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大梨树 英雄史诗(之二十七) 华 舒
大梨树之路
在凤城市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农业先进典型,是东汤镇的陶李村,它的村支书是老模范李茂丰。东汤镇我去过,在那里休闲,泡了10天温泉。可陶李村我没去过,但我听的却很多。当然,我听的并不是很全面的介绍,大多是人们在评论大梨树村的时候,同陶李村进行比较。 2006年的夏天,为了直接地了解陶李村的实际情况,我顶着毛毛雨去了一趟陶李村。 这陶李村的确是一个偏远的山村,自然条件并不理想,几乎全是大山,只在河流两岸和道路边上有些耕地。但山上绿树成荫,郁闭度明显很高。陶李村是一个小村,只有5个村民组,667口人,265名劳动力。李茂丰自1974年起就是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积极发展板栗生产,创下了板栗种植面积、人均板栗株数、人均板栗收入、板栗科技含量、板栗出口创汇额五项全国第一。它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10010元,当时高于大梨树村。陶李村是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创建文明村工作先进单位。李茂丰是全国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但陶李村的集体经济几乎没有,村集体的年收入只有30多万元,不足大梨树村的零头。因此,陶李村的村容村貌建设显得很滞后,不大像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的样子。 陶李村几十年来的发展道路与大梨树村截然不同。 第一点不同是陶李村一直注重家庭个人致富,李茂丰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别人致富,因而村民很富裕。但是,集体经济很不发达,在全村的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没有任何份量。村里没有能力发展公共事业,没有能力增加集体收入。哪怕修一段道路,如果市里不帮助,他们都很难。人们常常把这样的村称为空壳村。李茂丰很自豪地对我说,他们村没有一分钱贷款和外债。我明白,他这话显然是有所指的。他们可能没有贷款和外债,但他们什么事情都干不了,那还有什么意义?在市场经济时代,贷款和有外债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只要有偿还能力,只要发展需要。当然,现在陶李村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建设集体的板栗园和开发旅游业,自然也需要贷款和举债。 第二点不同是陶李村的产业单一,基本上全是依靠板栗生产。在板栗生产上,他们在种植面积、科技含量上在全国占有相当优势的地位。但产业的确单一了一些,除了板栗,再也没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了,而且在板栗的深加工上还很不够。这在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保险系数显然有些不够大。大梨树村比陶李村在产业上就多样化,除了早期发展起来的商贸业,工业企业外,近年来大力发展五味子的种植,开发生态旅游业和房地产开发业。这样,大梨树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便主动得多,灵活得多,安全得多。目前,陶李村开始在板栗之外发展短梗刺五加的种植,同时也在建厂,开始准备进行板栗的深加工。这说明陶李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弱点。 第三点不同是陶李村的管理比较简单。它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只有三名工作人员,一名支书,一名村长,同时还兼支书的汽车司机,另一名是妇女主任。机构简单,办事程序简单,由于李茂丰是32年的德高望重的老支书,估计决策也会很简单。说得苛刻一些,这里的管理基本还是初级方式的。这种管理体系、体制和程序与经济产业化,经营市场化的现实很不相适应。这种状态也很难实行科学民主管理,因为除体制的原因外,也存在着思想观念的因素和人的能力的因素,这不是一天半天能够解决得好的。 陶李村形成这种发展道路有它的历史原因。在偏僻、贫穷、落后的山沟里,在村民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家庭经济,有其必要性,甚至有其紧迫性,是解决温饱问题的较好办法。这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能得到印证。因为发展家庭经济针对的是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片面强调集体经济,限制家庭和个人积极性的一些简单作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发展家庭经济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这部分生产力。陶李村,尤其李茂丰在这方面是有贡献的。但是,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村、农业、农民面临着发展的问题。个体的农民,由于受到资金、个人素质、信息等问题的限制,很难有更大、更快的发展。在发展的规模上,发展的深度上,发展的广度上都将遇到严重的难题。而且,村民之间在发展的问题上,还会产生新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很难在村民之间自然解决,行政也很难进行干预。不是说依靠村民的家庭经济不能发展,而是说发展起来困难很多很大,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会很快很顺利。陶李村开始注意发展集体经济,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说实践已经让他们明白了集体经济对于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据说,全国富裕的农村中,百分之七十以上靠的是集体经济,这很说明问题。 大梨树村走的则是另一条道路。最简单地说,大梨树村靠的是集体经济,依靠强大的集体经济来带动家庭经济的发展,既扶助农民致富,又为农民家庭经济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在前面,我曾经把大梨树村的经济结构形象化为大梨树状,集体经济是树干,而家庭经济和个人经济则是枝叶。在集体经济和家庭经济的相互作用中,集体经济和家庭经济都能得到发展,而且,即使家庭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也不会妨碍集体经济的发展。 而陶李村那样以家庭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则像树木各自生长的一片小树林。在初期,每棵小树都能生长得很好,但在树木长大以后便会互相妨碍,影响自己和别人的生长。长此下去,有的树木长大了,而有的树木则被欺住,不能生长,甚至枯死了。 所以,我认为,家庭经济解决的主要是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是一个较好的办法。集体经济则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长远发展问题的好办法。 当然,在家庭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果探索出加强家庭经济协作的好办法,比如产业协会的建立,或者建立像日本农协那样的组织,而且工作得很好,那么也能促进发展。 回顾大梨树村30年来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三个阶段。如果说艰苦创业是中国农民吃苦耐劳、坚毅质朴传统的承传和发扬的话,就像当年山西大寨那样,那么,改革开放则是一次突破,在颠覆旧的观念、旧的秩序,旧的体制的基础上,实现飞跃发展。而科学发展阶段是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这是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一种飞跃,历史性的进步,跨越性的提高。