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60军起义后,萧劲光拍板“不能缴枪”,曾泽生不由敬佩:大将风度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26 03:26: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60军起义后,萧劲光拍板“不能缴枪”,曾泽生不由敬佩:大将风度                                                         2024-02-14 10:38                                            发布于:天津市
   
        在我国人民解放军的偌大队伍之中,除了绝大部分统帅战士是平民百姓出身,脚踏实地,为我党建设建功立业。

还有一些将领则比较特殊,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在后期及时醒悟,摆脱枷锁加入我党,曾泽生便是这类人。从昔日的民国中将到共和国第五十军军长,但其中所经历了诸多艰难险阻,尤其在正式编入解放军队伍时。
旧部队存在的恶习严重影响队内团结和秩序,而其中更是发生了一次“缴枪风波”,身为旧部队的领导,曾泽生陷入为难,而在解放军队伍中却站出一位干部——萧劲光,站在他这一边为其解围,让曾泽生印象深刻。

萧劲光为什么会认同曾泽生的想法?曾泽生又是为何选择离开国民党,坚定走向共产党的道路呢?从军之路多波折,不与贪腐之众同流合污
曾泽生的童年生活可以说是“跌宕起伏”,据曾泽生本人回忆,他生于云南,原本是一个大家庭,而且是地主出身,家中有良田百亩,生活也挺富足。
可惜自父亲去世后,家中幸福平静的日子被打破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凭母亲一人之力根本难以维持生计,只得靠着家族供给勉强度日,13岁的时候曾泽生才在舅父的帮助下远离家乡去昭通读书。

可好景不长,1921年,曾泽生因读书费用被停供被迫退学,为继续他的求学之路,甚至窃取两百银元弥补学费空缺,不想却被家里人发现,好不容易得到的银元被夺了回去。最终,在曾泽生的百般抗议和恳求之下,得到了去昆明中学读一年书的机会,可上完这一年学便又是毫无出路,在权衡之下,曾泽生决定从军,他勤奋好学,聪明机敏,在云南军士队中免考进入云南讲武堂,1924年底,便顺利担任广州黄埔军校第三期区队长。
曾泽生本以为将一腔热血报效家国,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维护家国安宁与社会平定,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自从进入黄埔军校任职以来,部队内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军官只知嫖赌享乐,不务正业。

曾泽生看在眼里,悲涌心头,在此时便已对国民党的腐败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能力尚微,只好主动辞去队长一职。1928年被任命为国民党第五师军官队少校队长,但曾泽生发现军官队中的贪腐现象比起黄埔军校中的学生有过之而无不及,上层行事不端,下层又怎能端正清廉呢?曾泽生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再度辞去军职,正好遇到云南同乡潘朔端,两人决定从事交通事业,这也是曾泽生第一次离开国民党军队。

道不同不相为谋,多番挣扎见月明曾经担任曾泽生的副官乔景轩对他离开国民党军队的原因也略知一二,曾泽生平时生活简朴,勤俭节约,身上的衣服也格外朴素,不破不添,烟酒不沾,品行端正,和国民党内贪赌奢靡之风大相径庭,卸任离开也是可以理解的。
1929年,龙云武力统一云南并担任云南省主席,为扩大自身势力,四处招贤纳士,曾泽生,潘朔端等人被强行招揽至云南,再度陷入国民党的巢穴中,并在此先后担任滇军连长和营长职位。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龙云决定组建国民党第六十军奔赴抗日前线,曾泽生被任命为一八四师一〇五团团长,拼死抵抗日军进犯,并在之后的武汉外围的保卫战和攻打南昌的战役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46年3月,曾泽生升任第六十军军长,却收到国民党上级指令:抢夺革命胜利果实。曾泽生虽心怀不满,却无奈从命,并感慨道:“虽然抗战胜利的果实被国民党夺去,但是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已经病入膏肓,军人贪图势利,实乃是国之不幸啊!”
1946年4月,在曾泽生奉蒋介石之令开赴东北,与解放军进行抗争。国民党对第六十军部队的战略部署令曾泽生十分气愤,三个师分布在中国长春铁路沿线,各个车站的兵力格外分散,很容易作为突破点逐一攻破。

