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学良晚年揭秘西安事变真相:杨虎城才是事变主角,我是名义上的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 17:52: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张学良晚年揭秘西安事变真相:杨虎城才是事变主角,我是名义上的                                                         2023-01-02 13:58                                       

           1991年,已经90岁高龄的张学良,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到:当年的西安事变,大家都认为我是主角,但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实情,我只是名义上的主角,杨虎城才是西安事变真正的谋划者。

后来,张学良又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言论,皆声称西安事变中杨虎城才是主导者,自己只是参与者。
在课堂上学过历史的几乎都知道,长期以来在关于西安事变的描述上,张学良是被描绘成主角而出现的,杨虎城只是共同的参与者。
不仅如此,在众多的历史文献和分析文章中,均认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的作用更大,为何他本人却否认这一说法,而要将杨虎城说成主导者?
就这次张学良在采访中透露的消息来看,西安事变的真正经过,恐怕和我们目前所知的情况存在出入,最起码在张学良看来,他自己并非主角,杨虎城才是真正的主谋。

将时间拨回到1936年12月12日的深夜,几声清脆的枪响,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使用武力扣押,被迫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两周后,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了包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在内的六项主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关于西安事变的历史定性,学术界和历史界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作用的事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抗日热情,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只不过事件过后,张学良和杨虎城却均被蒋介石施加报复,杨虎城被关押长达12年,最后被残忍杀害,张学良更是被软禁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90年代才恢复自由。
关于张学良和杨虎城到底谁是西安事变的主导者,我们可以在文献资料中寻找到答案。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张学良起初并不认为杨虎城是主导者,起码他是这么说的,因为在1956年的12月,蒋介石曾让张学良回忆西安事变,特地问到了杨虎城。
此时的张学良回应道:杨虎城乃受良之牵累,彼不过陪衬而已,证明在他的心目中,自己是主导者,杨虎城只是参与到了西安事变中来,那他又为何会在三十多年后,改变了这一说法?

根据张学良所撰写的《西安事变反省录》中的内容,在事变发生之前,杨虎城曾经两次向张学良建议,对蒋介石采取“必要行动”,从这之中可以看出,杨虎城个人是希望对蒋介石采取行动,发动西安事变的。
第一次是在1935年的10月份,此时何立中所率领的部队在回防甘泉途中,在劳山一带被红军徐海东部伏击,以至于全军覆没,何立中本人也被击毙。
蒋介石听闻后,在西安成立剿匪司令部,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几日后,杨虎城接到命令,要求其前往阻截红军,此时的杨虎城对于蒋介石的行为已经感到反感。

他向张学良说到:我部一无钱二无补给,你向蒋公进言停止行动团结抗日,节省内耗才是重中之重。
这是杨虎城第一次对张学良提起,希望蒋介石能够团结我党进行抗日,显然这一次提议没有任何的结果。
第二次就是在西安事变爆发的前夕——1936年的12月初。
一个月前,蒋介石抵达洛阳,计划进一步对我党的行动,张学良12月2日前往洛阳,向蒋介石谏言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但蒋介石的态度十分恶劣,出言训斥张学良,让他对通过进言达成共同抗日感到绝望,遂回到西安问计杨虎城。
杨虎城本人早已希望蒋介石能够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积极献言:待蒋来西安之时,你可以效仿“挟天子以令诸侯”。
事后发生的事情也证明,杨虎城的这一建议被采纳,蒋介石被扣押,被逼迫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经过,正和杨虎城的计划一致,也就是说,事变的基本流程是按照杨虎城的思路进行的。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够说明杨虎城就是主角,因为在事变中负责抓捕蒋介石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并非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这么来看杨虎城仅仅是一个献计之人,和后续的行动并无太大干系。
关于为何抓蒋介石是由东北军负责这一问题,杨虎城的孙子杨瀚对此回应到:起初这个任务是由我祖父负责的,但他把任务交出去了,因为他认为事变的关键,并不在于抓捕蒋介石。
杨虎城虽然将抓捕蒋介石的任务交了出去,但他的十七路军并非完全袖手旁观,而是和东北军一起参与了事变,只是最后安排东北军去抓捕蒋介石罢了。

1936年12月11日晚,张学良率领十几名东北军将领来到杨虎城的办公地,后者早已在这里等待,只等一声令下开始行动。
凌晨4时左右,东北军卫队一名为王玉瓒的营长,带领部众来到了临潼的“华清池”,蒋介石正住在这里。
因为大门是由该营负责守卫的,所以一行人进入华清池没有受到半点阻碍,当来到第二道门前时,蒋介石的一个卫士在这里走动,王玉瓒拔出手枪连开三枪,下令开始行动。

突如其来的枪声让蒋介石惊觉,趁着卫士在和王玉瓒等人周旋的时候,蒋介石匆忙逃跑,但不久后就被东北军在一处山洞内找到,随即被送回城内。
12月14日,蒋介石提出要面见杨虎城,杨虎城当天下午前往与蒋介石会面,当被问到是否预先知道此次事变时,杨虎城默默地给与了肯定的回答。
杨虎城特地提到:行动主要是为了停止内战和共同抗日,完全是由我和张副司令两个人决定的,和其他任何人没有关系。

这句话直接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自己和张学良,也就是说杨虎城将自己看做是事变的发动者之一,究竟是不是主角,至少此时的蒋介石认为他不是。
12月23日-24日,国共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按理说目的已经达成,张杨二人应该将蒋介石释放,但杨虎城却对此持不同态度。
据杨瀚所述,杨虎城在关于是否释放蒋介石的问题上,表现得尤为坚定,他认为至少应该让蒋介石签个文件作为保障,为此还和张学良大吵了一架。

