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吉林有位“曾老头”,将祖传“御笔”卖了270万,专家急的直跺脚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22 04:39: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吉林有位“曾老头”,将祖传“御笔”卖了270万,专家急的直跺脚                                                         2022-08-21 13:19                                       

              古有“富贵莫如帝王家”之说,其实不仅“帝王”,就连身边的太监同样富贵至极。
这就引出了吉林长春的一位老人,他手里有一支“玉笔”,据说还是末代皇帝的“御笔”;等专家看到“玉笔”后,本希望老人能主动上交,结果老人转头卖了270万!

老人名叫“曾家根”,孤寡一身,脾气古怪,也不爱与乡邻共事;曾有人可怜“曾老头”,就想给他说媒,结果反被臭骂了一顿。
这老头啥脾气?久而久之,乡邻们也就不再理他了。
1978年,“曾老头”忽然放出话,要卖一件祖传的宝贝,这可把大伙儿的好奇心勾起来了;几十年来,就见这老头整天破衣偻嗦的,他家还能有什么宝贝?
有好事者,找各种理由上“曾家根”的家里摸底,都想看看他要卖的究竟是啥宝贝;终于,有人趴墙根偷听到一件事,曾老头卖的是一支“玉笔”,买家张口就给“30万”!

这事虽是偷听来的,但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也似的传遍十里八乡;1978年的“30万”,说是“天文数字”也不夸张,曾老头的宝贝,着实把乡邻吓到了。
啥“笔”这么金贵?
不少人开始追着“增加根”询问,老人见瞒不住,厉声吼道“啥笔?末代皇帝的御笔!”
这回答虽然没人相信,但也引出不少谣言,都说曾老头的祖上是“清朝王爷”;这话虽说没啥根据,但还是惊动了文管部门的人,这天真有专家找了来。

开始攀谈,曾老头并不承认自己有什么宝贝,直到专家提出“价值鉴定”,老人这才将宝贝拿了出来。
果然是一支“玉质毛笔”,笔管是上好的白玉,玉质温如羊脂、润如秋水;最重要的是,笔杆上刻有“浩然朱笔”四个字,专家两只眼睛瞬间睁大了不少。
史料记载,“浩然”正是溥仪的号。
“朱笔”,是古代皇帝批阅奏章的“专用红笔”,某种角度看,古代的“朱笔”也是身份、权力的象征;“浩然朱笔”,无疑是溥仪御用,专门用来批阅奏章,处理国家大事的“红笔”了。

专家激动之余,开始暗示曾老头主动上交“玉笔”,并承诺会有荣誉称号、锦旗、证书,甚至还会有奖金;1978年,那时的“荣誉”激励了一代人,某种程度来讲,“荣誉”比金钱还要重要。
本以为,曾老头会因为“荣誉”而欣然献出玉笔,结果却恰恰相反;曾老头说“有人出30万买这支笔,你们给的奖金,能比这个高?”
这下专家生气了,难道“荣誉”还抵不上一支小小的毛笔吗?
专家几人中,有位稍年轻的刚想对曾老头进行“思想教育”,却被老专家按住了,随后笑着问“曾老哥啊,你是怎么得到这件宝贝的?”

开始,曾老头不愿意讲,老专家又开口了“老哥啊,你要不说宝贝的来历,我们可不敢收呀!”
这话也是“圈”里的规矩,曾老头多少懂点;于是,曾老头哀叹一声,开始讲自己“父亲”的故事。
曾老头开口第一句就是“我父亲是清末的太监!”
在民间,“太监”可是侮辱之词,哪有这么形容祖上传承的?
更何况,太监也不可能有后代呀?

几位专家互相看了看,虽然心里有疑问,但还是静静的听曾老头下面怎么说;曾老头见专家几人没说话,随机问了一句“你们知道,古代太监是怎么过晚年的吗?”
这个问题难不住几位专家。
历代皇宫里都有不少太监,这些人为伺候皇帝、嫔妃而存在。
聪明的太监会讨皇帝的欢心,逐渐变得有权有势,但多数太监,到了年老体弱的年纪就会被逐出宫廷。

这些被逐出宫的“老太监”十分凄惨,既被世人瞧不起,膝下又无儿女,多数人流落京城街头等死;到了明朝,有些得势的“大太监”心感悲凉,开始建一些寺庙,以供“老太监”养老。
比较著名的有明英宗时期,大太监“王振”在北京东城建的智化寺、明代宗时,大太监“刘通”在北京报房胡同建的法华寺、以及后来的法海寺、妙觉禅寺、万寿寺、碧云寺等,这些都是明朝历代“大太监”所建,专供老太监栖身的寺庙。
终于,“老太监”有了养老之地,可好景不长;到了清末,这些专供“老太监”养老的寺庙,开始逐渐停止收纳宫人,即便有收纳的,老太监们也要先加入“养老义会”,还要定期缴纳高昂的“会费”。

前面说了,被赶出宫的太监都是普通宫人,有些甚至一辈子都没见过皇帝的面,那就别说得到什么赏赐了;这些“老太监”本就贫苦,哪还有钱交“会费”?唯一的出路就是回乡。
清朝灭亡后,依照《清室优待条例》,溥仪还能住在故宫里,太监也能继续留用;溥仪多了个心眼,开始将宫中宝物赐给溥杰或太监,目的是让他们偷偷将宝物运出宫。
公元1924年,冯玉祥进北京,溥仪被赶出故宫,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彻底结束;溥仪都被赶出了宫,太监们更是四散逃窜,其中有一位曾姓太监。
这位“曾太监”等级不高,住不起万寿兴隆寺、宏恩寺等地,最终选择回原籍,吉林长春。

虽说“曾太监”难在京城安身,但也并非一无所有,手里还是有些积蓄的;为防无人养老,“曾太监”收养了一个男孩,就是如今的“曾家根”。
后面的就不详细说了,“曾家根”的养父是太监,那个年月颇受人轻贱;等到他“送走”养父后便孤身搬迁,来到如今的地方,也就没人知道他的身世了。
或许少时常受人欺负的原因,“曾家根”脾气古怪,不愿与人交流,有人给他说媒,他更觉得是人在笑话他;到了1978年,“曾家根”依旧孤寡一人,生活愈加困苦。

为了生活,“曾老头”就想出售玉笔,有人出价“30万”,这也是事实;但“曾老头”知道这件宝贝的珍贵,因此即便“30万”也没卖。
“30万”都不卖,专家张口就“希望捐献”,曾老头肯定不愿意了;几位专家一听,想劝又不知道怎么开口,于是灰溜溜离开了曾老头的家。

等再次等门,专家听说:曾老头已经将玉笔售出,据说卖了270万;专家听了一跺脚:“玉笔”的价值远远超过270万,可惜了,可惜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21:01 , Processed in 0.00770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