而国民党的内部秩序和不良作风早已让曾泽生厌倦至极,但内心中又对蒋有着浓厚的盲从思想,从云南军阀起家的曾泽生与龙云、卢汉等当地领导者有着很大的利害牵连和感情。再加上他曾认为蒋是接替孙中山之任领导北伐,手中军权庞大,背后势力坚实,这种所谓的一时强势与“正统”也成为了束缚曾泽生的枷锁。
1946年5月,解放军逐一打破鞍山、海城等地第六十军的一八四师部队,应验了当初曾泽生的担忧与顾虑。而国民党东北长官下令新一军调两个师进行支援,却未曾考虑新一军连续征战,损兵折将,筋疲力竭,拒绝出兵。

五五一团被全数歼灭,在此困境之下,一八四师师长潘朔端率领师部和五五二团在海城起义,该师五五〇团在大石桥被解放军俘虏。曾泽生看着昔日朋友做出的起义之举心情格外复杂,产生了不小打击,更是对部队前途产生担忧,折损人马日益增多,军中士气低迷军心涣散,而长官部的支援迟迟不到,无法团结一心。
虽然后来蒋介石先后派遣杜聿明、卢汉亲赴东北慰问六十军,安排尽快重建一八四师,可是好景不长,驻扎吉林重建不久的一八四师又遇到了财政税收,征补兵员等问题。

但却被国民党吉林省主席梁华盛反复推诿,甚至逼迫其退出吉林省移防磐石,这无疑让本就涣散薄弱的第六十军雪上加霜,而其中的一八四师负责驻军梅河。1947年2月,在解放军“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术进攻之下奇袭海龙,令第六十师损失一个团的兵力,紧接着负责驻守梅河的一八四师再度被攻破,在接二连三的战败之下,第六十师只好选择退守,派出其中一支比较完整的一八二师执行“击溃共军”的任务。
但因之前屡战屡败,以及解放军部队奇袭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在行兵打仗进退不安,畏手畏脚,产生了消极的厌战情绪,军心不宁可谓兵家大忌,解放军正是抓住这点漏洞一举歼灭一八二师大部分兵力,剩余的残兵败将只好逃回吉林。

三次重创给曾泽生造成了巨大打击,对国民党的认同和服从心理也逐渐出现波动,曾经的老上级兼滇军元老张冲和在海城起义的潘朔端也纷纷送来暗信,恳劝曾泽生及时醒悟,看清国民党蒋介石的本质,依顺大局走上革命道路。曾泽生心中却一直难以做出抉择,蒋介石怕他怀异心,反复对其进行慰问关怀。但是仅凭慰问又如何能管制好溃散的军心呢?而国民党早已深入骨髓的腐败又在短期难以根治。
六十军在后来派往驻守长春时缺衣少粮,格外狼狈,而原驻守的新七军却装备丰厚,待遇颇高,起初两军的供给体系大致平衡,但后期第六十军的军中补给日益紧缺减半,待遇也大不如前,一路受苦受气的第六十军终于决心反抗,曾泽生心中积怨颇深,最终在一番挣扎下,决定在1948年秋发动反蒋起义。

破釜沉舟,长春起义1948年4月,解放军围攻长春,对驻守在长春的新七军,第六十军等部队造成巨大的威胁。而这支精锐部队的直属领导人便是萧劲光。
他在分析攻占长春的方案之中,就考虑到“策动国民党第六十军起义”的策略,又问了身边潘朔瑞的看法,得知第六十军也早已有了反蒋的想法,果断决定把握这个机会,并且多次派遣解放军去和对方进行联络。
事已至此,曾泽生也开始部署起义的计划,心系所带领的部队得前途命运,接受共产党的主张。自9月起,曾泽生便开始迅速掌握军中干部的思想状况,做好起义的思想工作。

同年10月,第六十军起义工作已待续,军中大多数干部军士都已心生起义想法。曾泽生、陇耀等人联名写了一封起义信交给萧劲光所处的兵团部,信中明确提出,将第六十军交给中国共产党。同时也要求在根据共产党的军队改编整编时误将部队力量分散,也请将起义军伍与解放军队伍一视同仁,可以接受改编,但原部队头领不可更换等条件。最后,派遣被解放军释放的团长张秉昌等人呈递给共军这封密信。