这种发展变化标志着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已经不是过去我们常见到的传统的农村、农业和农民了,也不是过渡时期的农村、农业、农民了,是走向现代的农村、农业、农民! 陶李村的确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农村典型,他们曾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和贡献,而且至今仍然在努力。他们给中国农村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他们的努力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如果同大梨树村比较,陶李村的努力基本还属于传统的范畴,缺乏具有时代精神的突破。当然,陶李村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并开始采取了一些措施。 总之,大梨树村的道路是一个成功探索。 如果从工作的角度来认识大梨树村的成功经验,我认为主要是这么四点: ——大梨树村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家庭经济进入市场,实现农业产业化。大梨树村产 业化最成功的范例是五味子种植业、旅游业和房地产开发业。大梨树村集体的五味子产业不仅带动了村民的五味子种植,帮助村民解决产销、技术等问题,而且辐射到东三省。五味子节的举办和辽五味子协会的建立,说明大梨树村的五味子种植业已经走上产业化的轨道。大梨树村的旅游产业直接带动了村民家庭和个人的饮食、娱乐、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五味子产业和房地产开发的宣传和销售。房地产开发业一方面服务了本村村民,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同时,由于有相当一部分住房销售给城市居民,因此也加强了大梨树村与城市的经济文化联系。 ——大梨树村把农村的发展融入城市的发展之中,实现农村城镇化。大梨树村的城镇 化建设不仅引进了城市的功能,而且把自己与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依靠城市带动自己,另一方面依托城市发展自己。大梨树村最初是在凤城起步的,在那时侯大梨树村便意识到城市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即使在村里开发旅游业,主要的对象还是城市游客,脱离不开城市。所以村里的建设还需要考虑城市的需求。仿古新村的建设除了自身需要外,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同时大梨树村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城市的带动,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文化的因素。城镇式的新村有助于拉近农村与城市的距离,促使村民在观念、生活方式、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向城市人靠拢。据网上的预测,5年内,将有5亿农民进城,有6亿城市居民到市郊定居。而且将来,将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的郊区,2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只有3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这同工业化时代的人口分布正好调了一个个儿。大梨树村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 ——大梨树村把以人为本落实在提高村民的素质上,实现农民知识技能化。传统农民 向现代农民转化,主要的是全面素质的提高。提高素质,除思想观念的更新外,必须用现代知识技能武装他们。而以人为本恰恰是处理一切事物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以及最后归宿都是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人。人之所以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关键在于他具有一定的生产劳动技能。具备一定生产劳动技能的人,相对于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自然是第一位的。所以,大梨树村把握住这一点,在提高村民的素质上下工夫。这既是长远的、战略性的,也是当务之急。大梨树村意识到,今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完全取决于大梨树人的素质,所以,大梨树村在文化建设上用了大力气,下了大功夫。 ——大梨树村把领导与管理寓于为村民的服务之中,实现管理科学民主化。现代的农 村、农业、农民的管理,不可能还是传统的小生产方式或手工业方式。而在我国农村发展还不很成熟的情况下,必须创造一种适应现状的管理方式。这是当前需要探讨的课题。大梨树村做了很可贵的探索和尝试,我认为是很成功的。那就是通过为村民服务的方式,实现对村民的领导和管理。这是把党的领导、村这一级自治组织的管理、经济活动的协作,三位一体起来了。由于它解决了村民的实际问题,因而能够被村民接受。这样做,实现了党对村民的政策引导,行政规范,经济活动的相互合作。解决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 以上这些,构成了大梨树村发展道路的基本要点。我想,这大约也是中国农村普遍要走的道路吧! 当然,如果我们再换个角度来认识大梨树村的发展道路,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大梨树村做到了有形的发展与无形的发展并举。大梨树村既着力进行了五味子种 植、生态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和建设,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努力在领导和管理方式、经济体制的建设、村民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这些无形的工作可能看不到直观的效果,但这些的确有效地保证或引导了有形发展的顺利、健康进行。 ——大梨树村做到了实质性的发展与形式上的发展相结合。大梨树村的民居、道路、 生活设施、环境的美化等建设是随处看得见的。这些城镇化建设的措施可能被看作是形式上的,但是,它的确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必然后果。如果没有这些物质载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将是一句空话。所以,实质性的发展是由形式上的发展体现出来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体现内容。 ——大梨树村做到了物质的发展与精神的发展同步。这很容易理解。大梨树村的经济 发展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大梨树村的科学民主管理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大梨树人的素质的提高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关键在于大梨树村做到了同步发展,这样,三者可以相互作用,产生更大的效应。加法和乘法的区别就在这里。 大梨树村的发展道路处处体现了辨证的思维。我想,这大概就是大梨树村区别于其他一些农村的最根本之处。 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秩序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标准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大梨树村的发展道路在方向上和内容上完全体现了这些,而且具体化,可操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