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小时候有没有安全感,长大后感不感恩,取决于童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31 01:18: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孩子小时候有没有安全感,长大后感不感恩,取决于童年                                                         2022-08-30 21:07                                       


孩子幼年时,及时陪伴;孩子长大时,适当放手。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作者 | 烟花三月
今年高考,侄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方一所985大学。
这本是一件大喜事,可嫂子和侄女却吵得不可开交。
原来,嫂子执意要去侄女大学所在的城市打工,还想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让侄女每周末回来一次。
侄女不同意,声泪俱下地控诉:
  “现在和我难舍难分了,我小时候你干嘛去了?
  别的小朋友有不开心的事,都可以和父母说道说道,我有什么?只有日记本!
  这种迟来的亲密和关心,我不需要!
  我之所以填报离家这么远的学校,就是为了离你们远远的。
  小时候你们不管我,我不怪你们,但现在我长大了,你们也休想粘着我。”
听闻此言,哥嫂都惊呆了。
他们没有想到,平时那么乖巧、懂事、内敛的女儿,内心会有这么多伤痛,对父母的怨恨有这么深。
哥嫂家的这场风波,让我想起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的一段话:
  “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若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很明显,哥嫂对女儿的养育顺序搞反了。
在女儿需要父母的亲密和关爱时,他们离家数千里,与女儿在生理上、心理上的连结早已断裂;
在女儿需要与父母分离时,他们又不恰当地出现,充当慈父慈母的角色,与女儿难舍难分。
其实,孩子18岁前,父母只有两大任务:
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充足的爱;孩子长大了,学会放手。
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并且顺序千万不能反,否则,伤孩子一生。

孩子幼年时

父母要给足爱和陪伴

主持人王芳在《最好的方法给孩子》一书中记录了一个事例。
一对父母在儿子1岁的时候就去北京做生意了,根本没时间管孩子,只想着要给孩子赚足够多的钱,将来要他过好日子。
爸妈每次回家都给儿子带很多好吃的、好用的,还有不少钱,可是男孩过得一点儿都不快乐。
他从小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在村口的石墩子上,期待爸妈能突然出现,可是一次也没有。
他最羡慕的是,其他小朋友可以坐在爸爸或者妈妈的自行车后座上去上学,而他从没有体验过。
他多想和爸妈亲亲、抱抱,可是他们每次回家,顾不上和他说几句话,就去走亲访友。
他怎么都想不明白,爸妈外出打工,为什么不能带他一起去呢?
他不怕吃苦,不怕穷,就怕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他住在爷爷奶奶家,虽然没有人苛待他,可是他从小就学会察言观色,处处讨好,每天都过得小心翼翼。
无论多喜欢的东西,他都压抑在心中,也从来不敢和别人起争执。
一是,怕别人嫌弃,不愿与他交往。
二是,他是没有靠山的孩子,有委屈也只能往肚子里咽。
作家刘娜说: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不一定会憎恨父母,但和那些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相比,他们的成长会艰难很多。”
确实如此。
小时候缺少的爱,将成为终身无法痊愈的伤。
想起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那个可怜的男孩贺子秋。
年轻的妈妈贺梅不顾家人反对,一意孤行在离婚后生下儿子,决心独自一人抚养。
可她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更别说是照顾孩子了。
子秋没吃过妈妈做的饭,一日三餐都是买着吃。
后来,贺梅瞅准机会,故意把孩子丢在面店老板李海潮家里,一去杳无踪迹。
本来就没见过爸爸的子秋,如今连妈妈也没有了。
李爸对他很不错,可他还是很没有安全感,常常恐惧失去。
他会在李爸和妹妹睡着后,悄悄起床去洗全家人的衣服,他变成乖巧懂事的模样,只为能在这个家里待下去;