而此时,另一面的中共中央也对第六十军起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思考,并交换了解放军这一方所提出的要求,曾泽生等人与解放军代表进行会谈,也明确表示接受共产党的意见,双方一拍即合,起义的星星之火也欲成燎原之势。10月17日,曾泽生根据原定的计划部署进行部队移交防地,解放军迁入长春,新七军此时已陷入解放军的包围圈之中,大势已去,起领导者郑洞国和李鸿缴械投诚。
长春起义是曾泽生第二次离开国民党,自此后彻底与国民党脱离干系,在他本人的回忆录中也表示道:自从脱离反动阵营后,接受共产党进步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令自己受益匪浅,而自己迷途知返,引入正道,这是万分的幸运。

起义影响的“大举清扫”长春起义虽已成功,但不免有很多旧影响根深蒂固,难以一时消除,在起义军进入九台区后,萧劲光,肖华政委等亲自到此慰问起义部队。
共产党军队也切实履行当初的承诺,对起义军一视同仁,为了维持伙食质量,下令让吉林、松花江等地区的政府纷纷筹粮运往九台,也动员制服厂三天之内为起义军赶制三万套棉军衣。
虽然事发突然,但其面料和质量都格外精细,尽展我军友善诚恳的态度,令曾泽生感慨万分,但起义军的思想仍然很混乱,常常与共产党军队产生诸多矛盾冲突。

六十军曾经也是“战功显赫,辉煌无数”,在抗击日寇的民族大义上也曾展现不屈不挠的抗战风采,所以对于弃守长春的“投降”行为,有一部分军兵仍旧心怀芥蒂。更为严重的是,在起义军中还闹出了许多政治事端。虽然已经脱离国民党阵营的控制,可思想认知不清楚。
部分军兵仍保留旧党恶习,譬如少数官兵抢夺雇贫农土改时分到的财物,在平津解放的祝捷大会上公然喊反动口号。
铁道上肆意机枪射击威胁游行群众等恶劣举动,官兵之间的矛盾也格外激烈,国民党旧部对惩罚逃兵的手段格外残忍,却得不到良好整治,成了默认的延续手段。

不仅下层改编之路道阻且长,上层的改编也并非易事。而曾泽生则是关乎改编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人物,也需发挥良好积极的带头作用。曾泽生对于思想改造的任务也非常重视,与东北军区的改编干部共同商议,削减军阀不良之风,缓解部分军官心中的抵触情绪。自己也常常阅读王振乾认真推荐给他的涉及共产党内思想的著作,曾泽生不仅认真翻阅,更是记录数万字的笔记见解。
1949年1月,原属国民党的第六十军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曾泽生任命为军长,成为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

为彻底清扫旧部心存的反共、反人民思想,端正对长春起义的态度,唤醒队伍的阶级意识,文工团决定演出《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发挥通过文艺作品达到推动思想变革的作用。但其中也发生了一阵风波,暂编五十二师中有个顽固至极的军兵对这类歌剧嗤之以鼻,当场就发生了冲突,一军不能生二心,得知此消息的曾泽生意识到这种影响还未根除,另一边的魏瑛和潘朔端提出将暂编五十二师暂时缴枪,以防日后引起意外情况。
曾泽生也理解二人所为,但是倘若暂编52师缴枪,原六十军的其他师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岂不是愈发不满,怎能再走一边血淋淋的旧路?因为一条鱼搅了一锅腥,这实在是曾泽生不愿看到的。

就在双方纠结为难之下,萧劲光再次来探望这支新部队的情况,在得知部队中出现了这种矛盾,且双方僵持不下,他沉思后缓缓开口道:“不必缴枪。”而理由也是考虑到倘若缴枪会再度让军心涣散,不利于党内建设的团结,军中思想解放注定漫长艰辛,应采取合适手段加以惩处和改造,不能走国民党的旧路,这一做法让曾泽生心生感动,也对萧劲光此举满怀敬佩。
在大批军政干部的努力之下,五十军终于革除旧军阀的恶习弊端,铸就了一直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官兵一致,团结统一的新型革命部队,在革命道路上屡建战功,卓越显赫。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 09:28 , Processed in 0.00912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