉 Vision》杂志,更是如同一扇明亮的窗户,为中国青年打开了一扇通往视觉文化新世界的大门。杂志以独特的视角、前卫的设计和丰富的内容,开启了中国视觉文化的新纪元。在这里,无数青年创意人才找到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他们的才华如星星之火,在艺术的天空中汇聚成璀璨的星河。

陈逸飞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更是一位无私的布道者。他努力让美学渗透到大众的日常当中,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感受到艺术的美好。然而,无止境的投入如同燃烧的火焰,虽然照亮了艺术的天空,却也耗尽了他的身体。

2005 年 4 月,在电影《理发师》的拍摄现场,陈逸飞因胃出血被紧急送往医院。这位一生都在追逐艺术梦想的巨人,最终倒在了他热爱的创作岗位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 59 岁。但他的精神却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在时光的长河中屹立不倒。

在流量至上的今天,陈逸飞依然如同一盏明灯,用他不朽的精神提醒着我们:大匠之魂,在于以艺术造化社会。他以画笔为剑,以创意为刃,在时代的画布上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精神文化长卷。

当观众在《玉堂春暖》的光影前驻足,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时代。那里,有旗袍的纹理,细腻而优雅,诉说着东方女性的温婉与柔情;有江南的细雨,如诗如画,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有黄浦江的汽笛,雄浑而激昂,奏响着民族走向世界的铿锵足音。陈逸飞用他的艺术,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依然能感受到艺术的温度与力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12:00 , Processed in 0.00790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