他什么事都让着妹妹,被欺负也只会默默承受,他害怕妹妹不喜欢他;
在别的孩子无忧无虑玩耍的年纪,他放学后自觉地到店里帮忙,不敢懈怠,即便没人让他这么做。
别人对他再好,终究不是他的父母。
所以,他遇见类似妈妈的背影时,会拼了命去追。
每次满怀希望,又失望而归。
他小小的脑袋里,有大大的疑问:妈妈为什么不要他了?为什么被抛弃的是他?
心理专家武志红说:
  “爱和陪伴远比教育重要,一个健康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是一个孩子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内容。”
但父母的爱和陪伴也是有“有效期”的,前期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
所以,宁肯让孩子跟着父母吃物质上的苦,也不能让孩子在童年吃缺少陪伴的苦。

孩子成年时

父母要学会分离

这两天,正逢开学,每年开学这个时候,父母与孩子难舍难分的场景,就会在各个地方上演。
8月20日,山西长治,不少父母在高铁站,为远赴外地求学的子女送行。

有的孩子和同伴有说有笑,有的孩子不忍回头,不一会儿他们的背影就消失在人海中。
而站外的父母们呢,紧紧趴在高铁站的玻璃上,目送孩子们远行,久久不愿离去。
爸爸红了眼眶,妈妈不住拭泪。
那颗牵挂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鸟儿羽翼丰满时,会期待巢穴外面的世界。
逐渐长大的孩子,也想脱离父母的庇佑,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一片小小的天地。
此时,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收起眼泪和不安,祝福孩子勇敢地走向自己的世界。
而有些父母无法完成与孩子的分离,甚至主动破坏这种分离,引发无法挽回的悲剧。
想起曾考上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杨元元,开学不到70天,她就以极端痛苦又决绝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卫生间里,她接起两条毛巾,一头套在水龙头上,一头勒在自己的脖子上,以背对着洗手台半蹲着的姿势结束了生命。

只要她稍微抬抬腿,就有生还的可能,可是她没有。
可见她有多决绝。
随着杨元元自杀真相曝光,她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她幼年丧父,从小与妈妈、弟弟相依为命,妈妈在给她无微不至的照顾的同时,也慢慢侵蚀着她的自我空间。
她想去大连海事大学学习法律,妈妈以“路途远,花费高”为由,逼她填报了离家近的武汉大学。
大三时,妈妈又以厂区宿舍楼搬迁为由,住进了她的寝室,一住就是两年。
后来,她考取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妈妈又如影随形。
妈妈不管给女儿其他室友造成的困扰,更不顾及女儿的内心感受。
重压之下,杨元元的精神世界崩塌了,毫无留恋地走了。
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病态共生”,指的是父母入侵孩子的生活,孩子即便成年了,也无法和父母分离。
在这种状态下,父母就如同寄生虫,残忍地寄生在孩子身上,怎么都摆脱不掉,除非宿主死亡。
如果父母意识不到,不能与孩子分离,家庭惨剧就没法避免。
《为什么家会伤人》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不懂得分离的两个人黏在一起,你干涉我的空间,我侵占你的空间,两个人都不能很好地成长。”
不是只有孩子需要成长,父母也应该刷新认知,不断成长。
拒绝分离,就等于拒绝成长。
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

照顾和分离

都是父母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很佩服一位本家叔叔的做法。
由于业务水平过硬,有那么几年,他年年带高三毕业班。
每天他上班的时候,儿子还没睡醒,晚上下班回家时,儿子早已入睡。
他和儿子生活在同一个屋子里,却说不上一句话,儿子整日看不见爸爸。
他觉得十分愧对儿子,便开始想办法改变现状。
他准备了一个崭新的本子,把想对儿子说的话写上面,儿子也在本子上写下想对爸爸说的话。
并且每到休息日,他都要陪够儿子三个小时,他们一起心无旁骛地玩游戏、做运动、各种交流。
儿子在他的爱和陪伴下,不负期待地长成开朗阳光、富有责任感的男子汉。
后来儿子在高考选专业、选学校,恋爱,结婚等人生大事上,叔叔都没有干涉,只是给了儿子一些必要的建议,放手让儿子自己去走自己的人生路。
北大才女赵婕说: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
  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深以为然。
愿为人父母的我们,在孩子年幼时,能给予孩子最纯粹的爱和陪伴;
又能在孩子成年时,懂得与孩子分离,给予孩子勇敢做自己的底气。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9 04:31 , Processed in 0.00902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