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这些词竟出自佛教,你知道它们真正的含义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14 03:50: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这些词竟出自佛教,你知道它们真正的含义吗                                                         2023-03-13 14:58                                       

        文字的产生距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很多文字到了现代社会,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当初所蕴含的意思。比如无奸不商,听到这句成语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贬义词,用来形容商人比较奸诈。

其实这句话最初是“无尖不商”,因为古代商人卖给百姓粮食,是用升斗来称重,商人们不仅不会克扣斤两,而且还会多给百姓称一些,所以升斗就会露尖,实际上这是一句褒义词。
再比如无毒不丈夫,并不是说大丈夫要有心狠手辣的觉悟,而是要宽宏大量、胸怀宽广,所以最早念作“无度不丈夫”。事实上类似于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当我们听到一丝不挂这个词语的时候,大概就会想入非非了。

不过这两句成语并非那样下流和不堪入目,而且还是出自于佛教。首先科普一下佛教的历史,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但是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直到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战争频繁、人命如草芥、百姓民不聊生。
就是在这样残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探索生命的意义,寻找解脱痛苦的办法。同时,政权统治者也急需一种稳定社会的价值体系,于是外来的佛教就开始走到了历史的舞台,从此生根发芽,最终得以中国化。

在这期间有许多高僧编撰或者翻译经典佛经,为佛教留下许多宝贵的财富,而一丝不挂就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
这句话原本并不是指人将身上的衣服脱得干干净净,而是指一个人入了佛门就要超凡脱俗,而是要与红尘往事彻底了断,从此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牵挂。

佛教中有色界、欲界和无色界之说,其中的最高境界就是“有顶天”,如果能够修练到这个境界,即能成为得道高僧,那么想入非非就是想达到有顶天的意思。人们常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无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是睿智。

所以说我们了解事物,一定要寻求其根本,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或者含义所曲解。只有理解事物的本质,才有助于我们领悟生活的真谛和意义,亦不会轻易的迷失方向,从而误入歧途。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7 10:11 , Processed in 0.00750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