杨虎城知道,如果放任蒋介石这般轻易离开,那么等待两人的必定是报复。
果不其然,杨虎城不久后就被撤职,随后被迫出国,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他曾多次要求回国投身抗日,但均遭到拒绝。
1937年11月底,杨虎城回到香港,准备投身抗日工作,但被引诱至南昌,随即被囚禁,此后先后关押于多地长达12年。
1949年9月,毛人凤受到蒋介石的指示,将杨虎城和其儿子杨拯中、女儿杨拯贵,“小萝卜头”宋振中等人杀害。

张学良虽然没有性命之忧,但也被软禁多年,从张杨两人的结果来看,如果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主角,为何蒋介石不杀他这个主谋,而要下令将杨虎城这个“陪衬”杀害?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从史料中寻找,杨虎城被杀害后,他的儿子杨拯民一直致力于还原西安事变的真实过程,来证实父亲在事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找到张学良,当面询问一些细节,但此时的张学良还被软禁,杨拯民无法见到他。

后来张学良被释放后迁往美国定居,让杨拯民看到了机会,经过交涉,张学良同意和他见一面,这让杨拯民十分激动。
但这个面直到杨拯民去世也没有见到,1991年左右杨拯民被确诊患上了癌症,不得不暂时搁置见面的计划转而住院治疗。
遗憾的是,经过多年的化疗,杨拯民最终因为癌症于1998年去世,留下了一个毕生遗憾,他的儿子杨瀚深知父亲的心结,办理完后事随即踏上了寻求答案的道路。

1999年6月,杨瀚在夏威夷见到了张学良,当他问起当年西安事变的情况时,张学良表现得有些迟钝,并没有多说什么。
杨瀚还以为张学良上了年纪,已经记不清往事了,遂没有多想,只是和他一起在海滩上散了散步,这次见面也没有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2000年张学良百岁寿诞时,杨瀚受邀前往参加,在宴会上他看见张学良精神健硕,一点也不像大脑迟钝之人,不由地想到当日张学良应该是有意回避他的问题,这让杨瀚感觉到西安事变的实情恐怕并非他此前所认知的那般。

回国后,杨瀚通过查找各种资料,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答案。
当年日军侵入东北后,张作霖的东北军是直面日军的武装力量,但后来张作霖被日军在皇姑屯炸死,再加之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得东北军上下充斥着不甘。
杨虎城也对此深感憋屈,他知道蒋介石之所以选择不抵抗,是因为他要将东北军作为自己与我党对抗的重要力量,而杨虎城曾与我党有过多次交集,也学习过共产主义的思想,他对蒋介石的行为深感厌恶,产生了向蒋介石进言联合抗日的想法,只是此时的他还未实际行动。

九一八事变后,杨虎城多次通电全国,公开表达对不抵抗政策的不满,要求一致团结共抗外敌,并最早提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这份爱国行为自然引起了蒋介石的强烈不满,为此他解除了杨虎城陕西省主席的职务,并让他“切勿轻举妄动”,但杨虎城认为当下的中国,最紧急的是抗日,所以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想方设法让蒋介石抗日,哪怕是动用武力逼迫。
1935年热河一战后,东北军全靠蒋介石救济,后被蒋介石调到陕西,这对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威胁较大,他起初也对张学良抱有敌意,但很快杨虎城就明白了蒋介石的算盘。

东北军调到陕西,一是为了对抗我党武装力量,二是为了削弱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和东北军的实力,蒋介石自己则坐收渔翁之利,可谓是“一石三鸟”。
明白了蒋介石的意图后,杨虎城找到张学良,就目前的形势做了详细分析,并建议张学良投身抗日。
在杨虎城看来,张学良应该会同意抗日的,毕竟他的父亲是被日本人炸死的,东北军的今天也和日本人脱不了干系。
事实证明,杨虎城的猜测是正确的,不过张学良并没有直接答应抗日,真正让他决定接受杨虎城共同抗日的,是军事上的接连失利。

东北军来到陕西后,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被红军歼灭了3个师,让东北军受到重创,随后109师被全歼的消息更让张学良痛苦不已,他为此向蒋介石提出申请军费。
不料蒋介石不但不同意,还趁机削减了东北军的两个番号,甚至连发放抚恤金的要求都被拒绝,这让张学良气不打一处来。
此时的张学良才意识到,蒋介石将东北军调到陕西,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他们的实力,自己好收渔翁之利。
就在此时,杨虎城再度向张学良提议,联合他的十七路军共同反蒋抗日,这一次张学良答应了。

此后张学良开始停止内战,联合红军一起抗日,同时向蒋介石进言,要求通电全国共同抗日,但是遭到了严词拒绝。
1936年12月,蒋介石飞抵洛阳,计划扩大针对我党军队的行动,这引起了张学良的极度不满,随后发生的事情,便是前文叙述之事了,杨虎城和张学良共同决定在12日夜发动兵谏,用武力逼迫蒋介石同意抗日。
至此杨瀚终于弄清了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正如他的父亲杨拯民所言,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于西安事变的了解,都仅限于事发时的几天,对于此前漫长的谋划知之甚少,再加上事变中蒋介石是由东北军抓捕的,让很多人以为张学良才是西安事变的主角。

纵观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大事件,都不是突然爆发的,它们均有一个漫长的前期积累、谋划,西安事变同样如此,它绝不仅仅是张杨二人在短短几日之内就做出的决定。
杨虎城自从九一八事变后便在谋划着共同抗日,经过多年的计划,成功说服张学良投身共同抗日,发动兵谏只是最后一步,所以说如果仅从西安事变爆发的那几日来看,似乎张学良是主角,但若从整起事变的起源、发展、爆发来看,杨虎城才是真正的谋划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1 14:20 , Processed in 0.00893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